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谦虚的书
摘要:
作为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人,除了读作品,我还读一些文艺方面的理论书籍。理论大都是深奥的,甚至是枯涩的,因而难免要显出一种苍茫的灰色;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要越过无数灰色的山冈,才能得见一抹亮眼的绿意。如果不是读过胡廷武的《文学闲话》,我会以为所有原理的阐述都天经地义地充满了概念的对接和繁琐的学理;但这本书就很不一样了,我的阅读十分轻松,读完之后仍然十分轻松,所不同的是,这时对平时苦思苦想的一些问题,已多出了一种了然于胸的喜悦。
理论理论,不以“理”论,而作闲聊;从容练达,娓娓道来,原来说理论道的文章,也可以写得这么好看!
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是以朋友的口气来评说朋友。朋友者,我看出两层意思,一是文学本身,此为作者一生所钟爱深交的“朋友”;二是作者那些著书立说的文学朋友,比如作家马宝康、张楷模、张乃光等人。胡廷武在谈及某位朋友的创作和作品时,他并不急于托出自己的观点,而是毫不吝啬地用很多精妙文字来介绍他的朋友:“马宝康不仅健壮,而且英俊,他属于那种有魅力的男人。他同刘梅(宝康之妻)相比,显得出有些笨手笨脚,碰翻这样那样,经常揭发,他的手指头按手机按键和打电脑都稍嫌粗了一些。他喜怒时形于色,脾气上来时如暴风骤雨,脾气消去时如钱塘退潮。”“他去跟踪采访案件,会情不自禁地帮助公安人员破案。有一次去写一位受冤屈的人,他又去帮人家打官司”(《闲话之九》)。读过这些文字,认识马宝康的人,会会心一笑:马宝康这个家伙,就是这样的人;不认识马宝康的人,也会被作家本人的人格魅力打动,从而对作家的作品产生一种探究和阅读的兴趣。
《文学闲话》共收入文章19篇,这些意味深长的篇章充满了回忆。作者心绪平静,议论风生,枝蔓横生的文学现象,潮起潮落的人生际遇,都牵涉到某些令人难忘的生活细节。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回忆,不露痕迹地形成了自己的总结,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对这些观点你可以赞同,也可以不接受,但经他那样诚恳、谦逊地说出来,你自会在意、留心并任之挥之不去。比如由某位作家的创作引出这样的观点:“我认为中国的现代派文学,要么是至今没有找到自己的根,要么这个根,根本是不存在的”。(《闲话之十二》)看到这里,我们的面色会因为惊讶和思考而变得严肃起来,也许,这个问题,是该好好想一想的。而在《闲话之六》中,从率性而为的张楷模的创作经历上,道出了胡廷武本人喜欢随笔的理由,这个理由,是令人信服的:“随笔应该自然,它给读者的感觉应该像朝雾在谷或云彩在天上游走一样纯出天然。”
《文学闲话》里的文章,没有端起架子来写,作为读者当然也不必拿足架子地去读。有的像是某个阳光充足的下午,一次酒吧里的聚首恳谈,有的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走笔,令人赏心悦目。
然而,“闲话”不闲,在挥洒自如中,大都有作者对文学与人生的一个基本的态度。于是你就知道了孟浩然的千古名句源于寻常人生,明了了一个作家或别的什么人物,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就像风筝没有风一样,再也不会高飞”(《闲话之四》)。而当他谈到“只要是非常真实非常美的,就会是非常好的散文”的时候,你就感觉到一种不俗的境界了,环顾四周,只见青峰突立,白云低飞,原来这种“精神散步”,使人不知不觉间已到达了一个高度:真实、自由和美。
《文学闲话》是一本谦虚的书,自始自终都充满了亲近读者并与之交流的愿望。因此我们从书里读到了智慧。这种智慧不是通过一条条道理来体现的,而是一种气息,一种朦胧的光辉,悠悠地散发着。就像在林中散步,只要你嗅出了那种芬芳,你就会有含苞欲放式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