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论坛 利国利民抑或误导舆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4/5/7 作者:冯琬惠
博鳌亚洲论坛成为中国和亚洲国家向国际社会发出声音的重要平台。4月24到25日,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关注着小小的海南岛,关于中国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关于亚洲政要反贫心得,关于亚洲共同货币“亚元”……说博鳌论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并不过分。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内论坛风起云涌着,每一个论坛都亮开了属于自己的嗓门。这里面除了声音的大小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呢?

目前数目众多的论坛其实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多年前,中国只有几种发言渠道,真正的公共空间特别小。现在的主题论坛搭建起一个个言论的平台,给各个阶层、团体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大众需要它。我们必须肯定,论坛的进步性是首要的,当然总有一些不和谐音出现,也不排除有人在金钱的诱惑面前做出糊弄百姓的事情。

用公益或者商业来区分论坛是十分简单而粗暴的,但为着行文的方便我们姑且观之。

公益论坛利国利民

4月19日,我在参加第三届“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媒体通气会时,吃惊地看到一系列响亮的名字。国务委员陈至立、物理学家杨振宁、微软副总裁李开复、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中国遗传学家李振声、理论家郑必坚,从4月20日到22日,他们带着对各自行业的独特见解出现在论坛的讲座前,除了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听众外,新浪网等媒体也把同期发言传到中国以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中。

中国科学家与人文论坛(原名中国科学人文论坛)开始于2002年9月,由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和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共同发起,郑必坚任理事长。郑必坚说过一句话,“从国家战略角度思考科技与人文,从科技与人文角度思考国家战略。”让论坛成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的一个研究交流平台。这些看法在后来成为论坛的宗旨。

今年是论坛的第三届会议,也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首次参与承办的。据组委会副秘书长苏雨恒介绍,论坛在创建时,有一些企业提出愿意赞助合办,但主办方科学院研究生院希望把它办成不带商业影响的论坛,双方都认同论坛的非赢利性、高层次、高规格,因此走到一起,有了成功的合作。

4月24日到25日,还有一个世人更为瞩目的非官方、非赢利、定期、定址的国际论坛在海南召开第四届年会,那就是博鳌亚洲论坛。由于早年间,亚洲区域缺乏一个真正由亚洲人主导,从亚洲的利益和观点出发,专门讨论亚洲事务,增进亚洲各国之间、亚洲各国与世界其它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论坛组织。1998年9月,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和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倡议成立一个类似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亚洲论坛”。这一概念一经推出即获得了有关各国的一致认同。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于2001年2月26~27日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26个国家前政要出席了大会。此外,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尼泊尔前国王比兰德拉、越南国家副总理阮孟琴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今年的会议上,胡锦涛作完主旨演讲,离开东屿岛会议中心时说,“博鳌亚洲论坛今年才4岁,但已经成熟的像40岁一样。”的确,从规模和影响力来说,它已经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世界级论坛。

同是在今年4月举行的“京西何兮文化论坛”则是一家由企业主办的公益论坛。据了解,万科除了房地产业成功外,在文化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一直致力于结合自身的发展思路,把项目推向市场。他们在海淀开发西山庭院,又借助海淀的皇家园林身份,和独有的学界传统,顺水推舟地做起了这方面的文化品牌。第二届“京西何兮”论坛从历史、文化和建筑三方面请了一些专家,着眼于京西城市规划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京西的未来定位,立足于城西生态建设带的构建,进而落实到京西的居住文明,对京西地脉和人脉的尊重,正视传统,而又不乏创新的传承。万科推广的是,作为一名房地产开发商,如何在城市更新上起到更新更好的作用。

现在有很多学术类的论坛都采用非赢利模式,一般这类论坛的花费也较低,可以用科研单位的活动经费来承办此类活动。

在认真的论坛上得到良好的收益

沈苏(某公益论坛副秘书长)

说到我对论坛的看法,我认为不同的举行目的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我参加过一些论坛,感受很不一样。我认为只要是认真地、本着社会责任来操作的论坛,就会使人得到良好的收益。因为首先我们需要聆听筛选出的意见,而不是像网络上那样的多种声音混杂。其次我们需要借鉴别人的见解,来触发自己的想法。从社会上说,需要有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让大家公开讨论社会各领域的情况。

我们之所以采用论坛的形式,是因为:第一,从某种意义上,它有权威性,演讲人是经过挑选的,而且有一些标准,他们都是在某些领域的成功者。第二,公共性。大多数论坛的听众是很广泛的,一些思想观点将快速在更大范围传达。加上论坛中的面对面交流,会促进某些想法的完善和理解。另外,我们在论坛结束后,还会针对报告主题,举行一些研讨会,让大家就论坛提到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上关于论坛的一些工作简报,使论坛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工作。

和商业性论坛不同,因为论坛的非赢利性,所有的专家都对我们慷慨支持,基本上不需要向他们支付出场费。所以除了必要的支出,如场地费等,花费并不多。我要强调一点,对科学与人文论坛来说,费用问题是极小的事情,是几乎可以忽略的问题,我们所做的是更大方面的社会传播。

两极分化的商业论坛

商业论坛是指有商业目的性的论坛。在目前的中国,与经济相关的产业最容易催生商业论坛,甚至很多价位不菲。成功的商业论坛自有它的魅力,能把众多身家过亿的弄潮儿收在一起畅谈如何挖金,这本身就具有灼灼生辉的明星效应。

比如今年6月份,“红塔集团2004迈克尔·波特战略论坛”将在北京和深圳两地举行,从主办方和邀请人看,我们大概可以估计出这是一场可以一听的论坛。就明星效应来说,作为20世纪对全球经济影响力巨大的3位人物之一,迈克尔·波特博士的到来已引起经济界人士的关注。(下转第3版)

论坛高(高端和高价)处也温暖

芮新国(深圳麦肯特企业顾问公司营销部经理)

麦肯特每隔1~2年会举办1次由国际顶级大师担纲主讲的大型论坛,一者为塑造公司品牌服务;二者是为了把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引入国内,以促进中国企业管理水准的提升。

麦肯特所举办的论坛定位于中高端,由于需要整合国际顶级资源,所以具有较高的门槛(目前,国内类似的论坛很少)。在2002年,我们曾邀请“现代营销之父”菲力普·科特勒博士来华出席“2002菲力普·科特勒营销论坛”(由于论坛的受众面较广,那次论坛总共吸引了约1000名中国企业家及营销负责人与会)。

今年,麦肯特将联合红塔集团、中国经营报、用友软件等行业巨头在6月再次举办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论坛——2004迈克尔·波特战略论坛(论坛将由红塔集团冠名),当今世界第一战略权威、被尊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博士将出席论坛并在北京和深圳分别做长达约7个小时的演讲和对话。本次论坛直接定位于企业的总裁和企业的其他高层,论坛的规模会控制在600~700人左右。本次论坛除了邀请波特博士来做演讲和对话外,组委会还特意邀请了华人界的著名企业家和著名竞争力专家在第二天做精彩的经验分享。论坛的入场券分贵宾票(¥12,800元/人)、嘉宾票(¥9,800元/人)、经济票(¥1,500元/人,仅参加第二天的论坛)三种,主要对象是国内大中型企业及有外资背景企业的总裁和副总裁。本次论坛原计划在2003年7月举办,后来因“非典”的缘故而推迟到今年6月。由于很多人士已经知道波特即将来华,所以,今年响应本次论坛的人士踊跃。目前,论坛深圳场已经基本报满,总报名人数早已过半。

对学员来说,参加论坛最大的价值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前沿的理念,这也是一种洗脑和交流的方式。

整体来说,国内的“论坛经济”呈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这两年来,各种论坛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其中,有些以赢利为目的,有些则以扩大品牌影响力为目的。在论坛质量和组织水准上,市场呈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论坛在定位和组织上还有不尽人意之处,有些以扩大品牌和影响力为目的的论坛则相对谨慎。

但商业两个字也往往会带来两种极端,论坛参加后也会产生两种幻觉:一种是让大家看到了下金蛋的鸡,而且教给大家怎么训练自家母鸡下金蛋,下不下得成单说,首先满足了大家的求知欲;一种是把饼拿到嘴边了发现是画出来的饼,不充饥还硌牙。虽然短视者迟早会走上绝路,但还是败坏了大家的胃口。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观察主办方的实力和它宣传的论坛规模是否匹配。然后再了解出席的明星们,看他们是否能带来自己需要的东西。

论坛是怎么进行经济诈骗的

李明(职员)

在我的印象里,办商业论坛似乎是赚取利润的好办法。记得在5、6年前,我在一家质量咨询公司工作,老板嫌赚钱有点慢,有一天,一拍脑袋说,我们做一个西部论坛吧!当时开发大西北正在轰轰烈烈中,老板定了3个月后的一天开会,就赶紧请人做了网页,起了论坛章程,拟了专家名单,论坛邀请函在盖了某机关的公章后,按黄页地址发到天南地北的企事业单位。不久就有陆陆续续的会款打过来。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首届西部某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的一个会议厅举行,还有不明真相的俄罗斯等国参赞在收到邀请函后前来捧场,媒体更来了一批人,很是热闹。最后老板意气风发地说,我们要把西部论坛继续搞下去!我惟一不知道的是,那些从本来已经紧缩的财政经费里拿出钱来参加会议的西部与会者,究竟从7、8个专家的短时发言中收获了什么。

印象中,当年这种论坛不少,在和友谊宾馆谈价钱的时候,他们的营销经理就理直气壮地不降价,说:在这里开西部会的太多了。一副不稀罕的样子。其实这种论坛整个就是一个笑话,它的特点是,根据国家政策调整,或社会潮流方向,紧急找一些这类问题的专家,然后趁机赚一把。在今天,这类论坛存在的空间不大了,但不能否认,他们仍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媒介是论坛的扩声器

论坛作为社会活动的一方面,无论在商业上是否具有功利心,都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一般说来,报纸、网络等媒体在论坛的起始阶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说到这一点,也可以顺便说说媒体在论坛中的独特地位。媒体上游连接着大量的专家、知名人士,下游结合着众多的读者群,这一特别地位为它赢得了在各方的良好知名度。正因如此,参与主办论坛的媒体很多。加上一般的企业办论坛时,为着良好的宣传力,也愿意把媒体作为协办单位。所以放眼望去,没被“论坛”这海水湿鞋的寥寥可数。

在论坛举办中,媒体继续着它的影响力。比如“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中新浪网的同期现场字幕直播。博鳌亚洲论坛进行中,中国经济网技术支持的论坛主页也在进行直播。这就让众多会场外的人员通过媒体的扩声器全程看到了现场。

所有的论坛会后都有发言资料传递到出席代表手中。这几乎是一个惯例。论坛的邀请书上都格式化地写着:会费包括资料费。但出席的代表终究是一小部分,出版图书弥补了这一缺陷。

还有一种方式是VCD,将现场情况忠实记录然后出售。

图书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苏雨恒(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层领导,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组委会成员)

我们之所以参加这个论坛,一方面出于拓展出版社自身发展领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也一直在关注着社会的发展,相信这一论坛是高层的、严肃的,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高远影响。就是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出书不是我们参与论坛的最主要目的,我们不是为了追求商业的利润来承办这一会议的。

当然我们仍然希望能把书做的更好些,影响力更大些,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来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现在已经有人注意到这本书,国外的一些出版机构也开始和我们洽谈引进事宜。

论坛和研讨会不同,它是开放的,是完全面向社会的,更是有主旨导向的,有组织有方向的。由于它的公开性和开放性,它更严肃,追求科学的准确,发言者会更慎重地发表看法。在论坛上各领域的专家会把自己卓有建树、甚至是毕生研究的东西拿出来发表,也许其中会有一些观点在其他论坛上也说过,但因为他们对这一领域在不断地关心和研究中,所以总有不同的观点发展和见解拿出来。

这些看法可能对国家、社会、政策研究制定,甚至政治决策都能起到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古今中外不乏这类事例。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早些年的一个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就对全人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现在的论坛上,一些专家也拿出了自己毕生的研究,我们希望这些观点会在人民中,或者在高层领导中形成共鸣,良好地影响社会进程。

论坛的种类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中对“论坛”的定义是:发表议论的地方。多用于报刊登载议论和批评文章的专栏(如经济论坛、文艺论坛)或议论某种问题的集会(如亚非经济论坛、世界妇女论坛)。

各种论坛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在熙熙攘攘地发展中。其中,经济类论坛是当之无愧的热门,比如IT、房地产、企业家等等,这类论坛因其起效快,或者说因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经济现状的人口众多,而造成名副其实的大多数和弄虚作假的一部分。

还有一种是学术论坛,在科学、人文、社会等领域,多以高等学府作为主办方,比如人大的人文社科论坛,北大的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等。这类论坛往往以传播知识为首要目标。

第三种是公众论坛,主旨是通过知识扩大影响力。演讲人注重倡导某种新的生产力,已经跨越了某个领域的局限。比如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至于网上的论坛,那简直铺天盖地,大小网站都用论坛作为自身和网友交流,或提供网络沟通的园地。可以说,是论坛和聊天室让整个网络活跃起来。当然,作为网络中不可或缺、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它也成为很多人的制幻剂,让人沉迷和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