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国际巨头试水中国 中国书业接轨国际——第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综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2/6/4 作者:周建华
新闻备忘

5月24日上午,第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本届博览会组委会名誉主席宋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本届博览会组委会主席石宗源,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中国作协副主席翟泰丰,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组委会副主席于永湛,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桂晓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杨牧之,组委会副主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组委会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中国版协名誉主席宋木文,中国版协主席于友先,组委会副主席、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邬书林,科技部秘书长石定环,国家版权局副局长沈仁干,组委会副主席、中国版协常务副主席陈为江等出席了开幕式。

5月24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尉健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王文元、陈锦华等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了第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副署长于永湛、桂晓风、杨牧之、柳斌杰,署党组成员、中纪委监察部驻署纪检监察组组长任泽民以及中国版协主席于友先等陪同参观了展览。

5月28日,为期5天的第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落下帷幕,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博览会共达成了约8000项版权贸易合同及意向,比上届6882项实现了较大的增长。透过入世后我国首届国际文化盛会,我们看到的是国际出版巨头加速实施中国战略,看到的是中国出版业整体素质在提高,职业化水准在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加快。

由于政策准入的原因,尽管很多国际出版商目前在中国出版业的所作所为均是战略性的初步进入,尚没有形成规模和投资热潮,但随着中国成为亚太经济中心、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研发、制造、销售中心"时代的来临,作为服务业的出版业,其重心必然也移向中国。随着中国13亿人口文化消费力的扩容,中国无可争议地也会成为"亚洲最大出版市场"。但通过本届BIBF,不难发现,诸多跨国巨头的全球战略及开发蓬勃发展的亚洲市场的战略没有变化,但其在亚洲的工作重心却在明显地向中国内地倾斜。

"没想到本届书展会这么红火,我们租的展位太小了。"台湾城邦集团副董事长苏拾平在见到他的一位内地媒体朋友时,流露出遗憾之意。无独有偶,因出版"哈利·波特"和《鸡皮疙瘩》而名声大噪、没在本届书展上设展台的斯科拉斯蒂克出版社(ScholasticPress)有关负责人在以"行商"身份看完本届书展后,也表示下届博览会一定要来设展。

事实上,在因"9·11"事件及5月美国书展而导致参加本届博览会的美国书商有所减少的情况下,第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还是取得了超出许多外商意料的成功,无论是规模、展场气象,还是版权贸易、合作出版、产业交流、市场开发,本届书展的综合效应较上届书展放大很多。BIBF的国际认同和国际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陈万雄先生认为BIBF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性图书博览会,台湾联经出版公司行销企划组主任陈秋玲干脆就直言BIBF已经超过了东京书展、新加坡书展和香港书展。初步试水中国的德国两大教育出版巨头之一的康乃馨出版社也被本届博览会红火景象、中国市场的美好图景所感染,其国际部主任霍尔格·贝姆先生兴奋地表示下一届BIBF一定还要来。

事实上,BIBF的国际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初涉中国市场的很多"试水者",还是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在中国落下了脚根的跨国出版巨头,无论是趁机宣传本国文化甚至推广国家形象的诸国政府,还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组织参展的很多国家的出版商代表团,对BIBF、对中国出版业,都已刮目相看。

通过本届BIBF,不难发现,诸多跨国巨头开发蓬勃发展的亚洲市场的战略没有变化,其在亚洲的工作重心却在明显地转移到中国。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发中国内地市场,培生、麦格劳-希尔、约翰·威利、汤姆森学习、麦克米伦、剑桥大学出版社等的中国办事处从无到有、从少变多、从一开始试水中国无所适从到现在卓有成效地开始工作,他们在已实现传统版权销售工作日常化的基础上,已不满足于拿为数不多的一点版税,当前又大力开拓内地出版社合作出版、向内地市场销售原版教材等业务,努力以包括成立合资公司等各种形式分享印刷、发行,甚至编辑环节的利润。"我们利用博览会上很多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和图书馆采购人员到会的机会,收集这些用户的资料,调查他们的需求,为开拓日益增长的原版教材高端市场做准备。"培生中国代表处的一位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在中国市场已经走得更远的贝塔斯曼集团也是数条战线同时推进,一方面,其旗下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在德国展区摆出宏大的架势以推进版权销售,一方面贝塔斯曼书友会和贝塔斯曼中国网上书店整合在一起,打出了"贝塔斯曼直接集团"的旗号,把在欧洲文化界已影响深远的"蓝色沙发"空运入境,扩大书友会及网上书店的影响及销售,此外,其亚洲出版公司也会内外忙个不停,处处寻找推进合作的机会。"贝塔斯曼进入中国是战略性的,书友会在中国目前已经有150万,如果停下来不发展新会员,我们马上就能盈利,但我们要投资更多来发展会员。"贝塔斯曼书友会总经理文德华先生(ChrisianUnger)踌躇满志地向记者坦言。另外,甚至有德国作家表示,为了创作出适合中国孩子的作品,甚至打算每年都来感受一下中国孩子的生活状态。

像西班牙、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文化部门甚至还借BIBF这个国际化影响日益扩大的"场"来宣传推广自己的出版、留学教育、文化、广播、旅游甚至足球。以往只有零散几家出版公司参展的韩国出版界,今年也以格外齐整的形象、格外宏大的规模、格外丰富的展品出现在BIBF上,参展出版公司从上一届的9家成倍地增长到本届的29家。

众所周知,在中国IT领域,跨国IT巨头一开始只是靠代理商在中国卖产品,后来随着市场扩大,把生产线搬到了中国,再后来,干脆把研发部门也设在中国,出现了把研发、生产、销售整个价值链逐渐转移到中国的情形。在出版业,尽管很多外商目前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均是战略性的初步进入阶段,尚没有形成规模和投资热潮,但随着中国成为亚太经济中心、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研发、制造、销售中心"时代的来临,随着中国13亿人口文化消费力的扩容,中国无可争议地也会成为"亚洲最大出版市场",从本届博览会的情况来看,从销售版权到销售原图书到合作出版到成立合资公司,再到专门立足中国市场与中国本土化人才研发策划图书,已显露出了某种端倪。

表面看来,本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上届相比好像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与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书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程度也无法与发达国家出版业从业人员相比,但是,与往届相比,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参展商参加国际会展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从人员职业化到机构专业化,从引进工作自发、分散甚至是盲目,到理性地根据自身资源与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战略,并在这个战略框架下有针对性地做引进工作,等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并且,更有不少出版社借国际书展之机,大力谋求在人才与管理上接轨国际。

在世界各国及重要国际出版商越来越重视开发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书业也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化素质,寻求接轨国际。

以活动造势吸引人气促进交流和交易,是国际大型书展提高办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去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光活动就有3000多项。本届BIBF,各种交易展示活动、中外对话交流活动,都显著增多,在BIBF这个平台上,不仅有版权的销售和产品的交流,而且还有产业发展层面的研讨、交流和对话。展会期间,"2002国际教育出版高层研讨会"、"中外出版集团对话"、"中日书业营销恳谈会"、"出版运营十大策略"、"中德少儿出版商对话会"、"两岸杰出青年出版专业人才研讨会"等中外对话交流活动,人气旺盛,大家都希望能在产业交流中为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借鉴一些成功经验,寻找新思路新启示,寻求按世界出版业发展的趋势来规划自身的发展。

与往届相比,中国参展商参加国际会展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从人员职业化到机构专业化,从引进工作自发、分散甚至是盲目,到理性地根据自身资源与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战略,并在这个战略框架下有针对性地做引进工作,等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展示自己对外合作的成果,迅速取得国外合作方的信任,诸如外研社、辽教社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都编制了精美的引进版图书双语目录或者精美的英文版形象宣传手册。一改往年很多社重点展示外商不了解、没有太多商业意义的国内获奖图书的情形,展会上,中国参展商显得更务实,更理性,除了展示引进成果之外,还有不少社更多地是展出适合做版权输出的图书中英文书目,如四川科技社在其对外合作书目中,就重点对中医等适合输出的门类重点的中英文介绍。

很多出版社不仅拥有大量外语流利的对外合作人才,普遍采用了中英文书目的形式,而且熟悉国际规则,参展有章有法,计划性强,很多社甚至在数月之前就约好会展短短5天的洽谈。接力社每天展会结束后,社内各部门都要连夜开碰头会研究当天的新情况新进展,提出第二天的工作思路,加强了社内各部门的整体协同性。在很多版权引进较多的出版社,对外合作部门为各编辑部门提供职业化与专业化服务的趋势明显,大凡像清华、北大、科学、电子工业、高教等每年引进版权达到上百种甚至几百种规模的出版社,其对外合作部门无不脱离了具体的编辑事务,向服务版权交易、后续合同管理、追踪版权信息、组织参展和对外联络等方向发展。

在人员职业化和机构专业化的背后,是各出版社引进工作更理性更适合自身发展战略。四川科技社重点引进食谱、少儿科普、家庭装修等图书,内蒙古科技社重点引进医药科普图书,江西科技社、广东科技社重点引进生活类图书,贵州科技社、辽宁科技社重点做妇幼保健图书等,都说明地方科技社在高端IT类图书的资源与市场占有均比拼不过中央社时,很理性地寻找在区域市场有较大优势的与百姓生活比较贴近的食谱类、妇幼保健类图书。中国海关出版社依据自己背靠海关的特点,重点考虑细细耕耘国际贸易类图书市场,如做关于茶、农业等类的国际贸易图书。浙江少儿社更是不为"哈利·波特"、《鸡皮疙瘩》等少儿畅销旋风所动,踏踏实实地做延伸自身品牌的图书,如《世界幽默儿童文学文库》等。

版权引进、合作出版是一方面,更有的出版社借国际书展之机,大力谋求人才与管理上向国际靠拢。在展会现场,记者注意到,中信出版不仅别出心裁地用一只大象作吉祥物,以形象化地宣传自己,而且请来了一名"洋姑娘"安坐在展台前。该社社长王斌向记者谈到,该社已招聘了两位洋雇员来做版权工作,目前正处于试用这两位洋雇员阶段。"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其有很多洋雇员,中信出版社为了真正把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到日常管理流程中来,除了版权部门外,将来还要招一些有管理欧美背景的外籍人士到中信社来。"王斌如是说。据了解,与国内很多出版社的财务考核体系不同,中信社的董事会每个月都要看王斌的财务报表,严格考核,应该说,这种财务特别是现金流上的压力,可能是王斌在谋求借鉴国际化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重要原因。

综合看来,入世第一年所举办的本届BIBF,无论是对图谋扩军中国的海外兵团,还是图谋借国际之力改革、发展自己的国内出版商,其意义均非同小可。海外出版商能否寻得合适的时机、方式以及合适的中国伙伴落地中国,在这个日益放开、日益扩大的图书市场谋得一席之地,中国出版商如何借国际资源、国际经验迅速提升自己,打好将来可能发生在自家门口的"WTO遭遇战",并择机走向世界,显然是BIBF之后中外出版商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