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地缘差异仍旧明显人文阅读逐渐回潮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7/23 作者:韩晗


■韩晗(武汉大学文艺生产与消费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六月是全国各大图书馆借阅情况有所变化的月份,学生面临暑假,图书馆开放了冷气空调,使得其成为全国不少城市居民首选的“纳凉地”。因此,图书馆的借阅(含馆内借阅)人数比同期月份有所增加,相比之下,读者的组成也相对颇为复杂。六月份全国九大(因辽宁省图书馆近期正在做系统升级,暂不能提供借阅数据,故呈现于此的只有九大公共馆的数据。)公共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在与先前有相同之处的同时,也显示出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地缘差异性依然明显,这是与先前相同的。“高门槛”的国家图书馆依然是由《西巡盛典》、《张之洞全集》和《全宋词》这样的艰深大部头占据十个席位,这在全国各大图书馆都绝无仅有;与此同时,上海图书馆依然是以“穿越宫斗武侠奇幻”类作品引领全国图书馆之冠;年轻人云集的广州、深圳地区,当地的图书馆仍然以青少教育、成长励志类作品居多;而位于西部地区的重庆、山西图书馆则还是由余秋雨、刘心武等经典作家的作品或传统的武侠、官场与城市小说为主;而文化底蕴相对深厚、地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南京、杭州两地在阅读上不约而同地体现出了文化品位较高、阅读范围较广这一特征。

笔者曾对公共图书馆的借阅者进行过归类调研,全国各大城市的图书馆借阅者总体社会属性较为复杂,事实上并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当地市民的阅读状况。除却首都图书馆之外,其余的公共图书馆,譬如深圳地区图书馆的借阅者有百分之四十以上都是非常住人口,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借阅者多半为中老年人(有许多书是正在上班的年轻人要求老年人去帮其借书),而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更甚。在这样的语境下谈论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情况,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讨论当地的地缘文化形态。

这种地缘差异性的构成渊源于不同城市居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与不同的产业结构,简而言之,这是由不同的地缘因素所决定的。通过对借阅排行榜的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不同城市总体的阅读趣味、审美品位与文化偏好,对于这类差异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有利于城市文化研究并为图书发行的分配、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决策性依据。

此外,在上述九家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榜中,几乎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了人文阅读回潮的倾向。譬如龙应台的《目送》、灵悟法师的《鸠摩罗什传奇》、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曾军等的《创意城市》以及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等等。这些作品均在不同的图书馆里分享了一席之地,反映出了近些年人文阅读逐渐回潮的趋势。

从大局上看,人文阅读的数量还非常少,除却一些功能性读物《汉拼音韵学导论》与《宗教文化青年论坛》之外,其余上述几部根本无力与宫斗、武侠、奇幻、养生类作品抗衡,但能够进入“前十”的榜单,足以见得其在一座城市中已经影响了不少的人(九座城市均为总人数千万级的特大城市),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受众群。笔者相信,在今后,这类读物还有可能逐渐增加分量,这是中国图书市场产业化受众细分之后的必然结果,也是经历了多次市场分化之后的自然选择,反映了中国图书市场正朝着健康、健全的趋势逐渐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郭敬明的《小时代》与莫言的作品依旧上榜(虽然不如先前那样火爆),这实际上反映了媒介宣传对于受众的干预。随着“《小时代》热”与“莫言热”的逐渐退潮,郭敬明、莫言的作品或许还会受到一定的追捧,但读者亦会因为时间的发展而作出自己更加理性的选择,因此,图书出版对于媒介宣传亦应采取理性的态度。

著名书评人王小峰说,“买书是一回事、看书是一回事,不买不看只瞧热闹又是另外一回事”。上述借阅排行榜实际上反映的是“看书”的问题,当然对于“买书”与“瞧热闹”的市场亦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审慎理性地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对作为主流的城市阅读人群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