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推动作品走出去,为阅读推广加力增色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9/3 作者:


张悦然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潘启雯

北京的秋天,时晴时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仍然如火如荼。第2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图博会”)于8月28日至9月1日在这里举行。经过27年不断发展,图博会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书展之一。本届图博会总面积达53600平方米,更吸引了来自英、法、美、日等7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海内外出版机构参展,20多万种精品图书渲染出浓郁“书香”。新书、文化名家、讲座、论坛、发布会、演出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陆续展开。

作为中外出版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及版权输出的重要窗口,图博会近两年不仅在图书展示形式上有了进一步创新,在国家文化、地域文化、地域作家等展示方面,也进行着创新。由此,作家“秀”图博会亦推动了作品走出去并为阅读推广增力增色。

作家出版方共同力推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呈现出喜人的景象,作品被译介的语种之多、所涉及的作家数量之众、题材和体裁之广令世界各国的读者与中国文学的距离不断拉近。早在2009年,中国作协派出了由一百余位作家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举行了演讲、对话、论坛、朗诵会等数十场关于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等内容的活动。中国作家的集体亮相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不但提供了国外读者与中国作家见面交流的机会,还吸引了大量对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不甚了解的读者。基于此,从2012年起,图博会上专门设立了“中国作家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继续推介和宣传优秀的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随着图博会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作家活跃于图博会的舞台,或与读者零距离交流,或推出重磅新书,成为图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家活动继续点燃盛夏广大读者观众的阅读热情。

2013年的图博会,以“文学中国梦,齐鲁青未了”为主题的中国作家馆(山东主宾省)活动中,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出席开馆活动,张炜等21位山东著名作家同时集体现身,举办一系列读者交流活动,以进一步加强与各界读者的联系,并借图博会的氛围推动作品走出去。

相较于实用类图书,比如旅游、养生等类图书,近年文学作品占走出去图书的份额不仅非常小,而且在海外的销售并不乐观。对此,有不少出版人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表示,其一,作家集体亮相图博会确实有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酒香也怕巷子深”似乎很能概括人们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种担忧,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宣传、推介中国文学,成为人们不断追问和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没有专门向国外系统介绍中国作家和最新作品的刊物或节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介似乎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为文学译介的宣传渠道。而作家“秀”图博会或许可以很好地弥补对外宣传上的不足。

其二,作家是图书内容的生产者,出版方为作家们精心组织一系列交流活动,凸显了对“内容生产者”的重视。从这个意思上说,在“内容为王”和“服务为王”的当下,出版方邀请作家“秀”图博会,也有助于出版方更好地维护和巩固自己的作者队伍。比如,8月31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为作家张炜组织举办的“行走·思索·行走——张炜散文随笔年编研讨沙龙”,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副总经理刘清华等出席助阵,以及雷达、梁鸿鹰等20余位知名文学评论家全方位对张炜散文随笔进行研讨,都很好地例证了出版方对作家及“内容为王”和“服务为王”的重视。诚如龚曙光表示,《万松浦记:张炜散文随笔年编》(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出版,是中南传媒用一种很郑重的方式对张炜几十年的创作表示尊重和敬意。刘清华也表示,希望通过该书来传达一个作家的虔敬之心,一个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以及一个思想者的独立和鲜明,也希望读者能以此为契机,阅读和沉淀身处的时代,感受文学最本真的美好。

除了文化和翻译交流,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作家写作动态

每年图博会上,作家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除了能了解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知识,往往还能第一时间让业界和读者了解他们写作动态。

留心的读者会发现,8月31日,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高里共同出席,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出版集团活动区举行的汇集了莫言、李洱、徐则臣、张悦然等知名中国作家与德语作家布克哈特·施皮嫩、安娜·魏登霍尔茨、罗伯特·辛德尔、舍克尔·法塔的“中德文学对话”读者见面会。不仅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中德作家作品及文化交流情况,更能让人们了解到原来莫言也曾想写过儿童文学作品。

在述说自己喜爱的作品环节,莫言说,自己读过很多德国作家的作品,最喜欢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以及诗人、剧作家歌德的诗歌和小说。曾有两部小说译成德文版的作家李洱认为,德文与法文的译者是最认真的。他说:“他们和我有很多联系,经常有些语句用中文很简单,但到德语中变得很复杂,还有一些知识性的问题。比如,我的一本小说里写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5月5号,老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就告诉他们马克思出生日期可以用‘一巴掌一巴掌打着资本主义呜呜哭’(谐音)来记忆。德语则给翻译成‘马克思抓住资本主义的脑袋往墙上撞’——声音类似于‘一巴掌一巴掌’。后来有其他国家的译者问我怎么翻译,我就让他们参考德语版本的译法。”

对于中国作品在俄罗斯被翻译的情况,莫言表示,这30年来俄国翻译中国作品的热情确实不高,作品屈指可数。他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有俄罗斯翻译家人才匮乏的因素。他对提问的读者说:“如果真如你所说,我的书在俄罗斯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我感到很高兴。”

之后,莫言被一位小朋友问到能否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他表示曾经创作过儿童文学作品,后来因为别的事情有所停滞,以后会努力尝试继续创作下去。“首先我对小朋友表示我的歉意,确实我的书没有几本适合儿童读,为孩子们写书是我很多年的梦想。2012年5月份我在秦岭曾尝试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但眼前老是出现孩子们的眼神,让我感到写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些故事是能讲给大人听的,但不能讲给儿童听,而且通过儿童文学来说教显然也不是好的儿童文学。”

莫言谈到了心目中优秀儿童文学的标准:“我心目中好的儿童文学,既是孩子们的读物,也是成年人的读物,文学作品要做到雅俗共赏是很难的,要做到老少咸宜更难。尽管难,这个标准应当坚持,好的作品就应当老少咸宜。我的女儿曾动员我为我的外孙女写本书,今天这个小朋友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感到压力很大,但我一定会努力。”

“阅读推广

”也是

“思想推广

”,作家

“秀”图博会为阅读推广助力增色

阅读需要推广,而本届图博会各类品牌活动精彩纷呈,作家的出现确实为阅读推广助力、增色不少。比如,8月30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德国柏林之家共同举办的“乡土与流亡”中德作家主题交流活动。中国作家李洱携长篇小说《花腔》(人民文学出版社),德国女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携汉译版新书《上海,远在何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席,通过回顾二战中在沪犹太人的历史,共同探讨两国语境中关于“乡土与流亡”的主题。两位作家表示,两国近年来有很多互译的作品,虽然语言不同,但通过文学和阅读架起了两国沟通的桥梁。

有学者指出,“阅读推广”也是“思想推广”。书是思想的载体,图博会理应也成为思想推广的平台。

以“BIBF文学之夜”为例,其是北京图博会的品牌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一年一度的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平台,向广大文学爱好者更多地介绍中外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历来受到读者观众欢迎。8月31日,在“2013BIBF文学之夜”上,曾多次获得全国文学奖,并以多种文字译介到国外,代表作为《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著名作家杨志军,凭借回忆北大生活的小说《此间的少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踏入文坛,成长为中国著名作家、畅销小说领军人物、内地幻想文学代表江南,小说处女作《地铁2033》(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被译作35种语言销往世界各地的俄罗斯现代著名作家、记者德米特里·格卢霍夫斯基,俄罗斯著名的文论家、文学批评家和高尔基研究专家帕维尔·巴辛斯基四位中俄著名小说家与文学评论家、读者一起共同分享他们创作及生活的故事,并通过朗诵、对话、讲述等形式展现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影响力以及其对读者心灵的滋养。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中俄作家就“什么是五种作家的境界”、“经历是否对成为作家有所帮助”、“对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有何了解”等问题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他们风趣幽默的讲述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从某种意义上,当下包括文学议题在内的学术思想的声音还不够响亮,学术寂寞的心灵可以在包括图博会等在内的众多书业展会上更喧腾点。由此,未来的图博会,需要更多文学界或学术领域的创想在这里发布、交汇、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