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对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文库》的解读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4/8/13 作者:三石

我曾写过一篇《做大书的做法》,说实话,我一直对当今市场上所谓“全集”、“必读”之类图书有抵触情绪。我所指的“全集”是那种做法类似“一折书”、质量低劣的套装全集。虽说现在已经开始用法律的手段制裁这种做法,但广大读者对国内出版社或出版商一度如火如荼的此种行径,心底已经留下深深的烙印,一提到套书、全集,人们脑海中便会跳出大街小巷穿梭的人力车上像码煤球一样码着的一折书的影子,书们在他们的折腾蹂躏下,其“秀外慧中”的淑女形象大打折扣,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出版界的耻辱。当下,又出现另一种更大的书——“金书”,并以伟人题材作包装,据说很火。我真搞不懂,搞个金砖就行了,为何要往“书”上靠?!那书能读么?我所指的“必读书”是指这几年各出版社争相瓜分的大中学生必读书市场,每家书店都会看到多个必读版本。更有出版社的竞争策略是降低定价并改写成“缩写本”、“速读本”,其改写质量有的几乎面目全非,真可用“误人子弟”、“荼毒学子”来作评价。我一直认为,常此以往,书将不书,我们出版界岂非扰乱读者的阅读秩序?影响读者对出版界的正确认识?每一个头脑还算清醒的出版人都应该加以反思。

全国书市期间,一套计划出版1000种的“大书”——《中国文库》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如此令人咋舌的“大大套书”又将是何种“做”法?我如饥似渴的查询了网络及报刊对该套书的宣传,感到颇有说法,且有令我拍案叫绝之处。

其一,这是一套定位在“21世纪的中国书架工程”并历时10年时间完成的出版计划,让我感动于出版策划者的大手笔;其二,选题上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图书,再看第一辑上“库”名单:梁启超、蔡元培、冯友兰、王力、鲁迅、巴金、贺敬之、余光中……可谓群豪集合,名流荟萃,让我深深体会到出版策划者博大精深的出版理想;其三,出版策划者是号称中国出版业国家队的中国出版集团,让我深感集团之份量。

我首先想说的是如此文化传承之重担应是集团所承担的,如此文化积淀和智慧精华的“大书”应是集团该做的,如此中国人真正的“必读”应是集团为去传播的。

我关注过一些应景式产生的出版集团,一两年过去了我总是不明白集团集在哪里团在哪里,只是要书展上看到统一说法:“某某出版集团”。我个人以为集团的核心力量应该是能整合下属出版社的资源,发挥整体出版优势,应是集中出版社的一种团队力量的出击。整体策划重量级选题便是其一。想想,这种十年出版1000册经典名著的出版计划不是哪一个社能实现的。

出版这套丛书从营销角度而言,是延伸了经典著作的生命,这些20世纪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影响的优秀著作和译著,当下重新成套出版,让读者有机会再次拥有和阅读到这些必读必备之经典。我们有许多有价值的书籍便是散落在各家书店书架或是作为库存书被困在书库甚至被送到纸厂,浪费了很多出版资源,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出版人往往是不称职的。另外,我注意到,《中国文库》的策划者并没有去做超豪华的包装,而是保留各社不同时期朴实的装帧风格,这一以读者为中心的策划是值得一提的。

我又联想当下一股重新包装老书之风,出版商以赢利为策划点,用最新的包装材料,最好的纸张,最华而不实的版式,重新骗取读者的票子。相比之下,我觉得中国出版集团这一策划的人性化十分可贵。

另有一点,该集团在策划中同样邀约其它出版机构参与《文库》搭建,真正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出发点,体现了集团的大气与包容,这一点值得其它出版集团研究和借鉴。有容乃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