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关键主题 高层对话 非常反响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2/11/1 作者:方菲
编者按在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节目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中宣部副部长(兼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李从军以对话形式,与部分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管理者,就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改革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很多我国业界长期以来所广泛关注的问题做了阐述;对一些在改革中出现的、广大业界人士希望得到解决的新问题,给予了回答。特别是对打造航母、强攻连锁、国际对接、赢得市场、四个不变等重要问题的探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总之,这次节目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中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很多读者致电致信本报,表示从这次对话节目中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对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前途更加充满信心。同时,也希望从与部长们对话的对话者那里了解到更多有关改革的话题。为此,又引出本报记者关于与与部长们对话的对话者进行对话的话题。

□主持:方菲,本报记者

■嘉宾(按对话先后顺序排列)

李国庆(当当网上书店总裁)

张佩清(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

王明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亚洲区总裁中国业务发展助理)

潘国彦(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年鉴》主编)

□方菲:很羡慕各位有机会与部长们对话。大概是因为这次对话涉及的话题就很重要,或者这种对话形式本身对业界就是一个强大的冲击,总之,反响强烈,各界关注度不能低估。据说IDG总裁麦戈文先生和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先生,对因要事提前返国而错过这次对话机会而深表遗憾。各位的丰采在电视上已经看到,各位的观点也在电视上听到;现在想请教的问题是,仅从书业领域看,各位原想提出的问题是否都已提出?已经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满意的回答?各位退出对话舞台以后,将怎样对对话本身做出响应?

对内先于对外:中国民营书店将提前拥有批销权

■李国庆:作这次对话节目,我觉得是给我做了特殊安排的。做节目前,制片人王利芬就反复提醒我,要我一定参加,千万别缺席。说关于我的话题非常重要。当时我预感到,最重要的无非是批销权。果然,石署长谈的就是这个问题。中国民营书店将拥有批销权,在中国书业,无论如何,这是个全新的话题。加入WTO时,曾说三年以后允许外商进入批销界;没想到,中国民营书店比外商先行了一步。当时石署长说,我的同胞说了,中国民营书店还没有批销权,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石署长说的“很快”是指还要履行程序,要在新修改的出版物市场管理条例里体现出来。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我估计明年上半年修改后的条例将会颁布,“十六大”后如果能加快步伐,可能实行得还要更早。这的确是中国书业的大问题,而且又是出版署长第一次在媒体公开宣布,这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看,民营书店原来是没有批销权的,要做批销,只能对国有书店或公有民营书店实行承包,这必然会加大民营书店运营的成本。这是不自主的,也是不公平的竞争。有了批销权,产权明晰了,民营书店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民营企业至关重要。有恒产才能有恒心,这是长治久安的事。

其次,从中盘意义上讲,有了批销权,民营书店就可以在订货会上进场设摊,就不必像以前那样再搞“会外会”,民营书店有望真正活起来。

然后,从大盘意义上讲,一是跟新华书店比较,民营书店具有能突破地域界限的优势;

二是新华书店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从民营书店拿货,使不同体制的发行行业打通连贯,物畅其流,这就可能使中国有望出现真正跨所有制性质的书业市场。

最后,中国出版对外商尚未开放,对民营也不会开放;但有了批销权以后,由于民营书店拿到的不论是一级批发,还是二级批发,都有助于提高民营书店在全国图书渠道市场的运作能力。

IDG与中国的进一步有效合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王明春:IDG集团是1980年进入中国的,我们首先合资合作出版了《计算机世界》等专业报刊,近年又分别为中国的《时尚》、《中国时装》、《时尚旅游》等消费杂志引进了美国赫斯特集团Cosmopolitan、Harper'sBazaar及美国国家地理协会traveler等杂志的版权,通过我们提供版权广告代理专业培训等等。这些媒体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年营业额不少已经是上亿或者几个亿。可以说我们和各位部长一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听到李部长谈到的中国书报刊分销服务对外开放时间表,我对在中国的进一步有效合作充满信心。我希望能像22年前IDG集团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报刊出版市场的外商那样,成为进入中国出版分销市场的第一个吃螃蟹并吃到第一只螃蟹的外商。我们在人财物各种资源上都作了充分准备,并与中国出版集团等单位签订了合作意向,力求尽快进入中国发行市场,我们在中国的进一步合作,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功,但不会满足,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连锁

■张佩清:我谈的话题主要是发行业连锁经营的意义。连锁经营是建立现代流通企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有利于发行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效益。

推进连锁经营的改革,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靠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社店互动,企业自动,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加快连锁建设,需要一定的条件,目前,江苏省连锁经营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如省店与南京市新华书店的连锁整合,应该说双方都受益。但是,推进连锁改革,深层次的矛盾也凸现出来。比如,对出版社和书店、书店与书店之间的业务运行机制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认识上就不能说完全统一,改革也没有配套推进,互动性和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需要整个出版业统筹规划,通盘考虑;产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加快推进连锁经营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社店互动是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件事做好了,能够促进出版物市场的繁荣,能够扩大销售,最大化满足读者需求,也能够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连锁经营能使出版社、书店、读者三方都受益,这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改革的归宿。

出版要与市场接轨,但不等于出版产业市场化

■潘国彦:谈到我在央视对话节目中的话题,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出版业改革的历程。中国出版改革是从1982年开始的。当时我正借调文化部出版局工作,参与了有关文件的起草,那时改革是从发行开始的,逐步形成了了一主三多一少的格局。总的讲,改革是成功的。

后来,从1986年开始,进一步在出版体制方面深入改革,更好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国家除对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科技专业社实行补贴外,绝大多数出版社实行自负盈亏,脱离大锅饭体制,坚持了正确的出版方针,按照自己的专业分工,实行出版精品战略。这时发行渠道也逐步从原来狭窄范围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有的地方开始搞连锁经营,有了越来越多的全国书展书市,出版发行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社会、经济双效益。

我自己长期从事图书出版管理工作,看到了上述巨大的成就,也注意到出版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出版社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出版内容格调不高,低层次、重复出版,媚俗,甚至政治内容不好的,宣扬淫秽、凶杀、暴力倾向的图书,等等。这类书每年都有相当数量被查处。有的出版社以买卖书号的方法搞经营,有的则实行地区保护主义,设置贸易壁垒,使出版进入无序竞争。毫无疑问,出版要与市场接轨,但并不等于出版产业市场化,特别是不等于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出版方向的市场化。这种顾虑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在对话中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为了让全国出版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当然后来的节目大家都看到了,署长、部长都明确的表示了态度——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我们入世的承诺一定会兑现,中国出版改革之路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时,我们要坚持出版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新闻出版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也同样是坚定不移的,毫不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