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审视自有天
摘要:
《江边中国》何建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版/80.00元
■文云乡
何建明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长,还曾担任过作家出版社的掌门人,但何建明虽然有诸多行政职务在身,但他推出报告文学作品的节奏却丝毫没有放慢的意思,而且他所关注的往往还是重大题材,诸如抗击非典、利比亚撤离、忠诚与背叛等等,何建明闻风而动倚马可待,很快就能洋洋洒洒诉诸文字,真应了报告文学应是轻骑兵的雅号了。而张家港是享誉全国的知名典型,当年还提出过
张家港精神,永联村的吴栋材、沙钢集团的沈文荣,大都是张家港精神的诠释者与实践者。江苏的老作家藤风章顺势而为推出过一本《张家港人》,大致算是一种江苏作家的声音,而张家港也声名鹊起地走向全国。而身为苏北人却长期生活在昆山的杨守松,此前所著《昆山之路》颇有影响,杨守松还写有《苏州老乡》;江苏省委党校有一教授冯治,长期在无锡江阴华西村考察研究,写出了《吴仁宝评传》;江苏作家庞瑞垠也写过《华西村纪事》、《光明行》、《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前两本与无锡的江阴、华西有关,后一本就是写张家港与秦振华的。昆山、张家港、江阴,作为如今不大为人提及的“苏南模式”的典型,与时俱进,风声水起,似乎通过诸多文本在互相昭示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也是各有千秋、百花齐放。我啰嗦这么多,才说到何建明的《江边中国》,是想说明,苏南这块热土早已牵动了诸多人的目光,这中间自然也有江苏作家的一分热切。而何建明则是地地道道的苏南常熟人,他在关注宏大事件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苏南。他饱含真情地走进华西,写出了《他可以被称之为伟人》,是讴歌去世不久的华西老书记吴仁宝的;如今他又推出了《江边中国》,是礼赞解读张家港永联村的,当然是围绕吴栋材而展开的。永联村的核心成员,还有吴栋材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何建明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何建明是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作家,他当兵之前曾经在长江岸边抗过洪抢过险,深知当年的稼穑艰难生存不易,对吴仁宝、吴栋材,这些与他父亲一样的同龄人,他都深怀敬重和仰慕之情,对在这片土地上谋求幸福实现理想的人心存敬畏。二是他对这片土地充满激情。作家灿若星汉,俯拾皆是,如过江之鲫,但何建明还能对一个村落、一片土地、一座城市倾注极大的热情,避开虚拟虚构,而去报告式地关注,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这样的努力还未必能得到异口同声的喝彩。三是描绘解读一个村落的视野的宏阔。何建明是在微观地着眼于永联村,这个苏南的村镇,但他把视线拉得很开,从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到在
苏州考察提出“小康”这一概念,还有美国人的披荆斩棘建国理想,何建明都能收放自如为我所用。他想到了费孝通、提到了美国的五月花号,他甚至还提到了伍子胥与鉴真和尚,还有张家港曾经的老领导高德正等,给人以历史纵深感的思接千载,还有放眼全球的海纳百川。当然,并不是说,何建明的所有叙述都那么准确精当,但他这样着墨谋篇也是为让报告更接近点文学。
众所周知,报告文学自改革开放初期的盛极一时到如今的声名狼藉乏善可陈是不争的事实,而近年来报告文学似乎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梁鸿的《一个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兼有社会学考察揭示人的命运走进人的灵魂的探险与尝试,引来不少关注;熊培云作为新锐学者,其《一个乡村里的中国》更有历史纵深感与学理性,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有着更为严苛的审视与阐发。而与此相映成趣的,则是西方学人对中国乡村的考察解读,有着眼于乡绅政权的,有着眼于基督教的传播的,也有关于灾荒、饥饿对于一个村落的影响的。而李银河的《后村的女人们》、《一夜之孙》则更是从生育、繁衍的角度来解读中国乡村社会。多少年前,有些作家也跃跃欲试、豪情满怀,写出了一些报告文学,但最终似乎影响有限。河南作家张宇写过南街村,是河南漯河临颖的一个村,领头人叫王洪彬,他们提出的共产主义小社区的试验,有争议、有赞许,也算是一种探索吧。
何建明的《江边中国》,也提到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费孝通当然还有《乡土中国》。何建明还提到了山西大同作家聂还贵新近出版的《中国有一个古都,叫大同》,这本定价360元的书,他也想写一本类似的关于苏州的传记,期待着他的新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