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新商报·更新纪”发刊词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8/1 作者: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朴槿惠著/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版/35.00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编辑部

尊敬的读者朋友,当您捧读这份128个版的沉甸甸的报纸时,相信您会和我们一样,有一份别样的感受:一份新报纸诞生了,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2013年8月1日,对于我们,这是一个极其珍贵的日子,因为,我们将满含着报社同仁对大势的认知、对行业的思索、对产业的观察、对当下的研究,特别是,对未来——当然主要是、更多是对出版传媒业界的预判,凝聚在这份新意盎然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之中。时代与行业,全球与中国,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行业与异业,行业与社会,异业风云,行业波澜,社会总总,行业种种……此时此刻,真算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与底色;也许,这才是我们决定、大家鼎力支持《中国图书商报》更名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现实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一个新的出版传媒时代正在君临,一份烙着“更新纪”的新商报应运而生。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更名改版,对商报,对商报读者,是一件大事,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是更新纪的里程碑。我们万分诚挚地向一切关心商报、呵护商报、重视商报、厚爱商报的业内朋友和业外读者们敞开心扉,回答关切,共同面向新的时代和未来。更名《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后,新商报能为图书出版业更加“做多”什么?新商报将为图书出版业与新兴业态、与传媒和创意产业之间的嫁接,更加“做通”什么?新商报将给业内外新老朋友更加“做新”什么?

一宗文脉,一系理念,一专风格

1963、1964期合刊,这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创刊号即本期报纸标注的期数,透露了这份报纸的真实报龄。1955年,时由文化部主管的《图书发行》报诞生,至今,整整58个年头。58年弹指,这份报纸却倏然跨越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图书发行》报,期间,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的蕤生;改革开放时期更名改版而为《中国图书商报》,期间,经历了新世纪文化体制改革、集团化的洗礼;及至今天因应深化出版体制改革、迎接数字化革命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因此,这份报纸,这个媒体,堪称新中国出版业界最早的行业报,堪称历史悠久又最具新锐活力的出版传媒业专业报。

这个文脉接续着商报的血统基因,延展了商报的历史时空,更赋予了商报与时偕行的性格与使命。特别是这些年,自2005年7月商报随着新的领导班子调整和全体商报人的努力不懈,在商报的办报史上,第一次完成了核心价值、企业文化、办报理念、愿景目标、管理模式、品牌营销等的规范化、系统化、体系化建设。确立了“惟优惟新,利业利世”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了“既要最好,又要更好”的企业文化。并且,将理念和文化贯穿于报社内容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之中,以致于形成了业界赞许的商报、商报人的独特之处,或曰“遮住报头,也能认出这就是商报”之风格,商报和商报人,都有着一眼就能识别的记号;以致于迅速提升了商报的行业主流媒体、行业权威媒体、行业顶尖媒体的业界认同,这也鞭策着商报人更加谦卑地努力,更加勤谨地办好报纸办好报社。

商报致力于立足“小”行业,做强“专”文章,独具“深”优势,产生“大”影响。我们在总结和实践着“五化”(即:主流化、新闻化、专业化、精品化、实用化)、“五个结合和五个转变”(即:新闻发布和新闻整合相结合,由发布向整合转变;发表新闻和刊载观点相结合,由新闻向观点转变;专业传播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由传播向服务转变;发布平台和营销推广渠道相结合,由平台向渠道转变;定位BtoB和定位BtoB+C相结合,由BtoB向BtoB+C转变)、“三大革命”(即“选题革命”、“文风革命”、“传播革命”)等等我们自身的办报哲学、办报方略,持续数年,持之以恒,得到了令我们振奋和鼓舞的回馈:业界谬赞为“中国书业第一媒体”,国内最权威的出版传媒界行业协会授予“最受广告主、广告商青睐的行业报”荣誉;而学界、研究评估界的评价一样敦促我们永不停歇前行的步伐,如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顶尖新闻学院几度将我们评为年度“中国品牌媒体百强”、“商报品牌十强”、“中国行业报品牌十强”。商报的专业品格追求更强化了权威品牌。乐“专”不疲、唯“专”是求,业界称之为深、广、厚、实、精、强,商报成为业界案头“必备”;因其专业追求、专业素质、专业品质、专业技能、专业策划、专业采写、专业呈现、专业传播、专业营销、专业服务、专业互动与反馈而为业界钟爱。

应该向业界解密和汇报的是,近年来,商报人始终奉行“既要最好,又要更好”、“同心同德,共创共赢”的企业文化精神和共同价值观,始终自觉奉行“十二种力量”(即:精神的力量、表率的力量、目标的力量、战略的力量、团队的力量、专业的力量、创新的力量、思危的力量、求实的力量、实干的力量、民享的力量、坚守的力量),共同凝聚成一支我们引以自豪的商报团队,我们获得了“中央直属机关精神文明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摘取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美丽桂冠。

两个挑战,二维考量,双重视域

然而,正像包括中国书业在内的全球书业受到e时代、移时代、微时代的冲击,面临大变革、大盘整、大融合一样,直接服务于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中国图书商报》也必然面临着深度的震荡、深重的挑战和深远的抉择。

我们深知,我们正面临着至少两大挑战:一是内容创意产业自身的变革与融合,直接助推着以内容生产为天职的图书出版业的业态发生了急遽的“转身”、“变身”和“化身”;二是以信息数字技术带来的大数据、云技术革命,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日新月异,使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更加波谲云诡,书业必须应势而起、因势而变。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的集约化、资本化和国际化潮流,又给出版产业带来了内外双重的压力,当然,也展现了蔚为壮阔的施展舞台。

《中国图书商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经过长达6年的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和审慎决策,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更名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使《中国图商报》在顺利实现了“中国书业第一媒体”的目标愿景之后,健步迈向“持续打造中国出版传媒业第一全媒体(群)”的新目标新征程。

更名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起码有两个维度的考量。

第一个维度,从产业内部审视。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出版传媒业的持续改革,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传媒股的上行趋势,一批出版(发行)传媒集团及强社(店)、大社(店)、名社(店)为骨干的出版传媒中坚的积极作为,业界积极谋求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的发展路线图,都在一一表明,传统图书出版业在坚守、改造与发展传统主业的同时,正以极大热情向着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版权产业、影视乃至旅游、商贸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领域拓展。《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报名,实是因势而变,因时而生。

第二个维度,从包括公益事业在内的社会需求审视。以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全新的文化需求为基准,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组建亮相为标志,“三大产业(阅读产业、传媒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崛起与整合及“三网”融合乃大势所趋,从而极大地改变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新闻出版传媒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渠道和模式等都将有极大的创新与拓展。更改报名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实是据实而变,与时偕行。

我们与有的老读者一样有过纠结,《中国图书商报》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品牌,改名实有不舍。而时代、时势给出我们的考量,是也只能是告别旧我,走出旧我,拥抱新我,创造新我。放眼中外,享誉国际的知名品牌乃至一线知名品牌,恰是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从而强力打造新品牌的弄潮儿、大赢家。品牌的核心在于独有的价值诉求和一切为了消费者的品质服务;品牌的更名或者再造,成功的关键在于利益共同体的情感共鸣与文化共享。而这,正是商报人最有心得、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同样,众多案例实证,品牌的打造并非都靠经年的累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崛起的成效和模式,已经大大颠覆了传统的程式和观念。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动力和能力延续商报的品牌辉煌,不仅自信,更因有与我们风雨同舟、一路走来的忠实读者的理解与支持。

更名后,全新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将持续秉承《中国图书商报》精益求精的办报态度和创新务实的职业追求,持续执著于双重视域——具有产业、文化两种属性,产业、社会两个“信源”,国有、民营两种视野,中国、世界双重目光。继续立足产业,做大事业;立足行业,做强市场;立足出版,做优多元;立足国有,做实民营;立足中国,做开国际;立足当下,做远未来。持续在“商”言“商”,唯“专”唯“深”,坚持按新闻和传媒生产传播规律办报,不跟风,不炒作,不喊口号,不贴标签,特别强调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务实创新,精于“算计”,深挖线索,深入肌理,深刻观察,深度剖析,致力于成为出版传媒业界的有效信息库和优质思想库。

三大产业,三项工程,三优服务

早在2011年元旦,《中国图书商报》就发表编辑部文章,首次提出了“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三大指向,提出了“中国书业进入‘二元时代’”的走势判断,即经营性与公益性的两种分类、商业与文化的两种逻辑以及由此催化并强化的体制的力量、资本的力量和技术的力量等三大力量博弈。几年过去,现实已为本报论断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而三种力量长袖善舞的背后,显现的是三大产业深度聚变的价值含金量。

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创意产业这三大产业的出现,是书业改革的产物,特别是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国家意志与业界意志集于产业集中度从而志在参与国际间的出版传媒竞争之际,三大产业融合的产业实践已是水到渠成。一个全新的全媒体的出版传媒产业将被置于这一崭新的时代命题之中。于今,以全民阅读、国民阅读为衡量,以阅读消费市场为标杆的阅读产业,正越来越显现威力,正在改造乃至颠覆着素以生产为导向的产业生产方式,迫其转型;于今,传媒产业正有机地嵌入出版同时又被出版有机地包容,甚至开始整合出版,而“出版传媒”既是传统出版业态的自然衍生,又是两者各自“跨媒”、“合媒”的天作之合;于今,创意产业,因其与内容生产、服务的天然关系,因而将新闻出版在内的整个文化事业、产业都纳入了“智力生产”的范畴,并通过“创意”而将书业、传媒业、文化业的产业链辐射、穿越,蕴藏着极具诱惑的“边际效应”和一个又一个“云想”空间。

于此之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应时而生,正是顺应“其命维新”的天赋之责。于此之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将强势、强力推进三个工程建设。

一是新愿景建设工程。从“目标:持续打造中国书业第一媒体”向“持续打造中国出版传媒业第一全媒体传媒(群)”跃进,再向“持续打造出版传媒业的百年媒体老店”目标攀登。这决非心血来潮,更非空想主义。它实实在在落脚于我们每一年、每一期、每一步扎实、坚实的步履之中。此前,早已有读者闻讯要预订《中国图书商报》最后一期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一期各50份收藏,还有更多人翘首热盼这两期报纸。只要我们始终抱持着做“最后一期”的深沉情感和做“最新一期”的创新憧憬,只要每一期商报都具管用甚至收藏价值,我们一定会走好迈向“百年老店”的每一步。

二是“新品牌打造工程”。更名后的商报,“出版传媒”有多重解读视角:第一,是偏正词组,是出版的传媒,重心仍在出版上;第二,是联合词组,即出版+传媒;第三,究其实,出版包括出版物归根结底也属于传媒。我们体认,品牌本身不过是企业或产品名称、符号、商标等识别系统的集合体,而知名品牌、强势品牌的成长、成功秘诀,就是始终保持超群的价值力、影响力、竞争力,由此带来超高的知晓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我们决心,一如既往竭尽全力办好新商报,也有着办好新商报的较好条件。新商报有商报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办报办社方向,拥有一支具有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敬业、职业、专业的团队,我们会坚持不懈地“无中生有”、“小中做大”、“只做第一”,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全力经营我们引以为豪的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出版传媒行业、产业,办一份值得信赖的报纸,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媒体。

三是改版创新工程。新商报将以新品牌、新视野、新载体、新资源,为出版主业,为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创意产业提供更具前景的商业传播价值和品牌营销价值,提供优质、定制、细分的全方位服务。务实创新、渐进推进将是我们的策略。我们将在原有《中国图书商报》品牌专栏、专版、专刊、周刊的基础上,按照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和创意产业三大面向,整合内容、结构板块,确保出版主业、分销渠道的传统优势,突出大阅读、大营销、大传媒、大印业的周报优势,开拓版权产业、数字出版、创意文化的新锐优势。做深产业文章、写活案例分析、讲好商业故事。找准结合部,引领新产业。

一是在内容传播上,更加细分化、定制化、多元化。将在原有传播、分销渠道基础上,扩展新的载体平台、新的业态形式、新的嫁接通路。细分、细分、再细分,做实、做实、再做实,特别是根据业界与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加精细、精致、精到的内容服务。同时,面向三大产业加强内容的聚集融合,最大限度实现图书内容出版的传播效应和市场效应。

二是在品牌营销上,持续扩大我们的专业报道、阅读品牌推广与营销优势,逐步向公共阅读文化、内容创意文化、多介质传媒整合文化的嫁接转型,使出版业界的图书内容优势,在数字媒介、移动互联、云技术平台等现代科技支撑下,产生更大的聚变效应;使传媒产业、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入出版内容产业,强化交融互动,强化品牌延伸,强化广谱营销。

三是在“五跨”融合上,着力推动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三大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拓展。助推体制的变革,打通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关注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激活微观主体活力,促进主体之间的重组兼并;提供传播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在资本、技术、渠道之间,各个经纬度上,架设现代桥梁乃至通衢大道。

一份新报纸诞生了,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又曰: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因势变而化成,因时变而久长,这是天道至理,也是大业恒常。

此期此文,我们辞故纳新;此时此刻,我们感恩读者。因为有你,我们忘却了码字的辛苦记取了利业的价值;因为有你,我们传递着思索的火炬感受着使命的担当。因为有你,我们在学习实践中造就了一支无敌的团队;因为有你,我们在诸强环伺下锻造了一个优秀的品牌。因为有你,我们更有力量;因为有你,我们砥砺前行。

此期此文,此时此刻,我们,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名义,再次郑重祈愿——

我们愿与业界同仁一起,与广大读者用户一起,共同建设,共同创造,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如此,其前景定与出版传媒业一道,光明在望,生机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