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带着对光的渴望飞升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3/7/18 作者:卢小狼
这个哀怨的女人让无比坚强的硬汉李维埃发现,“他自己的真理,在那卑微的家庭灯光的照耀下,竟然是难于启齿和不近人情的”。

圣埃克絮佩里有“蓝天白云的耕耘者”之称,他的存在意味着他首先是一个飞行员、航空家。早在他4岁的时候,他就梦想将来飞上天空。而在12岁,当时一位著名的飞行员就带他第一次实现了他的愿望,这在航空飞行尚属罕见的上世纪初期,对一个少年儿童来说确是一次非凡的经历。1921年,21岁的他终于自费学会了驾驶飞机,不久,就成了一名空军飞行员。从20年代直到1940年,他一直在航空领域任职。1940年退役以后,他于1943年又长途跋涉到北非恳求在盟国部队中服役并参加实战。1944年7月31日,他驾机执行他的第9次空中侦察任务,一去不复返,正如一篇悼念文章所写的,“魂返天国,星宿归位”。

——摘自柳鸣九《一种“凌绝顶”的意境(译本序)》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早已被众多读者熟知,他仅有的五部篇幅不长的小说风靡全球,经久不衰,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评论家敢于将其划归为通俗小说,虽然这种畅销与作者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不无关系。

从作者的两篇经典之作《夜航》《人类的大地》来看,他的小说实际上是他的生活和情感的一种真实写照。这个传奇人物的思维并不是通常人类社会的常规思维,他具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超然个性,这种超脱分明表现作者非同常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者走了人类积极向上的极端,不经意中已将芸芸众生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在他的小说中,他把这种情感用高超的技艺和诗意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区别于通常的冒险小说,《夜航》《人类的大地》没有过多铺垫和节外生枝的情节,所有内容都是直奔主题。这一点在《夜航》中尤为明显,它讲述了三架邮航飞机在晚间从三个出发点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飞行的过程,前半部分插叙了较多地面上的事情,通过负责人李维埃与督察员罗比洛以及顺利返航的飞行员贝勒罕之间一些微妙的细节表现出航空事业的严肃性与纯洁性(原谅我提出这些难记的名字,因为作者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使你不得不认为这些人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他们语言简单直接,外表冷若冰霜,甚至是让常人难以接受的“傲慢”,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火山般的激情,在小说里那个负责人对他的监督员这样说:“您可以爱那些您所指挥的人,但不要把这一点告诉他们”。同时圣埃克絮佩里在开头也描写了飞行中的飞行员,把他们比喻成城市的牧羊人,而羊群正是那些在河流边喝水、在草原上吃草的小城市,飞行员骄傲地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的神秘工作,这其实也道出了作者对自己心仪的工作的强烈自豪感。

小说后半部分交替描写了李维埃和身处困境的飞行员法比安。惜墨如金的作者单独列出一节讲述了飞行员美丽柔弱的妻子,“她待在那儿,凄凉地看着那些花,那些书,那一片温馨。可这一切对他来说都只不过是一片海底而已了。”这几句话突出了飞行员生命的轻盈,而这也是他妻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哀怨的女人让无比坚强的硬汉李维埃发现,“他自己的真理,在那卑微的家庭灯光的照耀下,竟然是难于启齿和不近人情的”。可见作者在对飞行事业的自豪之余,并没有忘记对家庭和亲人的爱。

法比安在遭遇风暴的洗礼时显示了巨大的勇气和智慧,但是那黑夜的暴风雨却不肯放过他,它们似乎成心和这位勇士作对。最终,法比安还是被那个明知道的“陷阱”引向死亡,他带着对光的渴望飞上去了,于是他开始在密密麻麻的群星中漫游,而下面是一副水晶和白雪般的面孔,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汽油耗尽后的机毁人亡。作者认为战胜法比安的并不是可憎的风暴,他只是被自己的命运杀死了,在前面的部分作者曾经非常谨慎地涉及了一些宿命的观点,因为对于英雄个人,只有宿命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真实残酷地反映了这个事实。读到这里,作为读者的我扼腕叹息,唏嘘不止……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假借李维埃阐明了他的思想:“胜利……失败……这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字眼。生活在这些形象的掩盖下发展并且已经在酝酿着一些新的形象。一个胜利削弱了一个民族。一次失败唤醒了另一个民族。李维埃遭受的失败也许是走向真正胜利的一个保证。只有前进的事业才是最最重要的”。这种观点相通于中国古代孟子的哲学思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人类的大地》由8个独立的篇章构成,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其中只有“航线”还是以神秘莫测的空中飞行为题材;“同志们”讲述了一个飞行员执行任务时被围困在安第斯山上努力自救获得成功的故事;在“飞机”这一章,作者分析了飞行员这个行当,自喻为尚未创作自己家园的移民。

接下来的三章里,作者分别描写了“飞机和星球”“绿洲”“在沙漠里”,这三章的内容较为特殊,从形式上说更像散文或者游记,“飞机和星球”几乎是一篇宏大优美的诗歌,飞机在当时给了人类对地球最真实的了解。“绿洲”有些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那两个神秘的姑娘无疑会让读者也心驰神往了。“在沙漠里”那一章则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同时为法国的殖民主义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赞扬和辩护。

真正的历险发生在第七节“在沙漠的中心”,这一部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作者和同伴在沙漠中遇险、求生、得救的整个过程,这个章节在本篇里最接近小说的风格。最后作者终于归结到了“人”,这一节充满了哲理,即使单独列出来你也会觉得它是自成体系的,萨特曾经一厢情愿地将《小王子》纳入存在主义小说的典范,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圣埃克絮佩里的这两部小说放眼青天,纵横万里,不过在朝夕之间。他胸怀坦荡,理想宏大,坚毅神勇,悲怆在于他的小说意蕴孤独、以人为本,将黑暗里的抒情发挥到恣肆汪洋之境。他笔下的人也大多都沉浸在孤独之中,只不过这样的孤独和卡夫卡式的孤独有着天壤之别罢了。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感变化、言谈举止以及大篇幅的奇异景象的高超描写,作者宣扬的是深刻、永恒和大写的人字,同时他还浇灌出一朵寓意深远,至尊无上,荡气回肠的人性之花。

《夜航·人类的大地》[法]圣埃克絮佩里著刘君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