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潘启雯 金霞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
关注中国学术出版输出
8月13日,作为书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王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等领导及100余位文化出版界人士出席了论坛。
邬书林透露,中国出版引进与输出的比例,已经从最初的15∶1,发展为去年的1.9∶1,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国学术出版的输出依然有很多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每年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有95%是在国外发表出版的,这使得中国每年还得花费数十亿巨资再将这些学术成果买回来。”邬书林认为,“只有搭建与世界对话的平台,才能让自己的学术融入世界。学术出版走出去,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核心。”
尽管墙内开花墙外结果,中国学界每年产出的学术论文量巨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一些颇有现实成果的科技领域极度缺乏相关学术出版物。邬书林举例说:“中国已经大规模运行10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但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几乎看不到。我们的桥梁设计达到了世界水准,但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形成重要的学术出版物。”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的大学责无旁贷。”张杰在会上指出高等院校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中的作用,“大学出版社无疑成为践行这一重大使命的主要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介绍了该社与爱思唯尔等国际学术出版商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策划的近100种原创英文版学术著作,如“江泽民学术著作系列”、《钱学森文集》、“大飞机出版工程”系列等。
该论坛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在本次论坛上,邬书林、张杰、阚宁辉和出版家张元济的长孙张人凤等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元济讲堂”揭幕。
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发布会暨2013学术出版上海论坛
进一步提升古籍整理出版质量
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发布会暨2013学术出版上海论坛8月18日在上海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邬书林出席发布会暨论坛并作主旨演讲。安平秋、葛兆光、陈尚君、黄一农、徐俊和高克勤等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演讲。古代文学专家王水照、董乃斌、曹旭、詹福瑞、廖可斌、傅刚、蒋寅、陈广宏等,历史地理学文献学专家邹逸麟、周振鹤、吴格、严佐之、陈先行、朱杰人、张寅彭、戴建国、杜泽逊等70余位专家学者与出版界人士出席发布会暨论坛。
作为2013上海书展的重要活动之一,该论坛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的发布为开篇,以“新时期古籍整理方向”为主题,聚焦我国古籍整理与出版,邀请文史研究和出版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分别作专题演讲,并就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邬书林指出,古籍整理出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古籍整理出版体制和机制,二是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古籍出版格局,三是推出了一大批古籍整理出版精品力作。
邬书林强调,几十年来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第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保障;第二,搞好中长期规划是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前提;第三,稳定的人才队伍是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力量;第四,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是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支撑。
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邬书林提出六个方面要求:一要充分重视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古籍出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二要加强学术出版规范,进一步提升古籍整理出版质量;三要以五大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古籍出版规划的引领和协调作用;四要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五要重视古籍普及读物,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六要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古籍人才的培养机制。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尚之正式发布了首届向全国推荐的91种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并简要介绍了本次推荐活动的评审情况、重要意义、图书特点和后期宣传推广措施。
“书香中国”阅读论坛
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阅读习惯
“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一直是上海书展的重要活动之一。8月14日,以“科学时空与阅读世界”为主题的第三届“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在上海锦沧文华大酒店举办,东方卫视主持人骆新带领现场百余名读者共品一场科学与阅读的下午茶。
本届阅读论坛围绕科普与青少年阅读,邀请陈佳洱、欧阳自远、周忠和、李淼、姬十三、严峰等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现场座谈科普创作与阅读的话题,从科学家的阅读世界、怎样看待科学、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推荐自己认为值得阅读的书等方面,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承担我国地下核试验选场、综合地质效应和防止地下水污染等任务,是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他表示,用书本向公众传播科学是其责任,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自2004年开始科学写作,2008年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2010年创立果壳网。他表示,在新媒体科学传播时代,你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单拿出来,断章取义。
论坛上,科学家们就阅读的价值和未来科学发展碰撞,共同倡导阅读理念、引导阅读风气、营造阅读氛围,凸显上海书展高品质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
2013“世纪中国论坛”
聚焦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图景
继2009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以“解释中国奇迹之谜”为主题的国际高层论坛,2011年8月在上海举办题为“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的“世纪中国论坛”,2012年4月在英国伦敦举办“中国发展新浪潮”国际高层论坛,2012年8月在“世纪中国论坛”上聚焦“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道路的展望”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再度集聚国内外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与春秋综合研究院联合主办,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图书馆承办的2013“世纪中国论坛: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图景”于8月19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作致辞演讲。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科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张维为,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等学者,在主题演讲中就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及今后中国在未来世界的影响作出各自独特的解读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理论界、新闻界、出版界及市民群众400余人与会。
对中国过去30多年取得的成就,外界有喝彩的,也有怀疑的。国际上的一些经济和政治评论家每隔几年就会作出一次关于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预测。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质疑中国经济、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随之甚嚣尘上,地方债风险、金融投资风险、内需增长不足、国企垄断等话题再一次“翻炒”提升了唱衰中国经济的宏观论调。
陈昕在题为“正确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的致辞演讲中表示,虽然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预测一次次地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些预测依然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其中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更需要中国的经济学家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伴随出现的诸多问题背后的逻辑,提出新的理论解释,这样才能看清和把握中国发展的前景、挑战和机会,这也是举办“世纪中国论坛”的目的之一。
陈昕进一步指出,本次“世纪中国论坛”的举办,恰逢中国政府全力推进新一轮改革,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不断蔓延的腐败现象等问题,推动经济进一步持续、快速、平稳增长的关键时刻,因此,采取正确的态度聚焦“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图景”,得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对于我们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创新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评时代”论坛
中外名家探讨书评现状
今年的上海书展,图书业发展的衍生物——“书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8月13日,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作协联合主办,汇集了30位海内外作家、评论家的主题论坛“书评时代——2013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上海锦沧文华大酒店举办。这场持续了近7个小时的论坛邀请了英国作家杰夫·戴尔,在欧美具有影响力的书评家伊恩·布鲁玛、托比·利希蒂希、理查德·布朗,来自两岸三地的著名作家阿城、贾平凹、苏童、金宇澄以及评论家学者李敬泽、陈思和、王晓明、刘擎、罗岗等。
不同于许多人“书评即文学评论”的概念,在场多位作家、学者为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书评进行了概念区分。虽然二者同样是对于作品进行一定评价性的写作,其写作依据也同样建立在个人经验和判断之上,但两者之间仍有明显差别。作家李长声表示,“书评家的工作是鉴定一本书的好坏,对读者说话,并给书发放一张通往读者的通行证;而评论家更像鉴赏家,是对着作者说话甚至自说自话。”荷兰学者伊恩·布鲁玛也认为,“许多书评中,作者不在乎书讲什么,书可以说是他的灵感来源,而书评则是一种解释心路历程的方式,像小说一样也是一种创作。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许多读者会在书评中对书评者本身感兴趣”。
持续一天的主题论坛分为4个分论坛:“书评:文学与读者的中介”、“书评:文学评论与社会生活”、“作为独立文本的书评写作”、“信息时代与书评的未来”。“书评时代”是一个宏大的题目,在这个资讯空前发达的社会,书评究竟是如韩少功所说“在作品过盛的年代,给了读者一副好胃口”、“评论家站到了比作家更为显赫的位置”,还是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看到的那样:“书评和时代相连”将带来这个时代更多的裹挟,从而变得更加微茫?
世纪阅读论坛·文景艺文季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2013年“世纪阅读论坛·文景艺文季”于2013年8月12日~15日在上海思南公馆举办,主题是“阅读未来:回声”,分设4场论坛,一场沙龙。英国艺术史大家、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士迈克尔·苏立文,美术史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现任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讲席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巫鸿,先锋戏剧家孟京辉,作家章小东、阎连科等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当代中国,观看、触摸、透视,以各自的洞见带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碰撞,以期带领读者对历史、现实和艺术有所思考,有所共鸣,有所回应。“回声”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也与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推出的卡勒德·胡塞尼的全球畅销书《群山回唱》相呼应。
11位嘉宾从不同论题解读他们阅读未来的方式:“镜头下的中国城市”、“骂观众”、“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文字中的故乡与异乡”。论坛上,嘉宾通过镜头去理解中国城市,让人们看到历史变革中的中国,文明与愚昧并进的城市。遗憾的是,在论坛上,原计划来华的著名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因突发心脏病未能来到活动现场,但孟京辉、孙孟晋、毛尖三位嘉宾的对谈,依然引得读者笑声频频。
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坛
盛夏之夜最宜人的清风
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坛是上海书展最具特色的部分,在成功举办两届后,今年它以全新姿态亮相。本届选取“文学中国”、“文史中国”、“世界中国”3个角度,纵横古今,贯穿中外,为读者呈现历史文脉与当代因应。3个主题、10场讲座、19位学者,超豪华嘉宾阵容点燃8月盛夏最热烈的谈话。
在“文学中国”单元,韩少功携新作《日夜书》,以“文学寻根与文化重建”为题,从四个切入点着眼,探讨文学的命脉与文化的构建。而在8月17日,陈丹青与陈子善、小宝、施正东等6位文化艺术界人士以“关于《文学回忆录》的对话”为题,与读者朋友共聊木心其人其作。
在“文史中国”的3场讲座中,骆玉明携新作《诗里特别有禅》,与文史专家赵昌平、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共同探讨“从诗走进禅”的文化境界;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以“史记点校往事”为题,讲述新版的典籍《史记》点校中的趣闻轶事。汪涌豪教授携新作《知日的风景》,以“知日者智: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日本?”为题,在读者的心中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日本。
书展还推出两场“世界中国”专题,李长声携新作《纸上书》,向读者听众们揭秘“两千年友谊的神话”;赵干城则与读者听众细聊“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印关系”。
名家新作、中外融通。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坛,是这个盛夏之夜最宜人的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