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顾爱彬:做引进版的困惑——不抢等死,一抢必死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10/9 作者:


首发式揭幕现场

■顾爱彬(译林出版社社长)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至2011年,引进图书版权从最初的1900余种,提高到1.6万余种,全国500多家出版企业,大多数都已经涉足翻译类出版。近年,国外优秀的人文社科图书,不管是经典还是新锐作品,都能引起出版商的竞购和热捧出版,市场呈现繁荣态势。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翻译类的专业社我们也遇到了困惑。

困惑一:版权贸易混乱无序,威胁行业生存底线。从目前的情况看,出版个体面临着与海外著作权所有人、版权代理机构以及国内出版机构的多层博弈关系。买方的非良性竞价,使得作为卖方的著作权所有人以及版代公司,认为中国的出版社“很有钱”,就钻空子,坐地起价,同时也暴露出大量问题。比如,正常出版周期受挤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版权合同期限越来越短。从最开始的10年期到7年期再到如今的5年期,甚至一些优质版权期限缩短到3年。期限缩短给版代机构更大的赢利空间,却给国内出版社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文本翻译、装帧设计和产品定制销售所面临的出版压力,可想而知,也不利于出版质量的保证。此外,参照国外惯例,购买国外图书版权的出版社只要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合同到期后拥有优先续签合同的权利,但近年,往往合同到期后,版权方肆意抬高版权价格,出版社需要重新参与竞价,很多情况是,由于价格问题,之前的市场拓展工作等同于“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困惑二:国外版代机构看到国内版权争夺的巨大空间,暗中在多家出版机构间哄抬价格,预付金金额被人为抬高。在图书版权贸易刚起步阶段,单本书的版权费在上千美元左右。近年,已有图书版权费高达100多万美元。过去版权费用只占总码洋的5%,现在升至8%甚至10%以上,乃至更高。不一定是畅销书,连高端的文学社科类图书版权价格也急剧攀升。事实上,大多数人文社科图书很难突破小众市场。版权费畸高,出版这类图书要承担很大的亏损压力。国内不少出版社面临的现实是“不抢等死,一抢必死”。

困惑三:重复授权,出版社权益难以维护。有些海外著作权人、版权代理机构非常强势,无视交易规则,为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把一本书的版权分割成中文简体字版,双语版、插图版、数字版、电子版等多个零散的版权,进行分散出售。出版社想拿到完整版权,一般要花掉好高于常规版权数倍的金额。在利润逐渐压薄的今天,国内出版社明显感到“版税不能承受之重”。

困惑四:附加版权苛刻,出版社无从招架。比如,版代机构要求出版社将原有的中译本所有权归属海外著作权人所有,更有甚者,对方提出要出版社买下某作家名下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大牌还是普通作家。这些条款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但国内还是有不少买方最终选择接受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