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认识“自卑者”俞敏洪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10/23 作者:


○李鲆

俞敏洪是有理由自卑的——如果自卑也需要理由的话。

他生于江阴农村,如果没有考上大学,那他就得本本分分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所以,直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举世皆知的“留学教父”、“中国最有钱的教师”,他仍然认为,此生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从农村考到北大。

在当时,考上大学是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但这条路他走得并不顺畅。连续两次高考都名落孙山,第三年终于考上北大。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先是仰天大笑继而号啕大哭,那神情简直就是“范进中举”的现代版。

他穿着打补丁的衣裤、挑着扁担走进北大。在北大求学5年,他屡受煎熬,备受打击:普通话、英语口语都很差,让他没有勇气参加公开活动,甚至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因肺结核休学一年,不得不从1980级转到了1981级,而同学聚会时,两级同学竟然都没有人看望俞敏洪,因为都认为俞敏洪不是自己的同学;因病吃了很多药,导致内分泌失调,满脸青春痘,形象很差;某同学每周都有奔驰接送,而自己连个自行车也买不起;还有,当时男女生比例各占一半,却没有一个女生愿意正眼看他……

北大毕业后,俞敏洪留校教书六年。当时北大的同学及朋友纷纷出国,俞敏洪申请签证却屡屡被拒。这不仅让他备受打击,也耗干了他所有的积蓄。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到北大之外兼课教书,以获得额外的收入。但校方称这是影响北大教学秩序的违规行为,是不尊重北大的表现,就给了他一个行政记过处分。到此,他意识到,“我在北大的前途和命运,彻底终结了”。

以上是资深媒体人、财经作家张翼在其新著《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中为我们展示的俞敏洪的另一面。当然,这部分内容占全书比例很小(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相对于俞敏洪后来创办新东方、百战成名的经历,这些“少时贫贱”也容易被人忽视,但是我得承认,这是整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一方面是因为感同身受,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心态;另一方面,这些经历和心路历程,也是成就俞敏洪人生辉煌的基石。

俞敏洪承认自己敏感、自卑,但这也并不完全是坏事。自卑让俞敏洪学会了谨小慎微、察言观色。久而久之,他练就了一门独门功夫,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表情和语言,判断背后深藏的意义。自卑也让俞敏洪逐渐祛除了北大人常见的浮躁之气,做事变得有分寸、有节制。他把强烈的自卑情结化成了理性的自信,看淡自己的弱点,看清自己的优点,对周遭的人与事更加敏锐。自卑也让俞敏洪更有事业心,起点越低,追求成功的欲望就越强烈,更愿意向比自己优秀者学习,逼迫着自己不断成长,渐渐有了宏大的气概与气魄。同样是因为自卑,让俞敏洪养成了水样的柔韧品格、水样的柔软个性。他提倡“做人像水,做事像山”,认定目标,永不放弃;他的柔弱个性在新东方内部起到了强效的黏合作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走向极端,这是新东方成立19年来,历经磨难,却没有崩盘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该书后记中,张翼写到:“这本书并非俞老师的个人传记,而是一个自诩资深的财经记者耗时8年采访俞敏洪和新东方之后故事集纳的文字呈现、全面思考。”“为什么再度书写俞敏洪?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深刻地改变了我。”这使得该书跳出寻常传记的窠臼,呈现出更为复杂、深刻的人物性格——这也是它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

“一个勤奋工作的人,一个对朋友比较忠诚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人”,俞敏洪希望自己的墓志铭如此书写。他没有再提自己的自卑。他已经超越了自卑,并将自卑化为成功的营养。

可不可以这样说?自卑,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