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熟悉陌生的“小”世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2/7/11 作者:雁文
分子本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正确地掌握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如果不能正确识别那些打着科学旗号坑人骗钱的所谓的“专家建议”,或者盲目跟风,那么最后受害的肯定是你自己。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与环保意识的增强,“化学物质”这一原本只有化学家才会关心的东西,正受到普通百姓的空前关注。购买食品,人们首先会看成分中含不含化学添加剂;购买饮料,人们也专挑不含人工色素的所谓“绿色饮料”;购买衣物,不含化学纤维的纯棉面料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一些厂商在推销产品时,更是将不含化学物质当作一个有力的宣传武器。于是,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化学物质简直就成了“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代名词。

无论你愿不愿意、知不知道,“神秘的”化学分子世界本就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现代人都无法避免与之接触。对于这一点,当你读了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分子探秘——影响日常生活的奇妙物质》一书后,肯定会有更为深切的感受。化学分子就“跳跃”在离我们那么近的“柴米油盐”当中,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那么的密不可分。

可口可乐、茶和咖啡为什么有提神作用?巧克力中的哪种成分能使人们觉得它好吃?哪种天然药物可以保护心脏?哪种分子可以让男性兴奋?女性和男性分别需要关注哪种元素的摄入?可口可乐配方的秘密是什么?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常驻科学作家埃姆斯利博士从这些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常碰到却不一定了解的问题入手,把个分子世界的故事讲得有滋有味。

在埃姆斯利介绍的80多种分子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能要数褪黑素了。褪黑素是由大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作用在于调节人体生物节律,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保健品“脑白金”的主要成分。埃姆斯利博士在文中专门对曾在欧美兴起过的“褪黑素热”进行了分析,并引用欧洲松果体学会发布的警告说,“至今还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能够证明褪黑素的药效适用于人体,而且也不清楚他对人体会产生什么长期的副作用”。特别具有警示意义的是,埃姆斯利博士将褪黑素和摇头丸、可卡因、海洛因这样的毒品一起放在了一个“不公开”的展馆中,并强调指出,英国药品安全委员会现已禁止将褪黑素作为非处方药销售。其中的是非曲直,相信读者们在读了这本书以后一定能做出自己的判断。

除了褪黑素外,熟悉因特网的人对于这本书中讲到的另一种元素——铊——肯定不会陌生。1995年4月,因患了一种怪病而危在旦夕的清华大学女学生朱令的命运牵动了国人的心,由于当时媒体报道的焦点在于通过网络向全世界求助这一新鲜事,至于引起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重金属铊,却被人抛在了脑后。如今读到介绍铊的文字,想起旧事,心中还略带着几分遗憾:如果这本书能早几年出版,那么朱令同学患的“怪”病也许连读过此书的一个普通的读者都能诊断,当然更用不着向全世界求助了。在书中,作者通过几例真实的铊中毒案件,将铊金属的发现、性质以及铊中毒的症状介绍得清清楚楚。当然,他也没有忘记介绍铊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制造蓝墨水用的普鲁士蓝。目前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科普图书既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读起来又晦涩难懂。相信读者们在读了《分子探秘》一书后多少会改变一些看法的。

作为一位在伦敦大学讲授过25年化学的化学教授,埃姆斯利博士对于他研究了一辈子的分子自然会有其独到而又科学的见解。在《分子探秘》一书中,他也尽其所能,为许多遭人“误解”的分子“正名”。像DDT,从20世纪60年代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将其称为“死亡的万灵药”开始,这种分子便被当作破坏环境的化学物质的典型写入了教科书,并被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但埃姆斯利博士却以大量事实为依据,对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还引用美国科学与健康理事会主席惠兰女士的话说:“DDT所拯救的生命的数量是其他任何一种化学药品都不能达到的”。当然,埃姆斯利也承认,要恢复DDT的“荣光”已是不可能的了,但从它的兴盛到禁用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是值得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认真反思的大问题。

读《分子探秘》,感触最深的一点便是,分子本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正确地掌握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并以科学的方法让其为我所用。如果不能正确识别那些打着科学旗号坑人骗钱的所谓的“专家建议”,或者盲目跟风,那么最后受害的肯定是你自己。

在《分子探秘》这本专门讲述“分子”的作品中,作者竟然没有放任何的化学公式、化学方程式或分子结构图,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职业的人应该都能毫无困难地读懂作者妙趣横生的讲解。连著名化学家、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阿尔·霍夫曼对此都赞誉有加:化学世界还从未像这本非凡的著作中描绘的那样生动有趣。

《分子探秘:影响日常生活的奇妙物质》[英]约翰·埃姆斯利著刘晓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