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大学出版 有变,有未来变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10/30 作者:


王明舟

11月,青岛,第25届大学社图书订货会将如约而至。与其说,大学社图书订货会是一个订货、展示、交流的平台,不如说,它其实是大学社发展的风向标,它存在的深层次意义定格在大学社的发展态势和走势上,持续举办的大学社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可不可以说,这一点正是大学社图书订货会可以一直办下来乃至办出品牌的重要原因所在,也正是它背后的大学版协成立25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协助、推动大学社群体定位现在、寻找未来。为此,在第25届大学社图书订货会召开前夕,本报记者特专访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王明舟,畅谈大学出版的今朝明日。

■受访者:王明舟(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

□采访者:刘海颖(商报记者)

□作为出版业中一支特点鲜明的出版力量,大学社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些年,面对出版改制后市场化、集团化等一系列市场异变,大学社群体该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发展?这其中,大学版协致力于推动什么样的转变?

■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作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版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在30年的成长过程中,确实一直备受关注。我想,这里边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学出版社自诞生之日起,就必须面对市场,事实上一直是按照企业的模式来运营、发展。虽然大学出版社初期的起步可能比较艰难,但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加上教育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实施,大学出版初期的“艰难”倒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优势。相对而言,大学出版社在面对市场时,比传统的较长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照事业单位运行的出版机构,更容易适应。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大学出版社平稳、有序、快速推进。

但是,作为大学出版人,我们决不可以不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必须看到,在出版改制后市场化、集团化等异变面前,大学社群体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重新定位自身的发展。在看到已经过去的30年里大学社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新审视大学社自身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必须直面出版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格局和新的市场环境,找到并回归大学出版的本源,更好地实现大学出版的功能与社会责任,为国家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出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出版人都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结合大学的社会功能,在国家文化发展整体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人才、出版资源上的优势,在进一步加强、巩固大学社已经取得的在教育出版、学术出版、文化出版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强化辐射社会功能,进一步优化结构,进一步突出大学出版社的特色。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大学社,在充分发挥母体资源优势的同时,利用区域乃至全球资源,发展壮大自己。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大学社相互之间,大学社和社会出版机构、相关行业之间,开展包括走集团化发展在内的多种模式的联合道路,并已取得一些很好的经验。作为中国大学社的一个行业组织,大学版协乐见并愿意为这种转变提供支持。

□目前,大学社在运营中面临哪些发展压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可尝试的突破口有哪些?大学版协在这种突破中试图提供哪些帮助和支持?

■其实任何一个机构任何一个组织,在运营中必然永远会处在发展压力之中,没有压力哪来动力?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社无时无刻不处在压力之中,也正是压力促进大学社自身快速发展。当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大学社确实比以前面临更多的发展压力。大学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业内生态变化,确实给大学社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有些不利因素。比如说,市场环境的变化,众所周知,这一轮的出版体制改革,在建立公平、开放、有序的全国市场方面,目标远未实现,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更加明显的壁垒和保护;比如说,在过去的30年里,大学社作为校办企业,免交企业所得税,而社会出版机构要上交企业所得税,但大学社要上交学校利润以支持学校发展,基本上一个交税一个交利,大家的“负担”基本相当,处在一个比较而言公平的发展环境之中,但目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大学社不可避免地要额外负担上交学校利润的压力,自身的积累必然不如社会出版机构,其结果也不言而喻;再比如,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新月异,也对包括大学社在内的所有出版机构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尽快找到新环境下出版业的发展模式,甚至是生存模式,至关重要。但坦率地讲,尽管大家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积极探索,不过我认为,目前还没有见到黎明前的曙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形势下,大学社所拥有或可以拥有、可能拥有的发展有利条件。比如说,文化强国的建设必然给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机会;比如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升,社会大众对文化精神需求也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增长,这更是我们出版业直接的机会;再比如,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也为大学社提供了巨大的产品市场和出版资源支持。所以,我认为,对大学社而言,只要我们很好地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审时度势主动寻求转变和转型,突破压力还是应该乐观的。当然,这种突破主要还是要靠各社自身的行为,协会将在力所能及的方面提供支持,比如说大学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交流、大学社发展道路的研讨、大学社骨干队伍的培训等等。但坦率地说,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比如说在解决因上交利润而造成大学社在业内的劣势等方面,协会恐怕也只能是吁请。

□在未来五年或者十年内,对于不同规模的大学社,它们的发展重点和趋势有什么不同?目前大学版协有无分层指导、组织的做法或者计划?

■大学社群体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特色和特点,客观地说,已经形成不同的层次。一些社还处于艰难生存阶段,一些社处在成长阶段,少许大学社已经步入较大规模并具有很强竞争实力阶段。确实,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社,接下来的5~10年,发展重点和趋势、发展的模式会有较大差异。协会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学社的发展提供服务,但我想,这种服务只能是提供一些交流的机会,提供一些咨询支持,很难说有什么具体的指导和给出具体的做法,因为一是协会的职能所在,二是大学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多种因素,比如说母体资源的限制、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企业历史积累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也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甚至可能是无法改变的。

其实,我倒觉得,大学社的分层,恰恰是一个行业生态的正常现象。同时,尽管大学社具有相对一致的特点,但也存在着而且也必须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层面上以最好的资源服务不同的群体,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大学社服务社会的根本目标。

□大学版协已经组织发起了25届大学图书订货会,本届订货会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学版协在组织举办本届订货会过程中做了哪些新尝试?

■加上这一次,大学版协几代人,依靠大学社几代出版人的支持,已经成功组织了25届大学图书订货会。应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大学社图书订货会也在逐步地发生变化,主要是要不断适应新的要求。至于本届订货会的特点,我看主要有三个:一是坚持举办好大学出版社论坛,充分利用订货会汇集大学社乃至全行业人才的机会,一起讨论大学社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流经验,取长补短,通过论坛和展示交流,力图达到促进大学社发展的目的;二是充分考虑大学社学术出版的重镇和文化出版优势,加强对图书馆尤其是对高校图书馆馆配图书的组织,这次订货会上我们将邀请数百家高校图书馆进行现场采购;三是针对这届订货会,协会与青岛市店进行了多次友好协商,首次将订货展示、现场零售相结合,由青岛市店面向读者优惠零售图书,以服务于青岛市民,同时也达到吸引读者更加关注大学社图书的目的。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大学图书订货会实现更多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