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营销轶事(五) 在作秀的名义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4/6/18 作者:于敏

喜欢看娱乐新闻,原因是娱乐跟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同样密不可分。著名的制片人张纪中说:“我痛恨那些拍完片拍拍屁股就走人的明星,后期的市场宣传是影视制作的一部分,他们这是对剧组的不负责任。如果有合适的角色我还想给李亚鹏,因为他有职业道德。”

也喜欢看业内的小花絮。比如说上海有一家出版社邀请一位在中国知名度并不高的外国作者来华宣传,不曾想在签售的时候遭遇冷场,情形尴尬之极。出版社的人冷汗直冒,只盼时间快快捱过。谁知外国作家挺身而出,当众朗诵作品引起过路读者的注意,结果现场死灰复燃。

经常对媒体频繁使用的“炒作嫌疑”这个词敏感和反感,在商业化占主导的今天,创作并不拒绝炒作,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适度炒作”。其实我们现在图书市场的炒作尚处于单细胞阶段,炒作就是告知,花样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

当传统的出版社遭遇市场经济的风浪时,作家同样受制于市场。作家肯定都希望自己对读者有很大的影响力,以实现作品的价值。而只有市场发展了,有了资金投入和读者注意力,文学才有发展空间。任何时代,作家和出版社都是唇齿相依,一条船上的,出版社喜欢能够配合宣传的作者。

市场经济对作家的影响很大,不说善于走市场的作家,就是一些严肃的作家也更多懂得要注意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人气。是作家应该跳出来耍尽十八般武艺的时候了。而对这一点,作者的态度相去甚远。出版社希望作家协助宣传,期待走红的作者表示梦寐以求,而已经成名的作家则惶恐趋避。

市场归市场,要办好事情还需两相情愿。毕竟作品能否走红还要靠自己真正的实力,值得放到书柜里的书一读再读的才是好书,畅销书有几本能长期呆在读者的书柜里?

三联出版社《我们仨》的宣传分寸我就很喜欢,他们没有大肆炒作,但是一版再版。出版社做的工作就是告知,需不需要杨绛先生走出来召开记者招待会或去书城签售呢?我看没必要。在文学已经不神圣的年代,需要有一种作家沉静而神秘。出版社也需不违杨先生天性,尊重她淡泊自守的本心。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杨绛文集》适当告知并不招摇地面世,也有一贯的大气。

不管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和毕淑敏《拯救乳房》出版社出谋划策的成分有多重,我是亲眼看到毕大姐面对媒体提问时脸上的不快。她们的人气指数还是很旺的,书到底能卖多少要看内容读者喜不喜欢,跟书名的关系没有大家预想的那么大。

在产业运作方式下,将文学像娱乐一样炒作,将作家像明星一样包装都是正常的。因为文学作品市场并不乐观,更少不了“炒作”,但需要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