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写作才是心头爱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4/6/25 作者:吴妍,李冯

■采访人:本报记者吴妍

●受访人:李冯

采访李冯很费了一番周折,不过这周折不是来自被采访者的不配合,恰恰是记者本人“毛病”太多。年初的新书发布会上第一次见到李冯,急着约了以后的专访,怕他到时会推托,找到了俺老公和他高中就读于南宁同一所名校的由头,厚着脸皮打乡情牌。其间约了几次采访,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搁置。于是发短信忙不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那边总是回答说,没关系,你忙完了再约。不由得感叹,李冯真是个讲义气的大好人!

就爱北京的没特色

吴:最近出的书是“作家和他的城市系列”的那本《拯救逍遥老太婆》么?

李:最近出的包括那本《拯救逍遥老太婆》,不过最新的算是《十面埋伏》的小说版了,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怎么没在北京出?)本来是想在北京出的,不过我有个朋友在上海文艺,他们的兴趣挺高的,双方交流得也很愉快,就放在那边出了。小说7月1日首发,(你会参与宣传么?)出版社有自己的很强大的发行渠道,所以我比较省事,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宣传。我这个人最怕签售,能省就省。(新书要首发了,电影什么时候首映?)电影《十面埋伏》7月10日在北京工体举行首映庆典。不过不放整部电影,真正的首映应该是在7月16日零点吧。(你肯定已经看过整部作品了吧——记者非常妒嫉地问了一个白痴问题)我们内部看过了。(有哪些反盗版的新措施?)电影防盗版是特别技术特别专业的,我还真说不清。

吴:作为一个南宁人,《拯救》写的却是关于北京的小说,你对北京很有感觉?在你看来,北京是什么地方吸引着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人们?

李:我对北京挺喜欢的啊,我不知道吸引别人的是什么,只知道自己的理由。我的理由是,这里和其它城市比,地域特色算是最少的了。我不喜欢地域特色太重的地方,喜欢北京这种庞大、说不清明确特色的城市。

吴:做新历史小说的作家,做大学的老师,做红得发紫的电影的编剧,各让你得到了什么?自己在哪种角色里更出色一点?

李:写小说是喜欢的事情啊;做老师我不合格,因为板书水平太差,所以就辞职了;编剧能使我接触一个陌生的行业,嗯,即电影,我觉得这工作有趣,所以干得也挺有热情。写小说和做编剧,我都慢慢来啊,也许以后都更出色一些。

专业让我的写作没有障碍

吴:《十面埋伏》是古曲的名字,其中还蕴藏着些什么玄机?对主人公来说,他的四周都“埋伏”了些什么呢?

李:《十面埋伏》的名字跟电影的内容有关,算是写意,因为电影中设计了不少悬念,具体的埋伏交战也有,人物的身份也打了埋伏。更具体的,看了电影就知道了嘛。(得,不忘做广告,看来到时候少不得又要自己掏腰包去捧场了)

吴:剧本写出来以后,作为编剧,你是否还会到现场参与后期的拍摄?比如有时候,可能会有些或大或小的改动,这时候,基本上是老谋子大笔一挥,还是大家在剧本的基础上商量着来?

李:我不去现场,我的工作在开机之前就完成了。拍摄时在现场会有小的改动,比如台词,比如根据外景对细节的调整,但都是在剧本基础上的微调,如果改得很厉害,就说明剧本写得很失败呀。编剧本的时间前后加起来有近两年,所以剧本会比较定型,不需要大改。

吴:《英雄》里有你很喜欢的演员么?《十面埋伏》呢?

李:《英雄》和《十面埋伏》里的演员我都很喜欢,不写剧本时,我也是电影发烧友嘛,喜欢看明星。

吴:《英雄》的创作是不是发硎于你从前创作的新历史小说?

李:不能这么说。我写那种(指新历史小说)实验小说,受众很小。而《英雄》的剧本在笔法和风格上都和小说完全不同。《英雄》算是主流电影,它是商业片,但有艺术片的元素,它有票房目的,不是实验性的,因为投资很大,所以兼顾很多方面。当时我们的稿子,还要给外国观众看,看他们能不能看得懂。(当时就已经把目光对准海外,决定要走出去了?)这么大的一个投资,如果要收回来,必须全球发行。你别无选择,必须如此,否则肯定要赔本的。

小说和剧本的共同点在于我的专业,(什么专业?)古典文学。(哈哈,为什么和我一样啊,记者得意洋洋,觉得自己前途更加光明)我的专业让我在写古代的东西时,觉得没什么障碍,所以写这个题材比较合适。

《十面埋伏》的创作和《英雄》的票房无关

吴:最初是怎样开始和张艺谋合作的?

李:最早是因为写历史小说,当时他们在做《武则天》,(张艺谋做过《武则天》?)是啊,当时动静挺大的呢,我就在那里写过剧本,于是大家有了工作关系。后来《武则天》没拍,但我们断断续续地仍然有接触。我去帮他们编过故事,写过提纲,虽然流产了,但是一直有联系。有时候他们开剧本会,我也可能要过去参与讨论。后来,在《幸福时光》开剧本会的时候,他们就提出来,想弄一个武侠题材。当时我还问导演,什么方向啊。他说也没什么方向,那时候还没有《卧虎藏龙》,他也只是有个想法,后来我们慢慢磨合,慢慢变化,就成了后来的那个故事。(那个故事的确不错,记得我在电影院看《英雄》,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我“啪”的弹起来:“什么东西嘛,还搞个古代一夜情!”但是看到后来,我一下子安静下来,觉得真的挺好)哈哈!

(频繁提起《英雄》,让李冯想起了点什么)关于《十面埋伏》,有种流行的说法,说我们是看到《英雄》成功了,才想到再弄一个。实际上,做《英雄》的时候大家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指拍《十面埋伏》),那时候《英雄》还没开拍,刚刚写好剧本,大家看了剧本都很兴奋,开了一个小会儿,想着是不是继续弄下去。在这之前,大家都没经验,张艺谋在《英雄》以前的所有剧本,都有原版,只有《英雄》是从零开始,没有依赖书,单纯就自己编一个故事。编完了觉得意犹未尽,因为在编法上觉得没这么试过,没试过平地编故事。我们只看过但是没有操作过武侠片,做完了《英雄》以后,还有热情,觉得还可以再尝试一个。

那时候《英雄》的反响啊票房啊,都是未知数,但我们已经有了故事的点,想再试一次这个编法。《英雄》拍摄到中期,我们曾经去探班,就讨论《十面埋伏》这个故事,然后开始磨合。《英雄》拍完了,《十面埋伏》的剧本也写出来了,跟《英雄》的票房没有关系。

吴:我弟弟特别喜欢张艺谋,前不久他还告诉我,最欣赏张艺谋了。我问他,张艺谋到底有什么好欣赏的啊。他特认真地说:张艺谋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电影,别的导演,你可以不服张艺谋,不服你也拍个上亿票房的电影试试啊。

李:你弟弟看的视角很独特啊。一般的普通观众,看电影很少会从票房的角度考虑,这样的看法我一定替你弟弟转达给张艺谋,他听了一定会很开心,呵呵!

不在意别人说是“御用编剧”

吴:《十面埋伏》之后,在剧本的创作上,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动作?

李:除了写小说,手头也有剧本在写着,不过没有拍之前,剧本的事就是未知数了。(补充的时候,记者不死心,继续问,到底是什么剧本,要和哪个导演合作?惜乎又被李冯以制片方希望能够保密为理由,委婉地挡了下来)

吴:有没有想过自己哪天也在电影里客串个角色啊?一定很有意思的。

李:不会吧,我的普通话很糟糕啊,除非一个需要有广西口音的角色。我现在写的是古装题材,也不好意思假公济私,加一个古代广西口音的小角色进去。

吴:有人提问时说到“杜可风是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结果被一顿狂贬,如果说你是张艺谋的御用编剧,你会不会也很生气?

李:我怎么会生气呢?别人怎么说,都当有趣的事情听啊。我说了,这份工作我还干得挺喜欢的,别的我就不知道了。(李冯的心态出奇地平和,喜欢写小说,喜欢写剧本,不太在意别人的议论。对“御用”这样的词,他斟酌着该怎么形容,最后,用了一个“专业”,专业很中性,不褒不贬刚刚好。)

老了就找点好玩的事做

吴:你平常和媒体的接触不多,是对媒体抗拒么?

李:不是抗拒。一般的宣传我都会想办法躲掉,因为兴趣不是很大。当然,电影的宣传是一个整体,作为编剧,我一般会做一些职责所在的工作,因为这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不能逃避。这之外的宣传,我个人就不是很有兴趣了,比如你让我再去主动做些宣传,我,(停顿一下)我想我更喜欢写小说,兴奋点不在这上面(一句兴奋点不在此,颇有点山高水长的味道,好像南宁的帅哥们都爱说这句话,我家的领导也动不动就说:不是喜欢不喜欢,吾志不在此。嘻嘻)。何况,电影的宣传主要是导演和演员,我们做幕后工作的,本身就不是重点。

吴:你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老么?如果给自己的未来作个规划,在你“退休”以后,你希望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比如我,就常常想,等我老了,要天天傻吃傻睡,再也不工作了,尤其不写字了,甚至想弄块地种点玉米什么的,彻底做个单纯人。

李:嗯,我不会老的啊,不过没关系,做一下老年规划吧。如果老了,除了继续写东西,仍然要找一些好玩的事做,比如说我没卖过东西,如果你种玉米,那我就上门收购帮你卖掉啊,哈哈。

家里没有座机,所以采访是用手机进行的,一边歪着头夹住电话问些这样那样的八卦问题,一边飞快地记录对方的回答,还要时不时腾出一只手来纠正听筒的位置,可真是件高难度的采访任务,幸亏李冯还是一贯的平静自然,有时候记者想不出问题,索性说:等一下啊,让我想想。电话那头李冯好脾气地笑了,丝毫没有不耐烦。不能说他比较不摆名人架子,应该说,他并没觉得自己是名人或者做个名人是多么了不得的大事。不停地写东西,似乎更能让他兴奋。有的人很看重结果以及结果带来的掌声,有的人更热爱奋斗的过程,李冯,大概恰恰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