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暗夜里的“人性”
摘要:
吸血鬼不再那么恐怖,不再那么狰狞,他们大都差不多和我们人类更加接近。
有人认为吸血鬼可能起源于吸血僵尸的传说,最早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其实,吸血鬼究竟起源于哪里并不是很重要。他们只不过是我们人类想象世界里存在的一个虚幻的意象,是人类对某些自然现象的一种非理性的阐释。无论是亚洲的古代中国人和印度人,还是古希腊人,甚至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他们都有关于吸血精灵的传说。但是,今天的人们一般普遍认为吸血鬼是欧洲文明的产物,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就有很多吸血的神怪,如人面蛇身女怪和半人半鸟女妖,她们都有吸血的嗜好。其后在西方的各种传说中,这种吸血的精灵各显神通,成了西方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角色。
中世纪的时候,宗教的鼓吹更把吸血鬼迷信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的人们相信,吸血鬼是异教徒、罪犯、自杀者以及其他一些犯有宗教罪恶的人死后变成的。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便走出坟墓,四处游荡,吮吸人血;黎明前,他们必须返回墓穴。而受吸血鬼残害的人也会变成吸血鬼。
18世纪,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地兴起,理性的光辉驱散了诸多迷信的阴霾,但惟独对吸血鬼迷信无可奈何。吸血鬼反倒变成了众多作家青睐的文学形象,原来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各种流言妄说中的怪诞之言堂而皇之地走进了文学作品。特别是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吸血鬼迷信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浪漫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启蒙运动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浪漫派作家反对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崇尚个人感情和激情的宣泄,他们的作品继承了以描写荒诞怪异故事为主的“哥特式”小说的传统,从古代迷信和奇闻逸事中寻求素材,描写超自然的现象,以此寄托他们的理想,像拜伦这样的伟大诗人也曾衷情于吸血鬼的传说。此后,吸血鬼成了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19世纪下半叶,“鬼魂”热熊熊燃烧于英伦三岛,作家狄更斯和布尔沃-李顿都曾欣然提笔书写过吸血鬼的故事。他们的这种幻想作品借助吸血鬼形象,对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盛行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拜物教”以及英国社会虚伪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进行了无情的嘲弄。
但说到底,吸血鬼作为古代传说,作为宗教产物,归根结蒂是人类社会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时愚昧无知的表现,后来到了文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表达思想的一种传声筒,就像西方文明中的其他源远流长的幻想形象,如巫师、火龙和其他鬼魂形象一样。他们构成了一种文化或者一种文明的载体的一部分,正如中国文化中的神、仙和妖魔鬼怪,为人所欣赏,为人所乐道。
在传统的吸血鬼故事中,吸血鬼往往是长着尖牙的残忍的嗜血幽灵,是附体的鬼魂,从坟墓里出来吸活人的血,类同于十恶不赦的妖魔。他们害怕圣水、大蒜和十字架,尖桩穿心是结束他们生命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有关他们的故事,总是与血腥和恐怖联系在一起。但到了上个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作家——达伦·山(原名达伦·奥肖内西),颠覆了这一传统形象,正在倾力讲述一个全新的吸血鬼的传奇故事——“吸血侠达伦·山传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21世纪的吸血鬼形象。”
这是一套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创作的吸血鬼故事。小主人公达伦·山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有情有意,为了挽救朋友的性命而放弃了做人的资格,从此进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与吸血鬼结下了不解的恩仇。不过,“达伦·山”的故事推陈出新,故事中少了血腥的渲染,恐怖的铺陈,而是着力再现了血和暗夜里孕育出的生命所具有的“人性”,其中吸血鬼不再那么恐怖,不再那么狰狞,他们大都差不多和我们人类更加接近。主人公“达伦·山”则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一个新吸血鬼形象,愿这个“吸血侠”能改变人们对传统吸血鬼的看法,成为文学作品中如小王子等等一样的永恒文学形象!
“吸血侠达伦·山传奇”系列[英]达伦·山著麦秸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Ⅰ:初变吸血鬼吸血鬼的助手吸血魔》29.80元《Ⅱ:吸血鬼圣堡死亡测试吸血鬼王子》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