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集团 自上而下:期待“化学反应”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3/1/3 作者:郭虹,陈旷
上世纪末,我国开始了出版集团试点。时至今日,全国正式获准成立的出版和发行集团共12家。如果算上自行组建但还未获得正式名分的出版集团或发行集团,一共应为23家。2002年9月就已获批的广西发行集团将于2003年举行挂牌仪式,青海新华书店集团的设计方案正在拟定中,河南省出版发行集团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四川、福建等省的出版集团也正在立项过程中。

2003年,在分销领域开放和民间资本投资书业进一步增多的趋势下,以资本运作方式催生的从事分销业务的出版集团将继续增多。近两年,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与台湾城邦出版集团一直在扩张势力,TOM.com和阳光文化传媒集团用资本迅速造就了包含大量出版业务的集团公司。我国出版协会主席于友先曾说过,“跨越港台两地的李嘉诚出版集团的诞生,昭示着华文出版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重组已经开始。”港台资本和更多的洋资本也将成为现有出版集团吸纳的对象。可以预见,在2003年出版发行集团改制和投资这一内一外两个维度的活动中,有着多元化的资本做支撑,集团的改制与投资行为将更加接近市场规律。

2002年4月组建的中国出版集团,实行管委会负责制,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经营由分散走向集约,是中国出版业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出版集团在内部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制订上做了很多努力,规划了“到2005年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和规模经营的跨越式发展”的蓝图,没有人能否认政府的推动和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的努力在中国出版业改革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意义。

2002年10月来自新闻出版署的资料显示,试点的集团在基础建设、管理机制改革、综合实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效益方面有显著提高。与集团组建前的1998年相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的销售收入增加4000万,利润增加2080万,净资产增加了1.34亿元。湖南出版集团通过资本运营更是实现了快速成长,2001年实现了36亿元的销售额和2.4亿元利润,名列我国500强企业第263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也指出,“新闻出版改革已从试点阶段推进入到整体推进阶段,应该利用兼并、联合等手段,推动分化与重组,把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等建成影响和辐射区域或全国市场的出版基地和出版物批销中心,以专业化带动集约化,形成一批机制灵活、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群体”。可以看出,集团化仍是200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核心主题。

令人欣喜的是更多的出版社在积极探索集团化发展道路,为长远的将来做思想上和组织构架以及经营理念上的准备。如电子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都在积极搭建集团化组织构架,以事业部或分社作为向集团过渡的组织形式,并对总编室、营销部门、发行部门、印制部门进行改革打造社内公共运营平台。目前,这些出版社的发展道路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肯定与鼓励,其中几家正在申请成立集团化出版社,但能否如愿还得看政策是否有所松动。与此同时,这些酝酿中的自下而上的出版集团还将面临难以实现快速扩张的难题,尤其是在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下,出版社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资金的积累,难以进行横向联合和兼并。

在集团化道路中,引起争议最多的问题是基于政府主导形式的集团能否将物理变化,转变成“化学变化”。正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陈昕所言:“‘化学反应’谈何容易?它需要体制创新,机制改革,需要真正的企业家,需要政策。”出版集团发展道路上,天生缺失的元素太多。但十六大确定了文化产业的位置,新闻出版总署进而明确指出“新闻出版业也是支柱产业”,集团因此获得了做大事的空间,获得了更多以市场主导方式重组资源的机会。

2003年,许多出版发行集团将的主攻目标确定为重组和守土扩张,以此产生更多“化学变化”。中国出版集团顺利进入进行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业务重组的阶段,欲有选择地吸纳业内外优良资产实现扩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引进ERP系统,整合上下游环节,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链。四川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庆希望组建技术先进的印刷企业,形成一体化、完整的产业链,同时积极拓展出版业商务服务市场,发展第三方物流,尝试开展行业信息化服务、行业咨询等业务。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总经理张佩清更将加快实现规范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加快技术创新做为集团工作重点。

产生“化学变化”是集团经营管理者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市场竞争更加剧烈的趋势下,由上而下的组建集团也在不断革新经营管理理念,学习如何从容地面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