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收拾出版业的『老鼠屎』了!
摘要:
前不久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考生状告出版社辅导书误导一事,尽管考生的诉讼请求最终未得到法院支持,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有关教材和教辅用书出版质量的问题。其实,教育出版的泡沫现象由来已久,读者状告出版社粗制滥造错误满篇,或被冒名“编著者”的学者状告出版社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教材和教辅图书中的错误有的可根据上下文自行订正,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更有的错到“误人子弟”的程度。出版社的这些错误害者甚众——
学生和考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教材和教辅用书是学生和考生的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一本不负责任、错漏百出的教育用书,岂不是要“传谬道授错业添大惑”吗?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学备考的学子,往往难以甄别错漏,因为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被人们奉为公理的教科书中竟然会有错误,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当“头悬梁,锥刺骨”地苦读并投入大量金钱却金榜无名后,才发现都是课本惹的祸,然为时已晚。更有不幸者,将这种错误一直延续到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一错再错,让你错都无从考究错源何处,即便有一天真相大白,也不敢相信是教科书的错。
被冒名的名师、名家、名高校是第二受害者。一些剪刀加浆糊、粗制滥造的“垃圾书”,却公然打着某些在该领域颇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名师、名家、名高校的旗号,摇身一变披上了权威的外衣,继续欺世盗名之恶行。而那些毫不知情地就被强行拉来做“编者”、“顾问”的名师、名家、名高校,被考生骂还有口难辩,一世英名很可能就此毁于一旦,真是比窦娥还冤,其损失又岂是“名”、“钱”了得?
整个出版业是最终的受害者。一本劣质书使一人深受其害后,口口相传,《六西格玛的力量》中所讲的复利效应很快就可以将这本劣书、这家只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社置于死地。然而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在当前社会信用本已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这种只顾一己之利、鼠目寸光的作法必将使读者对整个出版业产生质疑乃至丧失信心。
分析起来,出现这种劣质书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某些书商为了分食考试书出版的甜头,只要有钱赚,就把责任心弃之一旁,随便找几个人一通胡编乱攒了事,哪还考虑什么学生考生是否会因此书而贻误学业前程;二是某些出版社想进入教育及专业考试用书领域,但缺乏专家资源和相关实力,于是只好拿人家现成的东西拼拼凑凑,而不愿或没有能力对书的质量负责;三是部分考试用书确实存在规定大纲出版相对滞后的情况,但考生又需要提前复习,于是有的出版社号称“按最新大纲编写”,其实不过是对去年辅导书的照搬,对考生造成误导.
过街老鼠,必然人人喊打。出版管理部门应通过政府行为加大监管力度,一旦发现此类情况,杀一儆百,毫不手软。行业协会要敦促出版社加强行业自律,遵守作为出版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负起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对出版社而言,更应明白,教育出版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其投资大,周期长,品牌打造与维护成本高,容不得半点投机心理与投机行为,只有踏踏实实按照市场规律行事,不搞短线投机,方是出路之所在。作为中间环节的书店在进书时也须慎重,担当起过滤者的职责。而处于弱势的学生、考生购书时要擦亮眼睛,仔细甄别,尽量选购名牌大社图书或相关品牌图书。只有这样,通过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出版商、经销商、读者的共同努力,才可能挤破泡沫,还教育出版一个良性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