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直面“变”与“不变”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8/1 作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田丽丽

坚守·传承

如何理解产业融合?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出版产业应该坚守什么?是内容、是渠道还是市场?

本期特邀嘉宾

■谭跃(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李朋义(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

■柳建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裁)

■陈 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陈海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

■王亚非(安徽出版集团总裁)

近年来,数字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的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开放性特点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尤其是与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趋势尤为明显。

作为出版业的中坚力量,出版集团的表现一直被看作是出版业发展的主流“风向标”。在三大产业日趋交融的大背景下,出版集团一方面坚守主业、挺拔主业,始终把内容始作为立身之本。如中国出版集团以建立作者基地,力推重点项目研发,召开经销商大会和内容创新大会等创新举措,实现资源聚合效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建设三大编纂基地和教材研发基地,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和版权竞争能力;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在发行领域的合作;北京出版集团与民营企业合资成立京版北教控股有限公司;河北出版传媒发挥集团精品策划中心和各社品牌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大考核奖励和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出书品种和质量;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合理布局、加强产品线建设的同时,持续不断加强质量管控体系建设和灵活的激励、鼓励机制,在上市一年后的净利润中,主业占据了绝对性比重;山东出版集团成立了专门的鲁版精品图书出版和品牌建设领导小组、集团数字出版领导小组……

在坚持并加强内容建设的同时,各出版集团积极谋求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大重组、大变革,推动原本倚重图书出版的传统出版业快速向数字出版、影视、动漫优秀、版权产业乃至旅游、商贸等领域拓展。这样的拓展不仅是适应大环境的应时之举,更是出版企业做强做大、开拓创新,实现出版强国之梦的内在需求使然。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包括:中国出版集团大力发展进出口业务和艺术品经营,荣宝斋在上海成立拍卖公司首拍突破10亿元,正积极推进“五年十店”工程;安徽出版集团投资拍摄的多部影视作品收益率平均在10%~15%之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成功收购“过云楼藏书”;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拟收购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49%股权;中南出版传媒公司不断加强与华为、中国联通、日本动漫公司角川集团、腾讯公司等企业合作,打造多款数字传媒核心产品;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实施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推动发展快速、按需、高效、个性化数码印刷;读者出版集团的“读者i800挚爱”智能手机上市销售……

在本期“融合与拓进”专题,我们特别邀请了业内6位极具分量的人物,谭跃、李朋义、柳建尧、陈昕、陈海燕、王亚非,通过他们或扎实的理论研究、或结合实践的经验总结,来研判未来出版产业的“变”与“不变”、融合与拓进。

每个领域都从与另外两个领域的融合中获得新的生机和商机,开掘新的源泉和动力,从而实现借力成长、共生共赢。

谭跃:在市场化、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等商业力量的推动下,阅读、传媒和创意三大产业的融合是一种历史潮流。这种融合,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呈现此长彼长的合作博弈关系,每个领域都从与另外两个领域的融合中获得新的生机和商机,开掘新的源泉和动力,从而实现借力成长、共生共赢。对于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而言,主要坚守三条战略方针:

第一,坚守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内容始终是出版产业的立身之本。出版企业要始终坚守正确导向,坚持内容创新,将打造精品力作、文化经典作为主要追求,将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第二,顺应大势。《吕氏春秋·下贤》中说过一句话,“是道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就表明,任何事物没有固定边界,并非一成不变,事件之间都可跨界相联。要积极顺应产业融合的大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借势而上,有效延伸产业触角,拓宽产业半径,不断做大做强,增强整体实力。

第三,有所不为。舍就是得,放就是收。每个产业有着相对独立的属性,既无边界,又有边界。出版产业特别要注意不能将融合行为“泛化”,对于严重削弱自身特性的融合要有所扬弃。

出版的核心还是在于内容,在于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与弘扬。

李朋义:一、坚守住内容。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的创意和创新更有挑战性。出版的核心还是在于内容,在于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与弘扬。引导读者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有用的内容,是出版产业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应该坚守的阵地。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拥有一支专业的、有经验的编辑队伍,这批编辑就像有经验的图书馆馆员一样,在繁芜的知识信息当中为读者选取到最有价值的内容,推荐给读者。因此,我们应当发挥好这支优秀编辑队伍的作用,坚守好内容阵地,为广大读者提供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

二、坚守住资源。长期的出版实践让出版企业积累了优秀的作者资源,这支优秀的作者队伍是出版产业的核心资源,也是最优质的资源。因此,在网络写手泛滥,谁都可以当“作者”的时代里,我们要把那些优秀的、有思想的作者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同时培养潜在的、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作者力量。

三、坚守住渠道。出版业经过长期培育建立起来的传统营销渠道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是出版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贡献了大部分的销售额。因此,我们应该把传统渠道进一步建设好、巩固好,同时进行一定的改造升级。

能否发挥自身优势,顺应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就成为“传统”出版社的重大挑战。

柳建尧:出版与相关产业及要素的融合发展,强化了产业间的多维联系,加速出版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将不断地提高产业效率、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升级,为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背景下,能否发挥自身优势,顺应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就成为以纸媒为主要载体、以编、印、发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传统”出版社的重大挑战。

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普及科学知识服务的宗旨,在深入研究国际领先出版企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集团自身业务特点,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瞄准三大主业方向,主攻六大重点领域,加快向科技内容集成和信息服务机构的转型升级,努力推动知识创新成果的归纳整理、传播转移、普及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技创新。

首先,要坚守科技专业出版,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以科技出版为核心业务,做大内容产业。抓住“十二五”期间我国科研投入大增长、科研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性契机,继续坚持科技内容传播转移为业务核心,以资源整合和价值挖掘为创意重点,着力做大做强科技内容产业。集团科技内容产业要按照专业化发展思路,以内容创意和产品创新为出发点,多出版精品力作,保持并扩大专业出版优势,形成以科学、技术、医学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为强势业务,期刊出版、数字出版和大众出版协调发展的专业化出版格局。

其次,要以资源积聚为战略业务,做强科技信息服务。从爱思唯尔等转型成功的科技出版机构的历史经验来看,内容是基础,技术是手段,而内容资源的积聚是实现转型的关键。我们要转型成为一家科技信息服务商,就必须加强科技内容资源的积聚。在强大科技内容产业的基础上,以产业转型为突破口,拓展内容资源应用价值,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扎实推进科技信息服务。重点加快推进数字出版规划实施、加快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加快推进数字出版重点项目实施。

再次,以科技传媒为“种子”业务,积极开拓新媒体业务。把握3G时代与三网融合的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传播新技术应用,加快传媒业务资源整合,积极探索业态创新,重点发展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新兴传媒业务,开发以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的多媒体产品、影视音像作品、数字衍生产品等科技文化产品,依托集团科技内容资源和数字传媒技术,集成国内外科技、科普信息资源,推进科技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发展。采取项目合作、资源重组、资本联合等方式,加强集团涉足新媒体和传媒业务的建设;开发科普资源,培育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打造集团科技媒体品牌,提升科技内容产业的传播力度。目前,集团正按照规划的目标,参照国际领先公司的经验积极推进。

如果更多地从内容提供的角度来看,出版业正处于新的产业链源头,这一特征甚至要强于其他传媒。

陈昕:信息、网络、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出版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变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资本在产业融合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特征决定了金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进一步融合。

从新的融合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出版处于独特的位置。如果更多地从内容提供的角度来看,出版业正处于新的产业链源头,这一特征甚至要强于其他传媒。因为,只有经过出版的选择和整理,才能提供优质的内容,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优秀的内容变得更加重要。当数字化竞争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因为在新媒体上获得的极大便利性而感到非常兴奋,但是随着信息的极大丰富,人们更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选择和整理获得深度的、有品牌、有价值的内容,这在当下变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出版业在新的时代新的经济中的独特作用。另外,从民族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讲更是如此,一个民族冷漠、告别阅读的历史也是这个民族衰亡史的第一页。

在这种状况下,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出版提供优质内容的作用不能变,而且还需要强化。正是由于出版在产业融合中处于产业链的源头,因此只有强化内容提供这个作用,出版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下游的各个环节。实事求是地说,当前在新的产业链整合过程中,优秀的内容并不处于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渠道和平台,当然这和我们提供优质内容的能力不足有一定关系。出版产业需要继续加强的是,通过大型数据库和品牌内容的建设整合内容资源,以此主导新的产业融合趋势,这是当务之急。我们希望内容为王,但只有到一定阶段,具备相当的内容提供能力后,才谈得上内容为王,现实是做不到王,这是出版业需要认真思考、需要提高的。比较可喜的是,当前整个出版业对内容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在内容建设上要认真细分,要作长期和短期的综合考虑,这不是简单做些畅销书和娱乐产品就可以实现的。如果深度内容资源整合得好,出版业其实完全可以向游戏、动漫、影视、音乐等其他与内容创作相关产业辐射的。所以,出版业过去主要是以内容提供为主的行业,未来更要花大精力投入内容建设,这是不变的主题。

突破狭义的出版,就是要在主营业务的各个环节衍生新的产业,在图书的生产销售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增值。

陈海燕:阅读、传媒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是传统出版业突破狭义的小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有利于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凤凰集团的主营业务是图书的出版发行复制。从产业链来看,“出版”环节提供内容,“贸易”环节提供内容的物质载体——纸张材料,“复制”环节形成图书成品,“发行”环节以门店建设为核心,“置业”环节提供物业,从而在图书的产业链上把产品销售到终端。

突破狭义的出版,就是要在主营业务的各个环节衍生新的产业,在图书的生产销售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增值。如在“出版”环节,结合数字技术,可以衍生出多媒体、影视产品和艺术品经营;在“贸易”环节,可以有印刷物资和其他多元贸易;在复制环节可以产生数码印刷、光盘复制、包装印刷业务;在“发行”环节可以有文化用品销售和第三方物流;在“置业”环节可以有文化酒店经营、文化MALL销售等。

出版业规模有限,难以消化大资本。出版业积累的资本不可避免需要进入其他领域,也可以避免大型出版企业的一些风险,获得其他产业的利益。为此,凤凰集团提出要培育一个以书业为核心产业链的文化产业生态圈,使产业链理念提升为产业生态圈理念,形成涵盖文化创意、文化生产、文化资源供给、文化产品流通、文化物流、文化中介、文化科研、文化地产、文化金融等业态的产业集群,让核心产业链在产业生态圈的肥沃土壤中茁壮成长。

资本是投入和产出的一种粘合剂,如果运作得好,可以把阅读、传媒、创意这三个产业整体运作成一个产业,一起产生效益,成为市场化的专业资本。

王亚非:最不可放弃的就是对内容产业的掌控和加工。对内容的加工也是在创意和传媒领域的一个延伸,是实现内容的立体出版。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内容“深、高、广”加工的能力。

内容是出版业的核心,但是内容的立体化出版离不开优秀的市场运营。市场运营的重点是资本运作。资本是投入和产出的一种粘合剂,如果运作得好,可以把阅读、传媒、创意这三个产业整体运作成一个产业,一起产生效益,成为市场化的专业资本。

但是不管出版的形式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四个阵地出版业必须坚守。

一是必须坚守出版导向阵地。坚持正确出版导向是出版业的基本责任,必须进一步巩固、坚持。

二是必须坚守文化品格阵地。文化传承与传播是出版业的根本使命,出版业必须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鼓励积极向上的文化格调。

三是必须坚守精品力作阵地。精品力作是重要载体,是出版产业存在的最终价值。推出市场需要、品质上乘的好产品、好作品,是出版业的发展根基。

四是必须坚守高端资源阵地。高端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挖掘好、传播好高端资源,是出版业的基本任务。

(下转第31版)








高层论坛和营销论坛的热闹场面

















(上接第30版)

拓新·趋势

坚守的同时,出版产业应该进行哪些拓进与创新?这个过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谭跃:创新是出版产业做大做强的灵魂。在坚持产业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出版产业与传媒、创意产业融合主要有三条创新路径:

一是内容生产创新。积极顺应新生代、新人类的阅读需求,适应分众化、大众化的传播要求,策划更多立足当下、引领未来的优秀产品,提供更多兼具人文性、思想性、娱乐性、大众性的文化消费品。

二是传播方式创新。顺应数字化变革的潮流,积极推动传统的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要,将单一的图书产品拓展延伸成为影视、网游、在线视听、手机阅读、iPad阅读等多媒体产品。

三是运作方式创新。要立足于优质内容和创新团队,积极利用版权质押、风险投资、IPO上市、文化产业基金等现代融资工具进行资本运作,借助外部资本力量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运作方式的核心是通过吸纳社会多元资本,改变商业模式和股权结构,实现业务增值化和收益多元化。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在产业融合的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四点:第一,要大胆想象、富有激情;第二,要开放包容、不执一端;第三,要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第四,要宽容失败、允许试错。

总之,一个好的创意,在数字技术和资本运作的推动下,可以制作成图书,可以改编成电影,可以转换成游戏,可以拓展成设计符号,可以衍生成大众消费品,甚至还演绎成一个文化MALL或主题公园。在这个开放、循环的生产系统中,内容是根基,创意是圆心,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不同的传播方式、不同的商业运作方式,成为跨界融合的最神奇力量。

未来教育出版机构的数字化业务应该是积极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和课程建设服务,把学习、考试、测试、能力培养联系起来,提出教学、科研、教师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即网络平台的建设。

李朋义:传统出版机构需不需要转型升级、开拓创新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应该如何做?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已经确立业务转型升级为重点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是由教育内容提供商转型成为教育服务提供商。我们计划分两步实现由出版商向服务商的转型: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数字出版提供课程出版加科研服务。第二个阶段是以在线方式为教与学两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我相信,数字教育出版成功的关键不仅是硬件系统的先进与普及,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的创新和系统化,为受教育者提供比传统教育形式更有价值、更为有效的教育服务。

我们认为,未来教育出版机构的数字化业务不能仅仅局限在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标准)大规模生产标准化教材或是一个单一的产品和一种单一的服务,而应该是积极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和课程建设服务,把学习、考试、测试、能力培养联系起来,提出教学、科研、教师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即网络平台的建设。集团下属人教社2010年6月正式上线运营的在线学习平台“人教学习网”,就具有一站式服务的性质。在以上基础上,组建以中心站点、省级站点和学校站点为主体,覆盖全国的三级网络平台可能是一种发展思路。承载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资源,成为运营模式清晰、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数字化运营服务平台亦可能是一种选择。

未来,我们要在集团层面设立数字学习机构,这个机构的任务就是整合内外部相关资源,明确现有数字化相关组织和业务在服务教育信息化中的功能定位,对成员企业数字化资源的技术标准、存储管理和运营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出版主业转型升级和拓展新型数字化教育服务业务,形成整体合力。

在转型升级、开拓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制定适合未来发展的战略;二是出版与科技的融合;三是培育新型产业,发现新的增长点;四是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五是筹备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

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立足出版主业,在进一步做强做优内容主业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培育新的增长点。

柳建尧:必须认识到,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转型和升级也不仅是生产技术、产业结构和产品形态的转变,企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励机制、市场营销理念都要随之进行转变和优化,特别是要注重构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适应产业可持续增长的产权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同时,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立足出版主业,在进一步做强做优内容主业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培育新的增长点。转型升级的路径,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不同领域、不同经营规模的出版机构,需立足自身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成熟程度,可选择通过自我滚动发展,与信息技术公司或网络运营商合作,或是并购技术技术提供商等方式,整合产业链、实现数字化转型。

如果技术手段不发生革命的话,出版在新的产业链中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陈昕:在产业融合的状态下,新的产业链处于建设过程中,对于出版业来讲,除了内容建设外,对以下几个环节要高度重视:

一是要重视技术创新。到今天为止,出版业在新技术方面的掌握和运用方面,相对其他行业还存在距离,如果技术手段不发生革命的话,出版在新的产业链中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重视发行渠道的建设。这里的发行渠道不是指书店这样的文化体验场所,而是出版社掌握的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强有力的发行渠道。在海外,一般讲到出版企业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首先就是看其内容提供和发行能力。从国内出版企业整体情况来看,发行能力普遍偏弱,到现在为止,只有世纪集团建立了集团规模的发行能力。通过好的发行渠道可以整合各种内容创作资源,出版业真正壮大起来必然要依靠发行能力的建设。

三是重视互联网平台。在网络时代,当当、卓越、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已经成为整合上下游的重要力量,并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上下游的行为。

在互联网的时代,谁控制了这样一种平台,谁才有可能有未来。所以我们看到一些互联网的文化企业,即使规模很小,甚至还没有形成赢利,依然能够获得资本市场比较高的估值和认可,而传统出版业的这个意识刚刚觉醒,尚没有建立起类似的互联网平台。

四是重视阅读推广。文化企业规模扩张的驱动力,一个是依靠自己掌握的文化产品,另一个是通过渠道掌控更多用户资源。过去对出版社来说,主要的用户资源是实体书店,在数字化时代更多的用户资源是个人消费者。豆瓣这样的网站正是由于掌握了大量的有效的读者资源,所以能迅速地扩张。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与阅读者沟通,建立广泛的联系,并引导读者需求,是下一步出版业能不能扩大规模、扩张产业的重要方面。世纪出版集团正在做阅读推广计划,希望以此来掌控更多的读者资源。

五是重视资本的力量。在产业扩张的过程中,离开了资本的力量我们很难把竞争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我们不要回避资本,也不要成为资本的附庸,要学会利用资本、驾驭资本,这个是很艰难的课题,从目前出版业的实践情况来看并不十分理想,这也正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的。

出版产业要快速发展,满足公众文化消费需求,就要通过金融手段壮大实力,这正是凤凰进入文化金融领域的原因。

陈海燕:在凤凰集团,产品经营是下属单位的职责,集团主要经营资本,定位是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旗下凤凰置业和凤凰传媒两个上市公司定位清晰,凤凰传媒的发展战略,就是以书业为核心,以物业为依托,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多元化新传媒企业;凤凰股份,就是“地产加金融乘以文化”的特色地产企业。

目前,集团艺术板块渐成气候,包括影视、音乐剧团、艺术品公司和拍卖公司。影视剧投资规模居江苏省内第一,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跨省实现重大并购合作,海南凤凰新华出版发行公司挂牌成立,再加上数字印刷的布局,将使海南书业真正实现产业链的一体化经营。凤凰传媒上市公司用很短时间,集中资金池形成并开始发挥效益;凤凰置业在建项目7个、开发总量约11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509亩。

加快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出版产业要快速发展,满足公众文化消费需求,就要通过金融手段壮大实力,这正是凤凰进入文化金融领域的原因。集团不仅持有金融股权,还积极拓宽融资渠道。2012年,发行5年期中期票据20亿元,短融15亿元。为满足集团资金需求,争取金融机构授信额100亿元。今年,集团成立上海金融事业部,积极拓展金融业务。

加快文化消费终端网建设。苏州凤凰文化广场正在招商;盐城、射阳、镇江、扬州、江阴、昆山、泰州、连云港等项目有序推进。省外,合肥文化广场已开工建设。“字里行间”创意书吧已开八家店,将创意产品与文化服务相融合。成立北京图书发行中心,贴近出版单位,包销重点图书,为建立全国图书大中盘打好基础。

立体出版是一个大产业,它能无限的改变,无限的拆解,有无限的碎片整合。

王亚非:从属性上来说,阅读、传媒、创意三大产业同属于文化内容产业,都是在内容资源上的深度挖掘与开发。从营销的渠道,从传播的载体,从表现形式这些方面来看,我们能做很多工作来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1.立体化开发。立体出版是一个大产业,它能无限的改变,无限的拆解,有无限的碎片整合,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把传统编辑的思想观念和操作能力向融合的方向去引导、去延伸。

2.平台化推进。出版企业是产业机构,必须以产业化模式推动多产业融合。要借助项目平台,通过公共项目和专业服务建设,运用多种载体形式,开发全民阅读、通信、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

3.资本化操作。要学会用资本撬开技术的大门,重点立足文化,求解内容嫁接应用及盈利方案,在文化的技术化应用、技术的文化属性提升结合上突破、创新,掌握现代出版的核心技术及盈利模式,彻底改变在新兴产业及市场中的“失落”地位。

4.全媒体开拓。要研究内容如何与技术嫁接,利用功能开发内容,利用功能综合运作内容、在线内容、碎片内容,推动泛阅读、引导阅读、功能阅读、引擎阅读等将是数字出版发展重点。

5.互动化运营。要创新运营模式,以合作互动、产业互动、传播互动、复合互动等模式,创新形成互动化的新项目运营模式,分吸纳、利用资本、技术、现代商业及其他产业力量,突出运营控制力、竞争力,增强产品商业属性、价值,调度、提升全产业链活力,用运营创造最大的市场、最大的效益。

6.外向化发展。外向型发展是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试金石,也是推进国际传播的最有效有力的方式。不论哪一种发展模式和运营方式,全球性的文化传播能力与国际化的发展能力。

在融合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不要丢弃自己所掌握的强项。第二,多学习一些相关的东西,不能只做表面的假想,需要真正掌握一些新技术如新媒体之间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运营方法。第三要防止内容陷阱,要防止成为简单化的内容提供商,不加鉴别地转化内容、嫁接内容,不注重内容的质量,容易造成产业的无效发展。第四要防止投资风险,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版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不熟悉的产业领域,尤其要谨慎实施,严防投资风险。传统出版的好处就是虽然利润不高,但是成本投入和风险也没那么大,能提供稳定的收入。第五要防止空洞化现象,如只注重合作,不强调自我发展能力,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领军团队,仅仅作为内容提供商,不注重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核心资源可能会逐步流失,长期将形成发展能力空洞化的现象,不利于出版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