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辑部门一般性的调研无法达到专门基础性研究的深度,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又与企业发展战略不一致,并且及时性差。研究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及时性无法保证,就无法顺利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体制上进行一些改革,在出版企业积极推进组织结构创新的同时,管理部门也相应做一些制度上的创新,是出版企业共同的呼声。然而,目前出版业正处于转型期,大部分出版社还没有完全定型,给研发中心的设定制造了障碍
□从现有的出版企业研发中心、研究所的情况来看,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中心”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无法体现“研发中心”是为出版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的精神实质
编者按“研发中心”属于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其基本功能是研发核心技术和设计独具特色的商业运作模式,此二者恰恰又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关键。据资料显示,国内各类企业研发支出已经占到全国研发总支出的五分之三,在IT、制造、金融等行业,企业研发中心雨后春笋般地冒出、生长。出版业属于内容工业,研发工作对其而言同样重要而迫切,但出版社的研发尚处在尴尬的起步阶段,本报编发此文,希望引起业内同仁的重视和思考。
“研发中心(又称技术中心)”,对于像微软、通用、联想、海尔这样国内外大型的IT、制造企业而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这些企业里,作为组织结构中必须的、重要的分支,“研发中心”无论是自身定位还是实际运作都已经比较成熟。
然而,在出版行业,差距则十分明显: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出版企业尚未设置“研发中心”,另一方面行业对“研发中心”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随着竞争的泛化和升级,尤其是中小学教材市场竞争的出现,传统的“来料加工”型生产方式显然已经滞后,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意识到不仅有必要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同时,还必须进行企业战略研究。于是,一些研究机构开始在出版企业里出现。
从无到有:
大社名社先知先觉
在我国出版企业里,最早意识到需要设置“研发中心”的大概要数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1983年初,基于“教材编写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考虑,人教社提出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的设想,同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课程教材研究所”正式成立,与人教社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该社副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吕达告诉记者,“研究所”的主要职能是依据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作课程教材基础理论、历史、比较等三方面的研究,同时承担国家级、部委级的重点课题研究,研发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教材。坦率地讲,当初“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功能设定与现代企业的“研发中心”要求的功能并不相同,但就当时的具体情况而言,此举已经是非常具有前瞻性了。
1999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东方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研发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分别成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陈昕告诉记者,东方研究中心属于基金性质的研究机构,建立初衷是出于培养作者、争夺文化资源、了解学界动态三方面的考虑。目前,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每月组织一次学术研讨会、联系邀请专家完成集团设计的课题。外研社“研发中心”主任韩冬梅告诉记者,该社“研发中心”的前身是科技开发部,“当初觉得信息技术发展太快,有必要将这些先进技术引入到出版的生产、管理过程,于是成立了这样一个部门”,但他们很快发现,科技开发部职能设计范围太过局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仅仅倚赖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必须依靠对相关领域前瞻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基于顾客需求调研分析上的产品研发,于是,科技开发部成立当年就升级为研发中心。目前,外研社研发中心8名研究员,分别为英语、教育、测试等领域的专家。中心职能包括:为出版社的战略制定提供咨询、进行语言学基础性理论研究、主持和参与重大项目开发、承担英语资源库建设等,今后,还会对出版流程设计和出版手段开发发挥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常汝吉则告诉记者,该社是受教育部和学校的委托主持基础课程发展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心既承担着教育部的课程设置研究、教材设置研究、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等科研项目,又承担着学校的学科教研法、基础教育改革等专项课题的研究,同时也为出版社的教材编写、更新、推广等服务。
随着课标教材的出现,2001年9月,“21世纪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经江苏省出版总社批准正式在南京成立,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合署办公,一套人员。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杨九诠告诉记者,“中心”的职能是研制开发新教材,同时承担新教材推广过程中的培训、宣传等工作以及教材使用后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教学成果的评估。此外,辽宁出版集团的选题研究中心也即将正式启动,目前筹备工作已基本结束。“一招鲜,吃遍天”,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觉察到研发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智力上的支持,通过鼓励编辑作学术研究,邀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与相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等变相的措施,弥补由于机构设置缺欠导致的不足。然而,这些变相的弥补措施实际效果往往有限,对出版社提供的智力支持也常常是捉襟见肘。原因其实很简单,编辑部门一般性的调研无法达到专门基础性研究的深度,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又与企业发展战略不一致,并且及时性差。研究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及时性无法保证,就无法顺利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讲,有没有“研发中心”,效果是不一样的。
四大制约:
研发中心遭遇尴尬
既然“研发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出版企业所认识,并且对研发的需求也客观存在着,为何至今在出版企业中却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呢?记者经过采访了解,归纳出以下几条原因:
首先,现有的出版业结构状态导致“研发中心”难以产生和发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陈昕认为,目前出版行业资源集约化程度低,出版企业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而研发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长,比如微软公司2002财年的研发费用为53亿美元,占经营收入的21%,有些企业研发成本甚至超过企业生产成本。现有的出版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暂时还没有形成供研发发展的良好土壤。
其次,体制制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告诉记者,该社早在1998年就想过办一个心理学研究中心,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但一开始就碰到人事、待遇、职称等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研究人员房子怎么解决?职称怎么评?都是出版社所不能左右的,结果不多久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心的尝试宣告流产。人教社吕达副总编则告诉记者,该社现已内设30多个开放性的各科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并很早就提出将课程教材研究所分离出来成立独立实体的想法,以此提升科研的产业化水平,但同样受体制所限,迟迟未能实现。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俞晓群也认为,出版业改革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低,对研发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在体制上进行一些改革,在出版企业积极推进组织结构创新的同时,管理部门也相应做一些制度上的创新,是出版企业共同的呼声。
再次,研究人员观念亟待转变。对教授、专家、学者来说,在出版社做研究简直是不能想象的一件事情,与在大学和在科研机构任职感觉完全不一样。他们甚至质疑:“在出版社我能做些什么?我又能做成什么?”因此,出版企业的研发机构往往是只有办事员没有研究员,只能按项目找些专家或聘请兼职的研究员来开展工作;而出版社在设置研发机构时也为了避开“出版社”这样的字眼,尽量不采用从属关系的组织形式,而选择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做法。有IT背景的外研社“研发中心”主任韩冬梅告诉记者,其实这并不奇怪,许多IT企业“研发中心”成立之初也同样受到质疑,同样招不到研究员,一直到这些研究院做出成果在相关领域有了影响之后局面才得以改变,出版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随着出版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成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教授、专家的观念自然会有所转变。
此外,北师大社社长常汝吉认为,出版企业产品未定型也限制了“研发中心”的建立。目前,出版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不少出版社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大部分还没有完全定型,在此过程中,出版社要做的事情很多:如产品结构调整、建立品牌、扩大规模等,都非常迫切,而“研发中心”有一定前瞻性,因此,两相比较只能是后者暂缓一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陈昕对此也有相同看法。随着出版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有一定人力和财力的储备,同时产品较成熟、定位明确并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建立“研发中心”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认识错位:
亟需高层长远规划
应该说,“研发中心”对出版企业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出版企业或多或少都意识到“研发中心”是必须的和重要的,但对其认识的深化、职能设计、运作模式等显然还有一段漫长的过程。
“研发中心”属于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基本功能是研发核心技术和设计独具特色的商业运作模式,在IT、制造、金融等其他行业内,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中心”通常包括有中央研究院、产品开发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生产手段开发中心、认证中心等部门。中央研究院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导向体系,产品开发中心是技术创新的实现体系,信息网络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生产手段开发中心、认证中心则是技术创新的保证体系。对现代的大型企业组织结构而言,“研发中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有的出版企业“研发中心”、研究所的情况来看,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中心”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如重点职能不突出,与“研发中心”出现实质性分歧甚至背道而驰,定位与生产、经营部门相混同等,无法体现“研发中心”是为出版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的精神实质。
此外,由于出版业与IT、制造业不同,出版属于内容工业,产品种数多,涉及门类广,无法照搬照套业外“研发中心”的运作模式。如基础性研究,是业外“研发中心”的一项核心职能,而出版社“研发中心”除了在像教材、辞书等少数专业性强的领域能实现自主研发外,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太可能或没有必要独立承担这项工作的。单就这一职能而言,一位业内人士形象地将业内、外“研发中心”比喻为聚光体和发光体。因此,出版企业“研发中心”的运作只能靠自己摸索。
尽管存在种种的问题,但“研发中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折射出国内出版企业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我国加入WTO,出版企业做大做强或做优做特都必须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作支撑,建立“研发中心”势必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出版社、出版集团高层决策者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