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寻父的途路上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3/3/14 作者:孙东哲
刘勇资深媒体人士。常年追踪中国企业改革风云人物,著有《中国企业首脑》、《蓝色通道》等媒体实战书籍。

资讯及链接:

○《大追寻:美国媒体前沿报告》刘勇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35.00元

○《走进美国大报》辜晓进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56.00元

○《与美国报刊主编对话录——提问是记者的天职》(《书城》增刊)王尔山著/14.00元

○《新媒体征战》蒋胜蓝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

○《转折年代》许知远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知识分子的声音”丛书许知远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再造传媒》陆小华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出版

○《行过万里烽火》香港张翠容著/马可勃罗出版公司

公共知识分子的论调正在一些媒体上滥觞。

按照波斯纳的理论,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大体有三个方面:信息、消遣、凝聚。公共知识分子试图改变舆论的影响极为有限,他们发挥得最好的也许是凝聚作用,也就是为同样观点的人树立旗帜。既然是公共知识分子,就应有其活动的公共领域。波斯纳在书籍、报刊、电台、电视台上画了圈,他把这些统称为市场——一个思想的市场。

与波斯纳相呼应,《经济观察报》在以“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中提出了一个论断:“在大学逐渐让出了部分知识领地的时代,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知识生产与公共讨论的角色”。这个论断是有理由的。

两三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舍弃校园,成群结队地向大众媒体迁徙——成为大众媒体的从业人员、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和主持人、经理、顾问等。这个迁徙是有背景的。

两三年前,新锐媒体在中国出现,它们中间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财经》杂志和《新周刊》等。这些媒体脱离了我们通常为媒体发展所划定的线路,它们标榜“理性、建设性”(《经济观察报》)和“新闻创造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传统主流媒体中政府官员的权威在这里开始消解,学者、大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成为新的权威。也就是说,波斯纳所称的“思想的市场”已经形成。刘勇倒不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论调的鼓吹者,他与此的瓜葛在于他是中国新锐媒体的从业者或操作者,一个“思想的市场”的建设者。

新锐媒体的出现除了政策上的松动和自新闻改革以来中国传媒业积聚起的一批新型纸媒从业人员外,还有学界对摩根斯坦利在1998年所作的一份全球投资报告各种版本的翻唱和对传媒业是中国“最后的暴利产业”的鼓噪。无论如何,资本与媒体的联姻,使这些新媒体从一开始便在一种全新的商业化运作的机制下。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的一批媒体从业者开始成为其中坚力量,独特的知识背景和各异的从业实践,使他们面朝美国,从其发达的报业中挑选样本。

于是,在传媒界常常会听到一些口号和誓言:“要做中国的《华尔街日报》”、“要成为中国的《纽约时报》”等等。从编辑操作和经营运行上,这些新媒体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报业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报刊精华:《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新闻周刊》、《时代》周刊、《今日美国》报及报纸的杂志化、橙色新闻纸、窄报、西化的版式等等,这一切正在颠覆着我们传统的媒体运行机制。

刘勇在《大追寻》中所列采访的媒体与我们上面的名单基本一致,所以刘勇的美国媒体大追寻虽然被他称为“西学的征途”,其实是一次“事关中国”的寻父历程。

美国著名新闻专业杂志《美国新闻学评论》将其使命定义为:阐述传媒业的新闻理念,记录传媒业的操作方法,反映传媒业的经营变化。如果依据这个标准,刘勇的《大追寻》应该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田野调查式的新闻专业著作。在这个意义上,《大追寻》决不仅于为中国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操作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刘勇致敬的这些媒体即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美国报业精英以美国社会精英为主要读者对象所创办的新闻纸”,这与中国新媒体的初衷是一致的。对美国精英媒体的观照,实际上在为中国新媒体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了一座看得见的桥梁。新媒体的意见领袖理想和高端读者定位,在中国这个不是充分发育的报业市场中开始出现裂缝,而要抹平这些裂缝并不是今天还在讨论的“媒体新概念”,如专业主义精神、媒体新生代、媒体市场的细分化、读者的分层化、发行与服务等等所能解决的。与过去相比,新媒体的经营者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在影响力和赢利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这是西方媒体模式中最需要我们借鉴的。《纽约时报》的发行人奥克斯·苏兹贝格直截了当地认为,《纽约时报》“首先是赚钱赢利。这样说不是很难听吗?但是,如果我们不赚钱,我们就无法承担其它任务。”

所以,刘勇对美国媒体模式中的关键要素作了系统的解析,这些要素是我们的新媒体正在力行并极力提倡的,包括总编(主编)、定位、报界领袖、分众化、有影响力、发行量、所有权、内容供应商、观点提供者、明星记者,这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文字,将为中国新媒体的前行提供一个反观的参考座标。同时,刘勇的《大追寻》也向我们证明,中国的新媒体运行正常,他们正沿着其样本的模式继续稳定地前行,惟一需要的是时间。

中国的新媒体人热爱文字,他们对报纸油墨的香味有着特殊的喜好,超过对影像的热爱。他们深信在中国现代社会阶层发生急剧分化的情况下,报纸将再次在社会发展中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这是他们专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对报纸在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建筑中所释放的巨大能量,T·S·艾略特有着诗人的敏感,他在《波士顿晚报》中诗意地写道:“《波士顿晚报》的读者们/像一片成熟了的玉米地在风中摇晃。”

那是1917年,没有广播电台,没有电视,更没有互联网,真是报纸的金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