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在言论的市场上与劣币角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4/11/5 作者:赵晓

曙松是我的好朋友,也是好兄弟。彼此之间为君子之交,淡淡如水。然而为其新作《劣币与良币的角力》作书评却展延时日,未敢匆匆落笔。

为何?越熟悉的人我越难于着笔。熟悉的人,会变得很习以为常了,缺乏敏感性。因此,写熟悉的人,评熟悉人的文字,其实不是容易而是难,其难度大概与写完全不熟悉的人相当。俗话说,不生不熟的人最好写,此话得之。

初见曙松的人往往会有严肃可畏的感觉:一脸大胡子、黑着脸、两眼迥迥地瞪着你。

文如其人。曙松的文字和其人是一致的。而且很显然,曙松的性格和文字都具有多面性。好比说,初见曙松的人往往会有严肃可畏的感觉:一脸大胡子、黑着脸、两眼迥迥地瞪着你。可是,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曙松是一个非常幽默甚至蛮有孩子气的人。记得网络乍兴,曙松便是冲浪者,并乐此不疲。就在前几日,博士咖啡诸君一起参加一个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重要的新闻发布会,我看到曙松一边听人发言,一边用无线上网并不时翻页,真正的超级网虫!喜爱“网络化生存”的曙松,严肃其表后应该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再有一次,曙松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博士咖啡四君子正商量选题和分工时,曙松突然说,快点,完了他还要去看话剧。众人皆愕然,原来曙松这么潇洒地生活!

曙松的文字正是这样,表面上非常质朴,干干净净,甚至可以称得上有风骨,很少胡说八道、也很少不必要的铺陈,也不作惊人之语,恰像曙松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长期从事的银行家的角色。这也是我很喜欢的风格。李太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喜欢小谢,但更喜欢内容厚实、言之有物的“建安风骨”。曙松的文字正有建安的风骨。无论写什么,都绝不含糊,更没有随风摇摆的东西,而是独抒已见,扎扎实实,并不乏犀利。

独立、健康、理性与建设性已成为博士咖啡四君子为文的共同追求和特色,而在曙松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不过,你要以为曙松的文字只有骨头没有肉、有工整没有智慧、快乐,只有内容没有文笔,你就错了。正如前文所述,现实中的曙松是个幽默乃至有些孩子气的人一样,曙松的文字也时常会自然地透露出这一特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过去曾经写过的《幽经济学家一默》,很令人捧腹,让我几乎想动手续写一篇;《一个人在自己的祖国只能暂住》则不像是巴曙松的文字,非常的智慧而且充满忧患;在本书中,某一页,他突然冒出一句,“股神”沃伦·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厨房里的蟑螂绝对不止一只”,并以此比喻丑闻迭出的华尔街则号称神妙,我一看就是巴曙松露出了孩子本性。至于本书中的代表作——《劣币与良币的角力》,将经济学中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典故作变通,以角力而不是谁驱逐谁来以分析金融市场如何通过道德、规则、信息披露以及竞争来使得良币能够战胜劣币,也是不错的文章,可说是曙松内心里有清泉存在并不经意地流淌出来的证明。

学问的尊重与经济学原理的熟悉成为曙松经济学随笔成功的根基。

但这些还是表象,如果再往深里看,读者应从本书中找到一个融经济学功底与长期实业经验与一体,逐渐走向成熟,自成一家文字的曙松。前文说过,曙松坚持独立思考的人(这一点是博士咖啡诸君最相同的一点,除此之外则可能是大不相同的),他独立到什么地步呢?独立到他决不会坚守书本,只知道掉书袋,事实上,从他早年《幽经济学家一默》就可以看出他内心里对学院派书呆风格的叛离和弃绝,所以,我们看到,曙松选择为文分析的对象绝不是“回字有四种写法”之类,而是绝对“尖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曙松不惜忙碌之余、挥汗如雨地将它们一一引刀分析。

另一方面,曙松也绝不是一个“反智主义”者(这样的人在中国不少),更不是一个经济学理论的虚无主义者,当然也不是一个愤世嫉俗者,恰恰相反,曙松对学问、对经济学原理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对有学问的经济学家如他的恩师张培刚,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教授他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学问的尊重与经济学原理的熟悉成为曙松经济学随笔成功的根基。

所以,曙松的文字,缺乏实践真知的纯学者写不出来,工作经验丰富但没有理论功底的人同样写不出来。曙松乃以经济学为底为骨,以丰富实践经验为表为肉,进而铺陈文字的世界,在金融和经济学的言论江湖中大战劣币。

还需指出的是,甘心牺牲了业余和休息时间,写作这样的文字,坚守经济学的科学性、坚守理性与建设性,与劣币相争,其背后深藏的是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份热爱。在博士咖啡四君子中,曙松不愧银行业出身,最具经营能力,但是,曙松如果仅于此,在我眼里实属稀松平平常,曙松尤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将精明的才干与深重的终极关怀融为一体。这种关怀,包括了对脚下这片土地和身边人群的爱,包括了对自身生命的苦苦问寻与追求,包括了对经济学最终责任的拷问。这使得他的文字不仅自动弃绝不负责任的胡说,只求发泄的所谓批评以及毫无根据的瞎想,也弃绝“御用”和图解文字一类,而是真正力图为这个民族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曙松是湖北人,在我眼里,曙松总有“楚人”那种既江湖老练又缥缈高远的奇怪特点。是与不是,相信读者自有评说。

在言论的市场上,是良币驱逐劣币,还是相反?

还是先回到《劣币与良币的角力》的内容之中吧。在本书中,如同曙松原先一本随笔《金融的江湖》一样,主要收集了曙松对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的评析,内容丰富,涉及金融机构存在的理由、证券公司“只进不退”的原因、450亿注资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不良资产的处理的效果、当前货币政策的分歧与市场影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股市的晴雨表作用探讨、中国外汇市场的下一步发展、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制约中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因素、新资本充足约束机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基金税收政策、香港银行业开办人民币业务的风险、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方向、香港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影响、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等许多非常热点的话题。许多的论述,可以说我都是非常熟悉的。好比,450亿注资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央行金融稳定局谢平向包括我和曙松在内的一批经济学家通报了450亿注资的消息后,曙松率先为文的,并影响了我后面的为文(不再重复他说的);不良资产处理并不会导致一个良好的银行体系的产生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个观点我早就听曙松说过,他以此批评那些对商业银行注资的人们,也以此批评那些以为注资或驳离资产后商业银行就会改变行为的人们;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曙松一反流行观点,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贷款难,而是“融资”难,贷款只是融资中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我最早和曙松讨论这个问题,是在CCTV二套中国财经报道公开论述中(那次是我们俩一起出镜),我相信无疑是正确的和重要的。股市的晴雨表作用,更是一篇重要的翻案文章,其观点与流行的看法相悖,认为中国股市已经具有晴雨表的作用,也许是经济的晴雨表,也许是改革的晴雨表。对这一观点,别人有何评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同意的,因为非常暗合我的“市场是有效的即使在股票市场也是如此”的观点。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我知道是他应邀参加振兴东北会议而作,但不是一般的应景之作。新资本充足约束机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我们一起主持的中国建设银行的一项课题中曙松的专论,对于整个课题的对策思路框架起了很好的作用,我相信也会对中国各商业银行如何构建一个真正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很有启发。另外,读者会注意到,资本市场的话题在本文中占有相当分量,这是因为曙松曾在证券业协会任职,接触和思索了许多问题。香港问题的分析也不少,也是因为他曾经作为中银香港的重要管理人员,对于香港有特殊的关注和情感。所以,我说曙松的文字实在,应该不虚。

不过,我不敢说书中篇篇皆精品。通览全文,我最激赏者,“当前证券公司只进不退的悖论”、“中小企业贷款难,还是融资难”、“股市何尝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警惕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以及央行注资评论五篇。这几篇,或独辟蹊径,或富于远见,是不可不一睹为快的。

在言论的市场上,是良币驱逐劣币,还是相反?为什么?读者不妨带着这样的问题来打量和思考本书。

《劣币与良币的角力》巴曙松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7.50元

《金融的江湖》巴曙松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4.00元

《金融市场的魔鬼与天使》巴曙松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5.50元

巴曙松

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曾担任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银香港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助理总经理、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业务部高级经理等职务,参与中银香港海外上市项目,并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巴曙松研究员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企业融资决策与货币政策问题。巴曙松博士在商业银行总行不同业务部门、海外和国内分支机构、证券监管和基金业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跟踪研究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证券市场监管和证券投资基金理论研究等领域出版了一系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