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新帅上任 领航发展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10/11 作者:刘海颖


张辉

一个企业的领军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社转型突围的当下,本版特别邀请了一些新任社长、总编辑谈谈他们对出版和企业发展的思考,也从一个侧面探看部分大学社的未来方向。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海颖

○徐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

○林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

○章梓茂(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

○米加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任海天(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熊瑜(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

○张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

“专业化结合战略合作”是大学社发展方向

“出版业是极具创新、创意、创造等鲜明特点的文化产业,同时还肩负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使命。”这是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社长徐劲对于出版业的一个基本判断。但是,上任不足半年、自认“出版新兵”的他对出版产业的感知不止于此——他认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进入了全盛时期,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这是大环境;与其同步的是30多年的出版产业格局的变化、产业链的变革,现在是整合、创新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时期,这是国家同时更是时代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未来出版人需要众多职业能力之外,还要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徐劲上任之后,将未来发展规划设定为中山大学社目前核心工作之一:提出“服务大学”、“服务社会”和“大学出版社应该是大学学科建设窗口”的建社理念;提出“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的出版社”的建社目标,包括管理一流、产品一流、效益一流;提出“专业化战略”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发展思路。围绕可持续发展,产业拓展、精品项目,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为主题,出版社正在进行调研。在徐劲看来,国内许多高校的出版社已经积累了很好的成功经验,诸多做法都值得学习;国际上剑桥大学和东京大学出版社模式也都有可借鉴的地方。目前,中山大学社的发展规划正在编写过程,而这个编写过程也是凝练发展方向和凝聚人心的过程。此外,将学校的资源转变为产业资源、编辑队伍和发行队伍的人才建设等也成为中大大学社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抓手。

对于徐劲来说,两大“并存”是他成为出版社掌舵者之后的最大感受:一是文化性和商业性并存。大学出版社有其特殊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山大学社提出建社理念会包括“服务大学”和“大学出版社应该是大学学科建设窗口”,这是大学出版社存在的意义之一;同时出版社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是内在的需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相互间的矛盾与统一是目前徐劲考虑比较多的问题。

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型出版社都面临缺资金、缺规模、缺人才的窘境,在书业市场竞争中受多重挤压,面临作者流失、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在与出版集团、民营文化公司竞争中,不少出版社沦落为书号的提供者,这些都是现实存在;能否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能否走“战略合作伙伴”道路,值得思索和探寻。

徐劲认为,总体而言,有恰当的定位、有合适的发展模式、有良好的人才队伍,大学出版社应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以更高的战略思维和文化视野引领企业发展

在2013年3月出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之前,林杰对北理工大学社的情况就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研究,这也让他对出版业有了最初的认知和理解。彼时开始,林杰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转向致力于一个现代出版企业的打造、建设和发展,而后者无疑对他自身的战略思维、管理思维以及文化视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接任社长之后,林杰进一步进行了市场摸底,对出版社现有产品和渠道做了分析,以便对出版社的发展做进一步的判断和规划。林杰认为,北理工社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品种积累,但是产品管理的成本不断升高,新品增加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在与其他几位社领导深入交流并听取多数员工的建议后,林杰决定把企业增速适度降低,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做好产品的管理与规划、着重保证单品效率上。

对于提升单品效率,出版社应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产品规划,二是产品运营。之前几年北理工社产品规模小,所以根本不可能谈什么规划。但是现在,北理工社年出版品种已达上千种,净销售总码洋逾3亿元,林杰觉得是时候需要对产品进行认真梳理了,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基于北理工社仍然处于成长期,林杰给学术、教育和大众三大出版中心确定了基本的战略目标方向,就是要在目前明确的分类市场上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并营造良好的渠道口碑;再由策划机构基于这个战略目标提出相应的产品板块规划,确定主要出版方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再根据产品板块开展策划和运营。目前,这一规划已经初见成效,策划与营销人员目标一致,沟通及时,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正在临近。

林杰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特别是一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远比以往的工作更加复杂,更加有压力,也更加有挑战,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必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建设过程,对于一社之长,不仅要求具备企业家的胸怀与智慧,也要有更加具有高度的甚至是国际化的文化视野。目前,他为企业管理、企业发展设计的短期目标是,以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企业规范管理和品牌建设:出版品牌是一个出版社最终的核心价值,而出版品牌的建立,一定需要在分类市场上打造出拳头产品,从而让目标读者群的忠诚度提升,构建自身的品牌优势。所以,北理工社现有的三个核心出版板块会努力构建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在深化市场化进程中提升社会责任

2011年3月,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章梓茂从教学管理者变身为出版管理者,至今已经两年有半。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引领出版社深入推进转企改制,促使出版社作为独立主体面对市场竞争和产业变局的同时,更强调出版社在发展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两年间,北交大社针对内部机制与外部发展做了许多调整。为适应市场的要求,出版社打破了原有的编辑、发行体系,成立了策划营销部;变横向管理为纵向考核,除部分任务书外,出版社的每本图书都直接面对市场的检验。同时,为了出版社的持续发展,该社成立并完善了数字出版中心,保障出版社在未来数字出版领域有发展空间。章梓茂认为,练好内功是出版社生存的根本,外部发展则是出版社腾飞的助力。北交大社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巩固了与北京交通大学的联系,加强了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合作,积极发展了与铁道部、交通部、各地方城轨公司、城轨行业协会、各交通院校的联系。如今的北交大社正在以各种不同的形象展现企业的活力——是北京交通大学的“笔杆子”,也是清华社的优秀合作伙伴,同时是交通行业特别是轨道交通行业规则的积极倡导者。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销售总码洋近亿,2013年的销售目标是过亿。为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该社立足于北京交通大学的优势学科,出版交通、物流、通信信号类精品图书,争取在交通出版领域内做专、做强、做大,并通过这个领域扩大出版社的影响,树立出版社的品牌,逐步建成一个有专业特色的出版社。章梓茂说,承担社会责任,坚守底线应该是一个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基本保证。其中坚守出版商底线,则是他作为出版企业的领航者上任以来,最大的感受。

章梓茂说,出版社的转型,图书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无疑是出版产业繁荣发展的一剂良药。但是其他行业的前车之鉴,有必要引起出版业的自省。能否打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周期率,也许就与身处这一时期的出版商有关,与能否坚守出版商的底线有关。

他以为,出版商出版的每一种图书,无论它的读者对象是小孩还是老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学生还是社会青年,敢不敢先拿回家去让自己的爱人、儿女、父母、兄弟姐妹看看。如果至少觉得对他们有什么负面作用,就是出版商的底线。

在“倒春寒”中播种出版“春天”

1987年7月开始从事出版工作,从编辑到室主任,再到副社长,直至2011年11月担任社长,米加德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出版人,对于出版业态和出版社的发展也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虽然出版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春天也有倒春寒。”米加德这样形象地描述了大学社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他认为,大学出版社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出版集团化是大学社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家、省市的政策、出版资源、资本、渠道等越来越高度地向集团倾斜、集中和垄断。二是数字出版带来冲击,新技术与内容的融合、阅读习惯的改变,对传统出版的影响逐渐显现,比如大学教材的销售量呈逐年下降之势,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应对这一挑战的准备不足。三是大社强社对中小大学社的挤压。四是大学社自身存在的观念转变缓慢、危机意识淡漠、体制机制创新、面向市场能力弱小等不足。虽然如此,大学社仍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转企改制、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面临多重发展机遇。基于以上判断,西南师大社设计了一个系统化的发展思路:深化改革,专业立社,特色兴社,加快转型,多元发展。米加德说,该社的核心工作围绕发展思路推进,效果不错。

深化改革,举措连连:一是编辑业务实行分社负责制。出版社与分社签订目标责任书,出版社考核分社目标完成情况。分社自主发展,自主分配,自主用人。二是缩小原事业编制职工和招聘制员工身份差异。三是出台激励机制。对图书获奖、人物获奖、科研成果、申报项目给予奖励,近两年发放奖励150余万元。四是把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工作作为出版社的重心之一,近两年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近30人;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仅2013年已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近200人次,提拔十余名年轻人作为中层干部。

专业立社,成效显著:一是立足教育出版,坚持教材出版的中心地位不动摇。该社的国家课程标准教材《数学》、《音乐》修订版获教育部审定通过,为今后的使用奠定了基础。《语文》教材的修订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基础教育产品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材发展顺利。二是狠抓国家各类出版项目及省市公益出版基金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西南师大社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重点出版工程《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中华大典·法律典》等多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3700余万元,获得重庆市出版项目资助金额300余万元。

特色兴社,加快步伐。西南师大社艺术教材出版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业内形成了影响力。为继续做大做强该板块,把音乐和美术业务分离,成立音乐分社、美术工作室,业绩增长迅速。艺术领域的其他业态也在积极谋划。

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发信息化办公管理系统,目前第三代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已经试运行;研发三套数据库产品,包括出版社出版内容资源的数据库、内容资源的条目库、面向中小学的智能题库;成功开发教师实践研修资源包、教学资源库、“名师e课堂”在线教育平台、“小脚板噼里啪啦”互动型电子书、电子书包等数字产品。

多元发展,大力推进。近两年该社成立了三家股份制公司,加上2005年成立的公司共4家,其中两家公司为该社控股企业。经营范围涉及图书出版、纸张销售、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等。此外,该社还投入资金开发商业地产项目。将来,西南师大社将继续拓展多产经营,如新建4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的工作已经启动,一些投资项目已进入有关程序。

拿出做学问搞科研的劲头儿研究出版

2012年4月,一直在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从教并承担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任海天挑起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的担子。上任以来,他的首要体会便是:出版是一个特别专门化的领域,尽管其专门化不像学科专业划分那么精细,但是如果从出版社的管理经营上,其专业化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专业学科。因此,做为一家大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任海天觉得“必须拿出在学科做学问搞科研的劲头儿来研究出版”。其次,出版工作除了专精的特点之外,还有广博的特点。出版是追求文化影响力经济的行业,其行业自身特点就决定了出版必须和波澜壮阔的社会全面对接——“因此,以前在学院讲台书斋式的生活必须打破,必须全面开拓自己与社会的对接”。

目前的出版环境,对于从事出版的人来说,压力很大,挑战很大,尤其对2007年8月才成立的黑大社来说,压力挑战就更大。面对这一点,任海天的判断导向定位在“认清大形势大趋势,然后积极探寻自己的出版特色,才能有所作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仍是出版细分的三大领域;与此同时,书业呈现出两大突出趋势:一是集团化和民营介入化趋势,二是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链接的趋势。第一个趋势导致的局面就是出版界进入了一个有竞争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状态;第二个趋势导致的局面就是不对数字化出版做准备的出版社将没有未来。从这三大范畴和两大趋势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黑大社的发展方向试概括如下:以教育出版为核心,以形成俄语出版品牌为特色,同时积极探索大众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发展道路。

黑龙江大学的俄语教学与研究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是黑大社生存、发展的一大基础,在全面服务于黑龙江大学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出版特色,是第一步。其次,从黑龙江大学走向黑龙江省,紧密结合与俄罗斯为近邻的地缘、地域优势特色,在宣传黑龙江、服务黑龙江的过程中建立出版社的北疆特色,是第二步。然后,结合黑龙江大学与黑龙江省的优势特色,以及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向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布局靠拢,将黑大社逐步打造成为国家对俄图书出版的主要基地,是第三步。任海天看来,这“三步走”不是时段的接续,而要同步交叉进行。

具体而言,黑大社要在中俄文化图书的出版交流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俄语的教学、研究为基础,整合全校对俄研究的全部资源,逐渐开拓全省乃至全国对俄研究资源,然后辐射全省,推至全国,并影响到俄罗斯国内。最后力争做到国内对俄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以及对俄输出中国文化的重要图书产品,主要由黑大社推出出版;俄罗斯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成果,主要由黑大社引进出版,把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打造成中俄文化图书出版的第一门户,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在这一特色的带动下,其他领域的图书出版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拉动,以特色树形象,以形象立品牌,以品牌求发展。

任海天认为,当形成了这样一个品牌特色后,黑大社不会沦为一个同质化效果严重的地方高校出版社。然后,在此特色基础上,黑大社可以积极尝试在国家对俄关系上搭建一个高端平台,建立一个对俄文化交流的高端人才智库,谋求更深层次的发展。        

(下转第7版)


徐劲


林杰


章梓茂


米加德


任海天


熊瑜


张辉

(上接第6版)

发展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说起2010年年底出任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熊瑜说他当时面临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对“隔行如隔山”这句俗语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有关图书出版的方方面面、编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流程都要尽快了解熟悉,一时间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所系、职责所在使他不得不尽快调整思维,迅速进入新的角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为我们出版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近年来图书出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所提出的挑战与机遇,必须采取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以积极应对,才能在积极维持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更大发展。”熊瑜说。川大社是一个文、理、工、医学科齐全,以社科书籍、历史文化典籍出版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出版社,既要出版大量的学术著作、高校教材,又要努力为基础教育提供服务,既要推出思想文化的精品力作,又要满足各界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几年来,该社出版的《宋代诏令全集》、《〈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校刊影印全本》、《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丰碑——抗美援朝图片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李劼人晚年书信集》等30多种图书在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特别是“青少年心理深呼吸丛书”获得了2013年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为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在2012年四川省社科院评选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的410种图书中,有8%为川大社出版。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向全省青少年推荐的50种优秀川版图书中,该社的“青少年心理深呼吸丛书”榜上有名。此外,在农家书屋工程、中小学馆配图书、地方乡土教材、社区图书等方面,川大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3年川大社的图书出版和营销都平均达到了10%以上的增长率。

熊瑜认为,要把出版社建成一个有品牌、有较高学术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社,不仅要不断推出优秀书籍,更要大力推进平台建设与队伍建设,还要加快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数字出版等,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

2012年3月,川大社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的“骨干企业”。2013年2月,该社被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确定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出版机构。3年中,川大社共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四项,并列全省第一。近三年共获得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资助3种、四川省重点项目34种。

对于出版社的发展,熊瑜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与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做大做强与坚持优势特色的关系;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传统图书出版于数字出版的关系;图书出版产业与其他文化辅业发展的关系。

未来的川大社会以先进文化产品促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发展力度:一是要进一步走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二是培育国际视野、推进可持续的更大发展;三是探索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模式。

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子并不绑定在经济上

2012年初,华东理工大学对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委会班子进行调整,张辉于彼时接任出版社社长。在此之前,她在出版社担任副社长和常务副总编的职务已有10年的时间,对出版社的发展和学校环境已经非常了解。对于华东理工大学来讲,学校希望华东理工大学社能成为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交流平台,也就是把学校的教学资源、研究资源转化成为出版资源,使出版社成为学校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有了这样的定位,华东理工大学允许出版社把自身的资金积累用于文化产品从深度到广度的开发上。张辉认为,这为华东理工大学社这样一家中小型的大学社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金保障,可以有能力在一些短期难以产生效益的项目上大胆放手去干。

华东理工大学社是一家以零售市场销售见长的大学社,相较于母体大学的环境,外部的书业市场环境这几年的巨大变化令他们无法忽视。渠道的深刻变革、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悄然改变、新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并冲击着传统的图书内容呈现形式,营销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些都是该社必须直面的市场环境变化。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肩负社长一职的张辉仍深感自身知识结构调整和更新的需要。她觉得,必须要看到市场的变化、了解技术发展的形态,以敏锐的眼光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向,以此来制定出版社未来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社推进的核心工作是调结构。长期以来,该社存在的问题在于产品结构过于单一,虽然在某些出版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但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产品线过于单一,因此风险也较大,容易受政治、经济、教育变革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出版社过往对母体大学的出版资源利用不高,承载服务教育科研的使命不够。这也是张辉今年将出版社的核心工作定在“调结构”上的原因。具体来说,即在零售市场从原先过于依赖某一个细分领域转变为多个细分领域齐头并进,从过于依赖市场零售图书,到专业学术领域奋起直追这样一种结构转变。到目前来看,“调结构”的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年初华东理工大学社的“社会工作流派译库”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这也是该社首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零售市场领域,该社也从过去单纯依赖日语图书的优势地位到实现日语、韩语、大众英语学习、中小学教辅非同步多个细分市场稳步发展。这种多细分市场的发展并非完全无关联的发展,一是建立在相同购买渠道的产品线横向拓展上,如从日语拓展到韩语;二是建立在同一知识领域不同年龄段读者群的纵向延伸上,如从大学英语学习领域延伸至中小学英语学习领域。产品线拓展依托该社对不同领域教育研究的基础,紧密衔接国家对相关领域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华东理工大学社在渠道和营销层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工作,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张辉认为出版社有信心在新的细分领域建立新优势。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张辉强调要花大力气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出版社的专业出版特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上多下功夫。目前,国家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战略需要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迫切需要,以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深层次社会问题频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正与华东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领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社会工作密切相关。因此该社的专业学术出版领域定在了这几个特色方向上。

张辉说,由于学术出版领域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追求和有社会责任感的理想主义者来担当,作为出版社的管理者,要能够为学术出版的担当者的生存、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他们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空间。谈到这一点,她还特别提到了出版前辈刘杲先生所定义的出版本质: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做出版如果不以文化为目的就赚不到钱。所以再难也要把文化作为终极目的,这样出版才能做得有根。基于此,华东理工大学社通过培训、考察等不断地增强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其将所从事的出版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与此同时增强员工的职业风险意识,形成不进则退的员工理念,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这被张辉认为是社委会班子所应承担的责任与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