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与葡萄,未熟的酸果
摘要:
麦绥莱勒,1889年出生于比利时的一个海滨小城,25岁以前便为外国著名作家创作插画,25岁后由一个地方性画家转变为一位具有世界之心的欧洲画家。代表作有连环木刻画本《一个人的受难》、《光明的追求》等。努力刻画“呼号的街众、拥挤的街景、疾驶的车马、港埠、酒店,藏在每一个生活着人的梦中潜意识”。
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郁达夫、叶灵凤、赵家璧等人就曾联手把比利时的木刻画家麦绥莱勒介绍到中国,并把他比为大画家杜米埃和戈雅,予以了极高的评价。
用《没有字的故事》做书名,是我的取巧。书中收入了麦绥莱勒的三本木刻连环画故事,即《我的忏悔》(郁达夫序)、《一个人的受难》(鲁迅序)、《光明的追求》(叶灵凤序),而另一本以《没有字的故事》(赵家璧序)命名的反而没有收入,原因是这本合集已经太厚了,定价超过30元,怕读者难承受。
这真是精彩美妙的艺术啊。那么多杰作罗列在一起,简直是一种奢侈。其中最少有三四十幅可以制成大画,镶于镜框,悬于大堂,做单幅画供人观赏。《一个人的受难》第18幅,曾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用做社徽。我于2000年将麦绥莱勒的7幅木刻制成月历,为朋友们所深爱。2002年,编选自己的文集时,我又把麦绥莱勒的11幅木刻移做插图,出版后常有人询问这样美的插图从何而来,我暗自得意了一番。
麦绥莱勒1889年生于比利时的一个海滨小城,长大后去过非洲,又游历欧洲数国,定居法国。欧战中参与非战组织,与作家多有交往。他曾为《约翰·克利斯多夫》刻了600多幅插图,罗曼·罗兰将他比之于大画家杜米埃和戈雅,更有评论称他是20世纪最负世界声望的木刻家。的确,作为“依赖于作者的万能学力的地方多,依赖于器具材料的地方少”,在简单中创造丰富,在朴素中寻找绚烂的木刻艺术,似乎在麦绥莱勒时代已发展到极致,至今难以超越。
《我的忏悔》是麦绥莱勒亲身经历的写照:一位青年来到大都市,先是“看尽了种种繁华,参加和经历了许多现代享乐、争斗与辛酸,后来有了几次恋爱:道旁的相遇,街上的追逐,楼头的密约,一度大愿成就,拥抱裸妇之后,走到街上,感到一切都快乐而光明,甚至对无知的车马,他都想传给一点他所感到的愉悦,而加以抚拍。见到街上的劳苦群众,他也曾动过心,扶老携幼,怜孤恤寡。对天真的小孩子们,他尤其感着有不能自已的热爱。为小孩子们歌唱、和小孩子们玩耍的画面,有七八页之多。他也曾做过工,如做厨子,上电杆,掘泥土之类,可也享乐得不亦乐乎,上咖啡馆,看画展,喝酒读书,胡调闲耍的画面,也着实不少……见到了社会的不平,他也曾发愤参加过革命运动,听过宣传家的讲演,上图书馆去翻阅过社会主义的书籍,并且自己也上过演坛,率领群众,做过示威运动。但他终究还是一位小市民之子,信仰不坚,主义不定,虽满有革命的热忱,却缺少了贯彻到底的毅力。动摇之后,就又只好恋爱了,于是乎又是一出得恋失恋的悲喜剧。失恋之后,甘心堕落,醇酒妇人,乱来了一阵,但清夜醒来,终觉得性灵未死,悲哀失望之余,忽而却动了一动皈依宗教之心。忏悔过后,尘心涤净了,在街上见到了虐待女小孩的不平,他的义勇心又被激起了。就将这小孩带在身边,又演成了一幕极纯洁极高尚的恋爱神曲。这女小孩由他抚养成人,渐长渐大,他也感到了恋人与父亲的双重的情爱。但好梦易醒,这昙花似的女孩,忽又病了,死了,他在送葬后的悲哀失望,真使我们看画者,也不得不为他伤心落泪。其后迁地自娱,十几面青天碧海的海洋画面,又使我们能得着一种心旷神怡的快感……因为见到了航海的轮舟而动游兴,万里之行,就从此开始了。上轮渡海,这一位无帽的主人公就到了颜色各异的摩尔人的国里。虽则漂流在黑人异国,他也忘不了爱小孩、抱不平的义侠的初心。重返欧洲,他又演了些风流痛快的奇行奇事”……这个故事使我想起约翰·克利斯多夫的一生。
在《一个人的受难》的序言中,鲁迅以简洁的文字叙述了整个故事:在桌椅之外,一无所有的屋子里,一个女子怀着孕了;生产之后,即被别人所斥逐。于是她只好在路上彷徨;终于跟了别人,先前的孩子,便进了野孩子之群,在街头捣乱。稍大,去学木匠,但那么重大的工作,幼童是不胜任的;到底免不了被人踢出,像打跑一条野狗一样。他为饥饿所逼,就去偷面包;而立刻被维持秩序的巡警所捕获,关进牢监里去了。刑满释出;这回却轮到他在热闹的路上彷徨;但幸而也竟找得了修路的工作。不过,终日挥着鹤嘴锄,是会觉得疲劳的;这时乘机而入的却是恶友;他受了诱惑,去会妓女去玩跳舞了;但归途中又悔恨起来;决计进厂做工,而且一早就看书自习。在这环境里,他才遇到了真的相爱的同人。但劳资两方冲突了,他登高呼号,联合了工人,和资本家战斗;于是奸细窥探于前;兵警弹压于后;奸细又从中离间,他被捕了。在受难的神之子耶稣像前,这人之子就受着裁判;自然是死刑,他站着,等候着兵们的开枪!
鲁迅最后说:“耶稣说过,富翁想进天国,比骆驼走过针孔还难。但说这话的人,自己却当时受难了。现在是欧美的一切富翁,几乎都是耶稣的信奉者,而受难的就轮到了穷人。”
《光明的追求》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体格健强,感情热烈的男子,不受礼教的缚束,不顾社会的嘲笑,用孩子一样的天真的热情,可以哭,立时也可以笑,可是却到处碰壁,因为他所追求的理想太高了,现社会是没有这样一回事的。”其实,这也是麦绥莱勒作品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形象。麦绥莱勒对于现代都市文明,算是深入经历过了,他一生所喜爱描写的画面是:呼号的街众,拥挤的街景,疾驶着的车马,港埠、酒店以及藏在每一个生活着的人的梦中的潜意识。
读《没有字的故事》,还可以做一个有意思的比较:郁达夫、鲁迅、叶灵凤都是文化大家,将他们写的序放在一起,高下立现。鲁迅的序,文字最短,而表现力最强,叙述明晰准确流畅;郁达夫的序也十分漂亮,但不够凝练;叶灵凤的文字就比较逊色了——表述固然不差,而文采和概括力却远远不如鲁、郁二位。
鲁迅等人是1933年将麦绥莱勒的作品介绍到中国的,今年恰好70年。70年过去,这些作品仍称得上是阳春白雪。遥想当年文化前辈传播文化和艺术的热情、眼光和气度,令我肃然起敬。
《没有字的故事》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