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设计理念是最鲜活的要素
◆设计的整体与整体的设计
◆设计太过与设计不足
◆好作品是工艺的,更是手艺的
编者按BIBF不仅是版贸大舞台,还是观摩与学习的大舞台。在此次北京图书博览会上,收获不菲的除了各国版权谈判者,还有一些悉心寻求国际差距,努力获取真经的国内出版人,其中不乏一些图书装帧设计者。在此,我们邀请几位国内图书设计者边看边评边议。
基于设计在图书营销中更加的中心化,他们强调,设计并非单一的模仿与抄袭,而是有评点、有升华的借鉴。他们既发现了海外图书设计形式与内容的融合统一、制作工序的精致讲究等亮点,也反思国内图书设计太过、设计不足、忽略经济成本等操作误区。他们说,在国内印刷工艺逐渐达到国际水准的今天,图书设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艺术虽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好的作品是具有创造性的,好作品是具有公共标准与公共价值的。
永恒的张力:设计太过与设计不足
■宁成春
在这次北京图书博览会上,德国书以其和谐、雅致的设计风格引起了国内外出版人士的关注。无论是工具书、文艺书还是教材,不张扬的材料选择,进行过色调处理的彩色图书,淡雅、协调的色彩搭配,疏朗的版式设计,文体、留白页码距离的恰当运用,都反映出德国设计者的平和心态。比如,德国书精装本一般采用厚度不到1.5毫米的纸板或以密度稀松的布料做封面,给人以平整和严密感,设计很到位。
相比而言,国内有些书的装帧还明显存在一些误区,有的是设计风格与内容相脱节,有的是过分强调表现,或采用奢华的材料或搭配以火爆的色调,而有的则完全忽略设计因素,采用粗糙的材料,或存在节约纸张的心理令版式设计很密集,缺乏空间布局的节奏感,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疲劳。还有些书是纯粹为了参展或获奖而设计的,丝毫不考虑经济效益,过分奢华,这也是我们不应该提倡的。
如今,国内的图书装帧设计者们大多已经接受了"整体设计"的概念,整体装帧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他们不仅把图书作为文稿、文件的载体,而是通过创造图书的附加值来提高图书的整体价值,使之成为一件好的艺术品,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
设计就是没有极限的完美追求
■海洋
在前几天开幕的"第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世界各国出版物琳琅满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透过这个展览,不难看出我国图书设计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国外的优秀图书,他们在选题、设计、制作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特别是德国展区的图书很有特点。书很精致,设计流畅、舒朗;一点、一线都很讲究,不做作。他们的图书不仅停留在让读者看懂文字、看清画面上,而且试图通过点、线、面的设计与文字、图片完美结合,共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使读者在美的欣赏环境下完成阅读的任务。并且书中的彩色图片质量精良,颜色很透亮,图片色调很高,层次很丰富。德国书的双色印制更有特点,黑与灰、黑与棕,还有黑与蓝、黑与绿的双色搭配,特别是黑色与绿色这两个色的运用更是别具特色,其绝妙之处难以言表,为我们的设计师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由此想到我们的设计之路还很长;设计师更要努力,应当把我们的每一件设计工作当成一件艺术品去完成,而不应简单的看作是一份工作、一个生意,尽管它有商业的意味在里边。
必要的保守
■盛之
要说国外的装帧设计,不能不谈DK出版社,其表现形式可算是书籍商品化设计的表率者。基于版权买卖的考虑,出版物的版面设计基本上已精确计算到各种文本的可能性,买方只要更换文字版便可印刷出版,用纸和印刷工艺都被控制在合理的成本内,加上绝对符合当前主流的高水平编辑策划和插图,完全是以版权买卖主导而运作的出版方向,难怪一个没有什么布置的摊位仍人潮如涌。若论设计、插图水平,国内高手不少,然而图文书方面的策划和编辑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仍大。
场内所见的其它欧美出版物,装帧设计上能让人感到"惊艳"的确实不多,很少会看到有出版社仅想用"闪亮"的设计带动销售的意图。设计上的节制,甚至说得上保守(这现象在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方面更为明显),可能缘于出版社对书籍构成和市场的成熟见解,反而观之,或可视为市场稳定性和读者素质水平的体现。
说来奇怪,正是这份"保守",使书的内容和装帧主次有了明确和恰如其份的位置,喧宾夺主的情况很少会出现。其实,欧美也有不少书籍装帧设计是相当耀目张扬的,特别是一些题材小众的书籍。
相对而言,日本书籍的装帧设计可说是另一个方向,即使说是不景气,对于包装他们仍是一贯地讲究。就如讲谈社陈列的书籍,无论文字编排、用纸、用色、印刷、装订都是一丝不苟,由于不谙日语,不知书籍内容是否充实,但观其形式之美,确是赏心悦目。通过日本和欧美出版物的不同装帧形式与风格,可从中窥探各异的市场导向。
毕竟此次书展国外的出版社到来参展的不算太多,而且书种也不算全面,如要以此谈论国外装帧设计的潮流和分野,则会有失偏。
图书设计并非工艺大比拼
■蒋宏
欧美的图书设计是理性的,构图、色彩、文字的运用寻求整体的有机协调,从封面到内文、印刷与纸张等各个方面的配合是统一和完整的,形成一种简洁和方便阅读。相对而言,日本的图书设计融入东方的思维方式,较为主观与含蓄,设计风格刻意的饱满与细腻,难免流露其琐碎与匠气,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很多图书设计理念对中国的影响深远,但大多还在继续"拿来主义",而不考虑日本图书设计的民族地域性;德国的图书设计在包豪斯设计理念影响下,执意追求宏观的感受;荷兰的图书设计则偏向于色彩的亮丽,强调色调变化;阿拉伯国家、印度、朝鲜、非洲等国家地区的图书设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适应不同读者心理与阅读习惯的图书设计是一本畅销书整体策划中不可替代的因素,图书设计师应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找适当的结合点,决不能定位游离于读者之外,过分强调设计的个性化色彩与设计本身,不惜制作成本与过度采用特种印制工艺:比如金银版、特种纸、压印、UV、烫金银、压纹,及其木质、皮质等不同材料的运用,从成本的角度来说,每加一种工艺,就意味着增加了成本,必定导致书籍定价的上浮,这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设计精美、价值不菲的图书,可能仅作为收藏或礼品的形式存在,但相对于读书成本付出的增加,是拒大众读者于千里之外的。
因此,图书设计师应当认清每一本书籍读者群的不同需求,避开以满足自己的个人主观愿望的小我设计,看到的不仅仅是表象的差距,能意识到自身设计修养素质与设计概念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在东西方图书设计的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求一种多样化设计风格的必由之路。
设计的整体与整体的设计
■郑琪
国外书的封面设计直观性很强,尤其体现在封面和书名的设计上,强调色彩上的对比,这可能与我们对书的心理模式有关,国外书更强调书的商品性,而国内书更强调它的文化性,封面设计体现了很浓的人文色彩。同时,国外出版的文化类书在设计风格上更注重形式美,很古典(像字体的设计、图片的选择),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不过多地去加以修饰,版式上很简洁,结构性很强,并留有一定的余地,产生一种空间感,从而与书的立体效果形成一致性。
同时,国外书在封面与内文的统一性上,设计得很协调。在内文版式上如字体、留白、栏楣等方面,设计得很有流畅感,增加了阅读趣味,尤其在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设计比较突出,使阅读上有一种节奏感。这方面我们的意识还较弱,也希望出版社能够让设计师更多的参与其中,提高书的整体效果,让书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品位。
此外,国外书的时代性比较强,文化类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编辑与设计之间有很好的沟通。书必竟是商品,也是一种流行文化的体现。
设计理念是最鲜活的要素
■李栋
从图书装帧设计的角度来讲,国内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计人员的观念和图书工艺水平。当然也要有出版社的机制保障,要能够充分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
如今,书的功能已经发生变化,不仅仅只是传播知识的载体,还是一件装饰品或休闲品,确切地说是一件商品,因此,设计人员要根据图书的内容来具体选择设计风格,传统的书卷气式设计不符合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比如一些电影书,它的畅销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对电影的炒作,因此,图书设计风格就尽量采用电影语言,以大量的电影图片来阐释图书内容,文字反而成为一种附加性的说明。
同时,从印刷工艺来讲,国际印刷中心是香港,后备力量是广州,应该说中国的印刷设备是国际一流的,但由于目前印刷工人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使国内图书的工艺水平与国际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现场点评
英文字母较之中文更易于融入设计。用近乎手写体的字母藏在布满昆虫的插图内是如此的协调。
DoCoMo是日本移动通讯的霸主,封面以桃红嫩绿的色调,加上像手机按键的"i"字,将潮流文化和科技结合在一起。
一般的医科类书籍设计都显得过分严肃,这个用医生特征作插图的设计,可算是有点心思了。
一个老生常谈的教人如何找工作的题目,用惯熟的图形表达,活脱脱就是以大众市场为设计主导。
心灵类的读物,其设计多是营造一种安详、宁静的气氛,读者从封面上,就可轻易地进入"心灵之旅"。
圆角方符号般的韩文,放在书上成为极有现代感的设计元素。
永恒的CEO读物设计模式,CEO们拿在手上可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关注读者的心理状态,亦是装帧设计者的必需技巧之一。
WTO早阵子成为中国热门的出版题材,然而,出版物中能找到有这样精炼的表现手法和意念吗?
Munch的经典名作经常被借用、引用或盗用,每次都可能有不同的手法和诠释,收集在一起,可能相当壮观。
DK的模式在国内外亦有不少跟风者,以质量而言,DK仍是龙头大哥,其法宝为雄厚的编辑力量和高质量插图。而且其设计往往在精确的成本预算下进行。
在日本书店内不时都会出现这种貌似几乎没有什么设计可言的书籍,但往往最令人注目,说不定是销售奏效的奇招,小小的如漫画中常用的对话框起了点睛的作用。
一本教股民投资生化科技股的书,用了多个克隆羊"多莉",除了点题外,更传达了资本膨胀的暗示,语带相关,精妙之处在此。
精心编排的文字布局,甚具节奏感,与以音乐为内容的传记小说相当匹配。
大部分欧美书籍的几近十年如一日的平实设计,或可视为市场稳定性和读者素质水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