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陈屹把EMBA的牛人拉到一起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4/5/21 作者:刘雅慧
了解了EMBA并不一定能了解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于“超越”的理解,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了陈屹。“一个人用两年的时间,对一个群体的纪录,这个时代还不需要总结者,而是记录者。我也没想到会用这么长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我之前有过三本书、采访这么多人,我对这项工作是很有信心的,设想是用半年完成。但真的走近他们以后,我发现我自己本身对他们就有太多的误解、误差,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陈屹如是说。

EMBA,高层工商管理班,以北大为例,学制两年,学费25万,要求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工作八年以上,五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提交个人自述、三封推荐信和中英文成绩单,经过资料审核、笔试、面试后方批准入学。为何MBA视作身份象征?如此苛刻的条件为这个社会上层群体的形成提供了标准和环境。

让我哭泣的三个男人

哭,是因为感情不自主。如果我没有自己的人生阅历,就不可能和他们站在一个平台上交流,虽然已经想得很坦然,但和他们的相处还是让我遇到很多没办法平静的事情。这三个故事就是我写作的三个过程,可以说我一直是在感动中的,他们感动了我,我也感动着他们。

他交了第一份带给我希望的“作业”

●方培池:湘财证券有限公司(北京地区)总经理

2003年春节的时候,本来应该交稿的日子,我却连提纲都还没有出来。你们放假的日子,我在美国,没有选择群发,而是一天十几个小时,用了一个多星期从美国一封信一封信地,给一百多个同学写了采访的邮件。我这样表示对他们的重视,因为你有付出人家才会愿意给你机会。发完邮件,又给五十多个人打了越洋电话确认。结果,三个星期都过去了,一封回信都没有。我很着急,给北大打电话过去抱怨,而回答很直接:你以为你是谁,你又不是教授,人家老总们还要完成你的作业啊!当时听了真的特别沮丧,是啊,我以为我是谁啊?一时间觉得自己做这么多努力真的都是白费了。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邮件:陈老师,你好,老方交作业了!我连忙打开,这份“作业”里说:几年前医院就确诊我是癌症了,我早就应该见上帝去了。他们一次次告诉我还有多久时间,可我现在都还活着。人啊,痛苦也是活着、快乐也是活着,所以我选择快乐地活着……我看的时候眼泪就哗哗地掉。当时突然收到这样一封真心的回信,我真的特别感动、甚至是感激。这些人原来并不是那么高高在上,我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信心。

他给予了我“牛人”们的信任

●傅彦彬:沈阳美达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3年7、8月份的时候,工作有了一些起色。这就像滚雪球,刚开始没有人承认你,可一旦有一个人认可,就会带过来更多的朋友。资料慢慢地多了,构思开始有了一些眉目,但我的压力一直非常大。和他们越接触、对他们越了解,我就越要求自己不但要把书写出来,而且一定要写好。只有这些同学自己说好,才是真的好,他们比市场更那对付。所以我每天都在思考怎么写才能让他们有震撼,感觉真的很痛苦。

就是这个时候,收到了傅彦彬那封关于“老牛车”的邮件。“从前有一头老黄牛,牛得不得了,有人对它说‘那里有辆牛车,你把它拉过来’。这条牛不以为然地回答‘这是我的本行,小菜一碟。’等它走到牛车跟前吓了一跳,原来车上坐了一群比它还牛的牛,不仅不听指挥,还要喝咖啡。这头牛想‘我自己还没有喝过呢?’但是牛已经吹出去了,不拉多掉价啊!它二话没说,竭尽全力搬来一箱咖啡,另加一些二锅头。然后咬着牙,拉呀,拉呀,这车上的牛一一被感动,也下车跟着它一起拉,一来二去,就拉到了目的地……陈屹你知道吗?那条老黄牛就是你,你就是我们的牛大姐。”刚开始读时我没明白他在说什么,觉得好笑,可读到最后我哭了……

PS:新闻发布会上,联想集团的刘二海(01级学员)先生讲道,大概是时差的关系,陈屹经常半夜十二点给我们这些男士打电话,和我们聊天。而我们用很长时间和她聊完后,还得用更长的时间向一旁的太太解释为什么会有一位女士半夜打来电话要求谈心,然后基本上天也就亮了……当时陈屹说,她真的没意识到会给大家带来困扰,现在想想,是因为那个时候大概是她压力最大、最脆弱的时候,她希望和大家聊天,需要得到他们的肯定和支持。

他的苛责刺激我超越

●王斌:中信出版社社长

去年9月份的时候,我的稿子就基本完成了,然后我交给了王斌。可好几天都没有回音,我打电话过去问怎么样。他就说:说实话特别失望,别说超越EMBA了,连你自己都没有超越,根本没法看!我当时一听,眼泪就下来了,觉得这么长时间都白辛苦了。其实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超越,经他这么一击,不知哪根筋怎么就通了,一下子就懂了。我重新拿起所有的手稿,那时才发现我已经写了一百多万字,抛开原来的一切,用了两、三个月全部重写。那段时间我几乎与世隔绝。然后把现在这稿交给他们,王斌说他这回愣了,比他想象的还要好。于是他们都认可了,也都被感动了。

我问陈屹,描写百名中国老总,读者可能只去关注老总而忽略了作者的辛苦工作,是否会介意?她的否定回答,与其说是中式的坦然,不如说更多是西式的自信。一个人能够去深入记录一个群体,一个成功甚至骄傲的群体,真正成功的其实是陈屹。她的名人访谈经历让她可以平常心与老总们交流;她的商海经历让她与这些老总们有了共同话题,可以进行平等的讨论;她的中西生活经历让她有了分析问题的独到角度;而她真心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老总们的认可和友情。所以,她能完成这个超越,有偶然更有必然。

超越,你以为你是谁!

这些天接受采访,大家最好奇的就是我是怎么接近这些人的。

过程中对我最重要的事,不论对于北大、还是这些老总,我不需要所有人喜欢我,这我也做不到;但他们必须尊重我,因为我的人格和我的工作能力。

还有,我绝对不会去他们的工作地点采访。因为在那里,作为手下上千的职工NO.1,他们扮演的是另外一个压力而且浮躁的角色。而且在那个环境里连你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有了仰视的感觉,这样的心态下双方又怎么可能深谈。

人啊,在不侵犯隐私的情况下,都会有一个表达欲。他不一定愿意聊自己,但他会告诉你他对生活的感悟。这些成功的老总们,很难轻易地相信和接受一个人,有个真正知心的朋友并不容易。我们在一起时,我不会只听他们说,有时我自己也说好多,他们都听着。因为我自己就在商场上,除了谈内心,聊到专业的问题我们一样可以沟通,我会反驳他们、否定他们,我甚至可以告诉他们很多经验之谈。已经有太多人顺着他们讲话了,而我们会彼此质疑、相互争吵。这种交流和碰撞其实更宝贵,因为如果你无法和他们有所交流,你就只有全盘接受他们的说法,但那仅仅是记录和报道。而我这本书要的是超越,超越他们、超越自己。

超越,我以为我是谁!

陈屹: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文系,1986年赴美留学,取得俄亥俄州大学硕士学位后进入纽约商界,先后担任美国公司中高层主管,足迹遍及亚欧美众多国家。2000年参加电视片《美国大学巡礼》的策划,美国顶尖大学校长的采访与撰稿。2000年起任《北京青年报》“陈屹视线”专栏作家至今。2001年出版《美国教育参考》与《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2002年出版《背洋书包的孩子》。

这些老总们是经常和媒体打交道的,他们一般爱谈我取得了什么成就、我是如何成长的、我的付出有多大啊。但除非你是名人,大家对你好奇,否则这些都没意义。越走近他们,问题就像剥洋葱一样,需要变得越来越细节。作为作者,应该有强的驾驭能力,要能走近对象。所以一定要见识广、要走世界。当你看过很多成功的人和不幸的人之后,你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幸运,就会在两个极端中给自己找到一个位子。

我做过很多的人物采访,见过很多名人,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我知道所谓有钱人的生活,自己也生活在其中过,所以对名利我可以很坦然地面对。名利来的时候,不用做姿态,接受它享受它;而一旦过去,就要拿得起放得下,继续往前走。就像那天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我知道今天我就是焦点中心,这两个小时我就是要展现最风采的一面;而结束后,我知道要从云中走下来再重新踏踏实实做人。

这本书可以说让我失去了过去的世界,整整2年我没有任何的经济收入,而谁又能保证这本书今后就一定成功?但是写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因为能和几百个这样的成功者交流,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客观和多方位的了解。这本书是否超越了他们要由读者评定,但它已经让我超越了自己。

去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路上,走在北大的校园里,感叹又是一本关于北大的书;打听到国际MBA的朗润园,明白还要和镀金镀银的MBA扯上关系;听主持人介绍台上的来宾,原来更有很多的知名企业家纷纷前来捧场。这时看台上穿着红色套裙的女作者陈屹,不禁想这位美籍华人有能力搞起如此阵势,一定也非凡人。

总之,我对一切都很笃定,待到回家看完了整本书,却反而觉得糊涂了。这到底是一本关于什么的书?描写北大MBA的学习生活?中美商学院教育体制分析?市场经贸理论普及?还是关于成功中国企业家的案例介绍?似乎什么都有一点,又似乎哪个都不够准确。于是再读,发现了可以串联起所有这些事情的共同体——“一群成功但是困惑、不安、还在寻觅”的中国老总们。串联起这些老总们共同知识需要的是MBA,而串联起他们心灵共鸣和感悟的则是陈屹和她的这本《超越》。

选择“超越”来代表这本书的书名,因为这是陈屹为自己和这本书定下的目标。停下工作、放弃收入,给老总们一封一封地写信,打一个一个的越洋电话,写了上百万字的手稿,六次七次飞回国内,随他们上课,与他们聊天。质疑、争吵、沟通、信任,完成这个超越用了陈屹整整两年的时间。和我讲述这个超越,她用了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