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文化的经典交汇
摘要:
每个人阅读习惯、爱好、欣赏口味不同,喜欢的书籍归类也不同。我喜欢将所阅读的书籍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偏于阐述阳性理念的文化,我把它叫阳性文化;另一类是偏于阐述阴性理念的文化,我把它叫阴性文化;因为,站在“易经”的观点,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纯阴或纯阳的东西,只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事物。在我眼中,阳性文化是指那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重复、模仿的专业技术性文化。阴性文化则指看不见、摸不着,不可以重复、模仿的文化。它们看似无形,却以它无形、独特的存在方式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通俗地讲,那就是流动着的思想。阴性文化,它或以显意识或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着,日积月累地汇集和形成个体的意识流,它随人内在的心境、外在的环境变化而变化,并改变着个体的意识与行为。
《论艺术》的作者郭西元,早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曾出版多种专著,其书画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论文散见于各类专业报刊、杂志。他的《论艺术》一书,将阳性文化与阴性文化做了巧妙地、恰到好处地交汇、结合和混化。他用阳性文化的形式,即用富含中国特色的书法与绘画形式,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充满作者个性特色和中国特色的书法与绘画。
他又用阴性文化的形式,对中国古往今来的许多著名的书法、绘画及书画界名家加以评论或注解,使读者通过它们开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进入与作者一样的心境、意境,并产生艺术上的共鸣。结果是一个即使对书画艺术完全不懂的外行,也能通过作者的阐述,变得能够领悟、欣赏书画中蕴涵着的博大精深的人文意蕴及人文理念。
他所表达的是一种软性的人文意蕴与人文理念,这是一个人人都能感受到但却未必能够说清楚的“阴性”话题。但《论艺术》通过其中的“字”与“画”、评论或注解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淋漓尽致地将这种意蕴与理念完美地展示给了读者。他是我眼中能将阳性文化与阴性文化完美地融会贯通的大艺术家。
作者还花费了很大的篇幅,阐释了近百年来对中国画的讨论,并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撞击中站稳自己脚跟的问题。并在“让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喧嚣声中,强调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画,首先是中国的。中国绘画的一切,必须中国人来干!”
身为深圳大学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和教授,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教书育人,他始终是将“劝善”育人、建立良好的道德基础和教学秩序放在教学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对学生“启智”。这是他一贯的教学理念与风格。他用他独到的眼光和笔墨,带领读者审视了当今美术教育的理状,深刻地指出:艺术是不能教的,但艺术还是要教的。一个“不能”,一个“还是”,真可谓达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完美境界。
《论艺术》一书,始终贯穿着作者参“禅”所体验到的大智慧,他将之应用于自己的书画创作、生活和工作之中,并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理念与方式。
作者非常清楚地知道,认识世界,认识真理,首先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一个人若不能客观、正确、明心见性地认识自己,其内心就会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从其“心”中折射出来的人或事将是不真实的。因此,他借用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参“禅”故事告诉读者,一个能不断反思自己、远离愚昧的人,才有能力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从认识自己再延伸、扩大到认识整个世界。这个人才是达到“以心静观真际”的人,才是达到了禅学的“天人合一”最高境界的人。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常常是那些持有“无为”而“入世”、放下并非放弃的大智若愚的人。他们既讲究万事随机,又讲究万事随缘,是心平如镜、不时透发出喜悦和宁静的“真人”。读郭西元教授的《论艺术》则是一种真与美的精神享受。
《论艺术》郭西元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