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爱我,但别控制我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2/12/13 作者:李玥
爱是一种伤害,用埃文斯的理论来阐释,爱导致控制,而控制才导致了伤害。然而埃文斯更高明的是,她指出,爱与控制的直接关系,其实来源于个人的童年经验:童年对玩偶的依赖、关注、爱护,甚至是向它吐露心事等行为,都已经具有了“控制”的品质,一旦成年,个体形成完整的自我认同之后,“控制”心理便在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显露出来。

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有一些控制欲很强的人,令我们不舒服;或者我们无缘无故地和情人争吵,直到彼此伤害,却束手无策的地步;这一切糟糕的状况,都来源于“控制”——加拿大心理学家帕萃丝·埃文斯在其著作《不要控制我》中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下,你是被控制者,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你通常就是控制者。无论是控制还是被控制,只能导致一种混乱的、令人沮丧的、远离快乐的生活。

让我们吃惊的是,埃文斯用“控制”来阐释一切人际关系,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控制”缘于一种混乱的自我认同:当你把对方想象成一个与自我同一的人的时候,他的独立性对你而言就是一种威胁;你越是想要亲近他,同化他,就越是倾向于对他的控制。这一点,热恋中的人很容易心领神会——爱是一种伤害,用埃文斯的理论来阐释,爱导致控制,而控制才导致了伤害。然而埃文斯更高明的是,她指出,爱与控制的直接关系,其实来源于个人的童年经验:童年对玩偶的依赖、关注、爱护,甚至是向它吐露心事等行为,都已经具有了“控制”的品质,一旦成年,个体形成完整的自我认同之后,“控制”心理便在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显露出来。

难能可贵的是,埃文斯没有把对“控制”的讨论局限在心理领域。从文化的层面上,埃文斯指出,文化习俗对“自我”形象的塑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因此,人的成长历程,既是被控制的,也是反控制的,在二者的张力之中,形成了个体的分裂人格,它反映在人际关系上,就形成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双重关系网。这样,“控制”成为一个交界点,纵向的文化习俗的发展与个体的关系以及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都在这里汇合,所以,对“控制”的研究,就成为研究个体心理状况与普遍的人类文化的突破口,把心理学研究拓展到文化领域,具有鲜明的先锋性。

当然,这些学术品质,对学者更有价值,而普通的阅读大众,更关心的是该书的实际生活指导意义和实用性。在这个方面,该书也做得非常出色,主要体现在它对普遍生活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例的选择与描述方面。该书在第二章就向读者提问“你存在这些问题吗?”埃文斯认为,“一个难题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问题答案的某一细节,以后,它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这是很亲切的提问与忠告,我们就像在面对自己的心理医生,可以从他那里了解自己,获得调整生活的勇气。书中有很多真实的例子,都来源于作者的心理医生生涯,或者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挖掘其中深刻的心理内涵,找到关键词“控制”,用无懈可击的逻辑来展示现代生活中的人际陷阱,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正是此书不同于一般心理自助书之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后一章“与强制力共舞”,非常精彩。不管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大众,选择“共舞”,都需要智慧与勇气。

《不要控制我》?眼加拿大?演帕萃丝·埃文斯著梅子译/京华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