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尹平平
2013 年上海书展即将召开之际,本报与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一同策划推出“上海书展十年之旅”系列报道,以上海书展十年发展脉络为主线,连续推出八期专题。本期为第四期。(链接:本报7 月12 日4 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一)》、7 月16 日3 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二)》,本期6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三)》)
采访人:潘启雯任志茜(商报记者)受访人:魏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策划编辑、“文学纪念碑”丛书主编]安意如(作家)
尹平平(《新华每日电讯》文化周刊记者/编辑)
一问
用一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上海书展,是什么?为什么?
魏东:上海书展主要是面向读者的零售,以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书展,许多书展是以客户交流为主的订货会,如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博会。上海市民对于上海书展的热情还是很高的,刚好又是暑假,带(给)孩子买书的读者比较多。
安意如:书业的聚会。只要我有新书出版,都会去上海书展做发布。今年因为还在写一本诗词赏析的新书,所以今年遗憾啦。
尹平平:上海书展是文化庙会,活动多、热闹、人气旺。而且不光是属于上海一个城市的。我知道有些读者是坐着高铁从南京、嘉兴等江浙地区专程过来,上海书展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符号了。
二问
参加上海书展的经历中,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魏东:志愿者众多,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非常热情。
安意如:《美人何处》这本书是我与出版人路金波合作的第一本书,那是在2009年,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上海书展。我来之前其实心里一直打鼓,因为自己有点北方人的大大咧咧,生怕与沪上文化不投缘,但与上海出版人和上海媒体接触下来,感觉很好。
尹平平:前年在上海书展采访戴敦邦老先生,他出了一本关于辛亥革命人物的画册。老先生眼睛已经非常不好了,其中一只眼睛几近失明,却仍然一笔一划地为读者用毛笔签名,头低得几乎要贴近纸面了。他这种情况仍然捧场上海书展,一方面是对读者的真诚,另一方面也是对上海书展的重视。
三问
您认为往届的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有所缺憾?如何改进?
魏东:上海书展近年在上海展览中心固定下来,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只是馆与馆之间位置比较复杂,一般读者很容易迷路,需要仔细看导引图或求助于志愿者。相较于场外活动,场内活动安排有些散乱,对读者吸引力不大。
安意如:书展有两点可以说一说——一是活动对读者的影响,上海书展的地理位置好,很多读者会过去;另一个是书业的人特别辛苦,又要搬运又要销售,不易啊,而且有时候天气热,甚至热到让人中暑。
虽然人多,但我观察到年轻人不多,大部分闲逛的是中年人。感觉很多时候,不少人是冲着捡便宜去的。所以我觉得,要提升书展给读者的印象——不是卖打折书的,而是有知名作家和文化交流的高层次的文化盛会,也是一般人了解当下文化走向的窗口。我们要让更年轻的读者来书展,要培养年轻人阅读的氛围和兴趣,让他们了解读书是轻松但正式的事,而且要有一颗尊重阅读的心。
尹平平:我觉得导览方面还要加强。很多读者(包括每年都来的读者)对会展中心的地形不太了解,进去就转向,找不到出口或者想参与的活动地点。多数活动往往也就一个小时,读者进去好不容易找到估计活动都快结束了。建议如果有很多人参与的活动,尽量能够多做一些指示牌。还有就是展厅内的午餐都是KFC或披萨等西式快餐,我觉得不是特别健康。读者很多是老人、孩子,更不适合。其实这两年中式快餐也做得蛮好,建议引进。几个分会场之间,若能设一些摆渡车方便市民过去会更好。最后我认为,应该减免门票,或者对学生、老人减免门票,吸引更多读者。但为了防止周末人太多,也可以采取适当地限流措施,以防出现拥挤或踩踏。
四问
您认为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值得称道?如何做得更好?
魏东:上海书展近年在大步向“国际书展”迈进,在出版社的支持下,请了很多国际知名作家助阵,并开办了众多的场外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难得的作家资源,举办相应的大型主题活动。近年利用新媒体如“书香上海”微博扩大自己的人气,不仅仅局限于上海书展,平时也是活动频繁,值得进一步加强其影响。
安意如:上海书展的发展让人欣慰,但跟香港书展等相比还有差距。要做得更好的话,就要靠提高全民素质这样的大工程了,这与城市文化有关。
尹平平:作为文化记者,报道上海书展是我每年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对于记者身份的我来说,有料;对于读者身份的我来说,能够感到一种浓郁的氛围。阅读本来是非常私人非常寂寞的一件事,有时会觉得逐渐变得小众,但每次上海书展都能让人感到“我并不是一个人”。读书的人很多,大家对阅读的热情很高。上海书展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地方,用流行语来说,就是特别“用户友好”,为读者服务意识很强。比如第一次去时,我对放在台阶上的坐垫印象特别深,感觉非常贴心。几乎所有活动都对公众彻底开放,尽最大可能把读者吸引进来,把书香播洒出去。读者的参与意识也很高。要想做得更好的话,就是要想办法推陈出新,活动形式多是讲座提问签售之类的,估计读者也有些审美疲劳吧。至于怎么出新,还要靠出版界同仁们群策群力。
五问
您认为相关各方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应如何作为?
魏东:出版社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是迎合,还要引导,关注各个层次的读者,提升其文化品位。广西师大出版社是以社科人文书(非虚构类)为主,在这个大框架里也作了细分,既出一些关注社会、历史的批判类著作,也有文化普及类的书籍,同时还有针对某个群体的产品如儿童图书。在当前的图书出版大潮中,广西师大社还是坚守高端人文类书籍的出版,这是最用心的地方。今后在其他门类的出版中找好和人文书的接轨之处,实现多种门类之间的贯通,扩大多层次出版的版图。
安意如:其实对于阅读推广这样的事情,作家们天天都在做。比如我,经常接受媒体各种关于阅读的采访和要求,或录制视频或写一段读书感受或写一段话,来鼓励读书,总之以很多方式传递“读书有益”这样的观念。反感那种像叫卖一样、用销售的理念进行的阅读推广,阅读可以宣传,以各种方式去沟通推广,但肯定不是像某个品牌的广告语“羊羊羊”那样的方式去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