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雄鹰”陨落的背后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3/10/24 作者:张兴胜

作为人类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包涵了远为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在传统的经济学教程中,企业通常被描述为以赚取利润为已职、为股东招财揽利的机器。这种简而言之的传习已大大弱化了我们对企业本身的深刻透视。作为人类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包涵了远为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在我看来,企业其实可视为人类技艺、希望以及弱点的累积物,个人和集体意识力的载体,或者说是历史机遇与科学进步的折射镜。在这个意义上讲,英国巴克雷银行由盛而衰的历史,其实远远超越了一家金融机构经营业绩变化的范畴,而是无数人渴望、梦想与光荣坍塌变化的轨迹,领导者艺术、文化及职员责任感休戚动荡的声音。《最后的银行家:巴克雷银行的衰落》一书描述的,是英国最有价值的商号巴克雷银行一个多世纪的波折兴衰史,作者马丁·韦尔曾经是巴克雷银行的一名执行官,亲历躬行的亲切、耳闻目见的真实,加上颇具历史感的审视与洞察,都使得这本研究巴克雷银行的专著远离了学究气的艰深、官方文件的冷漠,极具个性化、人情味。书中充满轶闻趣事,富有戏剧性,颇引人入胜。

1999年6月,在巴克雷银行鼎盛时期,它被广泛视为英国最有价值的商号。据估算,它相当于马克斯——斯基斯联合集团、特斯克公司或者伯格金公司商号价值的3倍以上。巴克雷银行的飞翔雄鹰标志和蓝绿色的色彩几乎被英国的每一个成年人所认可,上亿的忠实客户、近13万股东都感到,声名显赫的巴克雷属于他们。这家1896年创立的银行历经几代领导筚路蓝缕的艰辛努力,在数次经济危机中都坚强地生存了下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利润最高、最受欢迎的银行之一。这一骄人业绩的背后,是数位优秀银行家的深邃、洞见及机敏。

在巴克雷银行成立时,这家贵族经营的银行的领导层却具有宗教苦行团体成员“夸克尔”的品质,他们具备谨慎、坚定的道德原则和刻意表现出的谦虚等美德。这其中,推动巴克雷银行迅速发展的则是在该行历史上鹤立鸡群的古德诺夫。这位富有管理才干又颇冷酷的律师与他的获得帝国勋章的秘书库敏斯女士一道,在法律已禁止银行进一步兼并的情况下,全力推动海外业务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化危机为机遇,把巴克雷银行推进到世界银行五强之中。

蓬勃发展的巴克雷银行以其骄人的业绩、显赫的声名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夺目慑人的金光。但是,这家出身贵族血统的银行始终存在一系列内部挑战:业务卓著的精英分子与子承父业的家族后裔之间的争夺,重利轻义、朝秦暮楚的投资银行家与忠义耿耿、注重传统道义、一身清白的商业银行家之间的矛盾,都或明或暗地潜滋暗长。继任领导者的弱点与失误则加剧了这些矛盾与挑战的恶性发展,最终,这家承担了历史荣光的百年老银行纷坍消沉。“雄鹰”消殒了!

“雄鹰”消殒的先声,是子承父业的图克,而不是才德兼备的维耶尔在70年代成了巴克雷的董事长。之后,好高骛远的康莫、心不在焉的泰勒将巴克雷带到了荆棘丛生的险地。80年代兼并的BZW大肆进行房地产信贷投放,90年代初英国的经济萧条和房地产泡沫的崩溃给巴克雷带来了数十亿英镑的损失,巴克雷由从前的自豪疏放沉丧为怯懦畏惧。1998年,巴克雷基金在俄罗斯的存贷款和抵押贸易业务大约在三四亿英镑的损失,在俄罗斯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巴克雷的重要债务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近破产,美国财政部都不得不假以援手了。对冲基金投资失败、财务不透明的恶果是,巴克雷股价一落千尺,这家百年银行除了被收购外,已没有别的选择了。

《最后的银行家》一书的作者摆脱了企业史介绍中常见的冷峻与刻板,轻松幽默,时有妙论。作为巴克雷银行曾经的一名职员,他的描述中忧切与关爱并存,当然金融评论家而不是历史学家的身份也大大影响了他的描述的整体感。记述从整体上看,琐屑而不恢宏,珠光散射却难窥豹身。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地方仅仅为了引人急读,而故作大言,或刻意追求细节的离奇或故事的激荡。对银行内人物关注有加,对外部的风雨交加一笔带过,轻重失宜。这本书意义在于,在积极研究、完善公司治理的今天,它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份生动的借鉴材料,是颇具“鉴往知来”之效的。

《最后的银行家:巴克雷银行的倒塌》[美]马丁·韦尔著李云飞等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出版/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