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探求两岸合作拓展与创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10/29 作者:小李


非小说类

10月26日举办的第十八届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上,两岸四地共9位代表作了主题发言,他们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陈建军、大龙树(厦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叔言,凌网科技公司数位内容部总监黄荣华、华艺数位公司数位发展事业部经理黄纪钧、银河互动网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顾问刘筱燕、康轩文教集团副总经理吴惠洁,以及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翠玲,澳门大学出版中心主任、澳门出版协会副理事长王国强。本版因篇幅所限,择要选摘其中六位发言人的演讲内容。

主宾省活动添彩两岸图交会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记者 小李)10月28日,为期4天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圆满落幕,本届交易会是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的一个亮点。图交会主会场设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展馆,同时在集美区、翔安区和外图书城设立分会场,两岸共610家出版机构参展,参展图书20.4万种70余万册。共举办配套活动88项,现场订购、销售图书4230万码洋,达成138项图书版权贸易,协议版权出版总码洋6600万。

本届图交会更加突出活动组织的创新:一是成功举办第十八届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中国出版协会、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香港出版总会、澳门出版协会和两岸四地出版业界代表共100余人,围绕“两岸四地出版合作的拓展与创新”这一主题,就新形势下两岸四地加强图书内容、数字出版、版权交易、图书发行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展开深入研讨,充分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的合作共识(年会内容详见本版节选的部分主讲嘉宾发言)。二是开展首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活动。厦门市作家协会承办开展了“女性写作与绿色生活”主题论坛、两岸文学成果交流会、海峡两岸青少年阅读视频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三是首次举办两岸出版社与作家对接会。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在厦门和台北轮流举办了九届。经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主、承办单位协商,第十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将于2014年下半年在我国台湾台北市举办。

展会期间,两岸四地出版业代表还就目前出版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重点交换了意见。交易会开幕当晚,在参加会见台港澳代表活动时,中国版协驻会副理事长李宝中,特别就北京的中国书店到台北投资开办书店遭遇台湾审批机关否决,提出意见和希望,李宝中说,台湾康轩教育出版2004年就在南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今年3月,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和台湾城邦媒体控股集团共同投资的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福州、台北同步启动,成为两岸首个全媒体出版合作平台。两岸出版合作,理应是有来有往的双向合作,希望台湾业界能够理性看待陆资入台问题,也希望台湾版协、发协帮助做台湾业界和台湾审批机关的工作。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又讯 浙江首次以主宾省身份参加了10月25日~28日举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织16家出版社,9家国有和民营书店及浙江省期刊总社共26个单位,携近万种浙版精品图书参展。浙江人民、文艺、少儿、教育等5家出版社与台湾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等台湾出版机构签订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协议,集中向台湾输出图书版权30余项60万元,还达成了浙台合作出版意向,协议金额3000万元。

浙江教育、浙江少儿两社在厦门市科技馆分别举办了主题为“让科学走进生活”的讲座和首部描写“蛟龙”号深潜器进行海洋深潜实验的纪实文学作品《探海蛟龙》新书发布会。在讲座上,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陈耀介绍了自己借助美国当今主流小学科学教材《科学启蒙》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素材,通过课堂内外结合,来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的情感。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汪忠致辞并向参加讲座的小学生代表赠送《科学启蒙》、《健康与幸福》系列优秀少儿读物。

浙江人美社则以营造“艺术阅读新体验”为主题,精心策划推出“古刻新韵”丛书一至三辑共30种,该丛书辑录历代版画精品,丰富有趣,清新雅致,装帧精巧,赋予传统艺术题材以时尚品味,一经亮相便引起广泛关注。为配合丛书推广,出版社还特地邀请版画创作人员到书展现场演示传统版画拓印技法,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参观。

此外,浙江人民、浙江科技、浙江古籍、浙江文艺等社都有精彩活动。 (晓理)

内地引进版书的经营

○陈翠玲(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15年,两地之间的交往十分便利,在各方面的融合越来越深,香港对内地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联系到与我们行业相关的情况看,香港居民听说普通话的能力提升很快,在深圳、广州购买内地版书的人不少;同时,内地版图书在内容的可读性、设计的国际性、印装的精美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内地原版书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香港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进内地图书版权,然后简体字改繁体字出版还有意义吗?

经过一些较为宏观的思考和较细致的市场调查,这个问题有了肯定的答案。

在香港一般综合图书的零售市场上,联合出版集团大约占有70%的份额。2010年集团旗下44间门市动销的品种共有13万,其中,内地版有50557种,占总动销品种的38.46%,超过了港版、台版、英文版等所有版别。这至少说明:香港读者对祖国内地关注度高,对内地图书有兴趣。

但很遗憾,经营内地原版书并不是一盘很好的生意:因为内地原版书的实销册数只占集团门市的6.26%。实洋只占4%。直接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地原版书有多方面的水土不服;二是缺乏专门的市场推广,铺货不充分、补货不及时,因为要进出关,很难做到迅速及时。

尽管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在很多方面日益快速和深入,但在居民的个人生活习性包括语言、文字、行文习惯,阅读口味,审美情趣,还有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同是有限的、滞后的。

于是,引进内地版,将其本土化就是势在必行,是内地、香港出版机构都能获益的一盘生意。引进内地图书版权不仅仅是简体转繁体或正体这么简单,在各个环节都要做重新加工和创新。

首先,选题要对路。题材要有普适性,能引起香港本地读者的兴趣与共鸣。根据多年的观察,个人觉得以下几类选题比较受港台及海外读者欢迎:养生保健方面的图书;晚清、民国时段的新史料及新解读;大家写的普及性作品;中国文化及其经典的独到的解读或形式上别开生面的通俗化;心灵励志类;少量的时政热门话题;著名领导人的传记类作品;上述各类选题在港台都有需求。

但有些类别可能就只适合香港,或只适合台湾,如:

知识性、工具性较强的辞典、汉语言文字类读物;如《新汉语辞典》、《汉字图解》等;图解类图书,如《图解日常心理学》;外国经典作品翻译书,如《人性的弱点》、《小王子》等就比较适合香港,台湾不大需要。因为对台来说,汉语工具书和翻译书本身是强项,图解书可以从日本引进更好的。

现代小说如莫言、余华等的作品在台湾可以卖得不错,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在台受到热捧,而在香港这些就很难得到读者关注。

其次,是文字问题:简体转繁(正)体,方言、习语、译文等的修改(简转繁的复杂:计算机的错改、港台的分别、人名地名的查证;北方方言与粤语的差异;社会政治的差异导致习语的不同;译文港、台、内地的不同风格等)

还有颇费脑筋和时间的是内容的增删、编排、书名的重拟。封面和版式的重新设计制作;开本、厚薄、定价等斟酌处理;印装的精美细致;图片版权的确认;最后,是本土名人作序或推荐和媒体的推荐等等。

从总体上看,港台两地的图书市场和读者诉求也有些不同的特点:在香港,内容编排需要直接明了、多图少字,行文通俗有趣,设计港化。在台湾这些要求似乎不很明显,而是对内容本身的价值、对文字流畅优美、封面文案的要求很高,他们也更看重推荐人在专业上的权威性。

澳门出版业渐呈多元化

○王国强博士(澳门大学出版中心主任、澳门出版协会副理事长)

本文的主要统计数据来自澳门中央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及几家主要出版机构的网上目录。截至2013年9月5日,暂收录具有国际书号、国际期刊号与较重要的出版品,共计577种,包括专著、特刊、期刊、影音数据等。在澳门这个小城市,每天约有1.3种书刊出版。依照中文图书馆分类表入类,出版品的内容仍然是以社会科学类为最多,计有268种;其次为艺术类139种;第三类为语言文学类,共45种。三个类别共计451种,占总出版种类的78.4%。

由于近年澳门政府大力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艺术类书刊的出版成为澳门图书市场的热点,出版的展览目录、个人作品集等大多设计精美,内容充实,在两岸出版业界中获得良好的口碑;而文学类作品,由于几家以出版内地著作为主的出版社及澳门故事协会,在近两年减产,文学作品的出版数量仅为32种。

虽然澳门定位为国际休闲中心,外资博彩业在澳门有一定的影响力,加上澳门为葡语地区交流的平台,但图书出版仍以中文书为主,英文作品则集中在社会及旅游方面,葡语作品主要为艺术及法律作品。不少政府出版品以中葡或中葡英三种语言出版,根据2012年各出版语种列表,总计作品中有中文500种、英文164种、葡文173种。

2012年澳门地区共有24个新增的出版单位,全年有214个出版单位出版书刊。以不同类型的出版单位来计算,政府部门54个单位出版书刊共268种为最多。其次为社团组织,第三为私人出版单位,第四为学校,最后是个人自费出版。2012年度不再是由几个大出版单位独占大部分的出版数量,反映出澳门的出版业正朝多元化发展。

由于内地出版事业发达,发行网络完善,澳门不少个人著作拿到了内地或国外出版,又或由社团合作,自行出版。过往出版量较多的私人出版社,出版量均有大幅下降,全年只出版一到两种书刊,甚至没有书刊出版。出版社没有书刊出版如何支持生计,所以部分出版社转向协助本地机构做排版及制作工作。

澳门出版的报纸及期刊约有200种,大部分为机构的通讯,较重要的报纸有10种、期刊30种,题材以澳门旅游、时事为主。而学术期刊有60多种,内容以文史研究、法律、经济、教育等类别为主。2012年澳门共有门市书店及代理公司39个,此外,还有30个便利店网点及30个书报摊分销图书及报刊。在澳门有八成的书店设于中区,形成澳门独有的书店街。

澳门每年有三次大型书展,分别在四月、七月及十一月举行,先后由澳门出版协会及一书斋举办,每次均展出逾万种图书。平均每次入场人数约有两万人,主要客源为图书馆及个人读者。而在十一月举行的书展是由澳门出版协会主办,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合办,书展展出台湾出版品及教育用品逾千种。

总体而言,2012年,澳门传统的图书出版没有显著突破点,书店业基本上没有因为澳门每年近三千万的游客到访,而令业绩大幅进步;只有面向游客的旅游指南及黄页、地图及期刊的出版业者,因主要得到商家的赞助,刊登各种广告,在业绩上取得良好的纪录。

与台湾出版业深度合作的思考

○樊希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

三联书店近年来和台湾出版界的合作,大致经历了版权贸易、项目合作和谋求深化三个阶段。

1.版权贸易。从2009年到2013年9月末,三联书店共引入台湾地区版权194种,基本上呈逐年增长之势。所引进的龙应台的《目送》销量过150万册,齐邦媛《巨流河》销量近20万册,以及蔡志忠的漫画、王鼎钧的散文、蒋勋的艺术论、周芬娜的谈饮食等作品,都在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同一时间段内,台湾地区的出版社引进三联版图书20余种。约每年4~5种,内容集中在思想文化方面,如王蒙的《老子十八讲》、牛汉的《我仍在苦苦跋涉》等。从数量上看,三联书店引进大于输出,即使扣除蔡志忠漫画那样成套书的书种,我们引进的数量要远大于输出的数量。我对此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对,台湾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但经过淘洗和融合,已经独具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近年来,随着形势发展,大陆民众特别想了解台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了解台湾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习俗等,三联书店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同样,台湾民众也非常想了解大陆的一切,三联版的图书走向台湾,也部分满足了这种需求。与此紧密相关的是,这种交流增加了两岸出版界的相互了解,增加了从业人员的相互接触,也增加了两方的经济收入。

2.项目合作。近几年为寻求深度合作,我们和台湾一些出版发行单位开展了“一对一”的项目合作。目前的合作项目有两个。一是和华品文创共同开发选题,同时在台湾、大陆推出繁简体字版图书,目前已有良好开端。在本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推出的《舌尖上的台湾小吃》,就是双方初始合作的成果,下一步两家还会合作开发更多的选题,甚至是系列选题,在两岸同步印行。二是和台湾“问津堂”合作,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三联版图书在台湾的销售渠道。三联和“问津堂”签订合作协议,以优惠的方式向“问津堂”供货;“问津堂”在书店内设立“三联书店图书销售专柜”,并加挂三联图书特约经销店的牌子,扩大三联版图书的影响。此外,我们同三民书局、知书房等也在洽谈合作项目。

3.深度拓展。随着合作的逐步展开,我们开始谋求与台湾出版业的深度合作。深度合作的标志是实体进入和资金进入。近几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曾三访台湾出版界,与出版企业、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及当局的管理层广有接触,也积极研讨过这一问题。

两岸合作打造畅销书

○陈建军(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2009年,重庆出版集团推出了涉台题材作品《我们台湾这些年》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引起了轰动,广受读者欢迎,迄今累计销量已达30万册。该书被国台办誉为“两岸交流图书中影响最大”的,并获得了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我们台湾这些年》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对市场需求空白的填补、内容的原创性与突破性,以及表现形式的新颖。

《我们台湾这些年》取材于一个在上海工作的70后台湾青年发表在网络上的一篇作品。作者写作的初衷,是因为在大陆生活期间,深深感到,两岸交流在政治层面之外,民众之间其实是相当陌生的,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彼此间充满了不解甚至误解,于是将自己在台湾30年的成长经历,以及这30年间台湾社会的变迁撰写成文,发表在网络上,让两岸普通民众之间多一些了解。文章发到网络上之后,迅速引发两岸读者的热烈反响,说明两岸普通民众对这一类的作品,是有着巨大需求的,而当时的市场上,并没有能满足这一需求的图书。

此外,《我们台湾这些年》设计了“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的理念,封面采取了航空信封的形式,内容则以第一人称来表述,并以年份分章。这样的形式,一是突出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二是强化了两岸渴盼团聚的愿望,三是营造了两岸长期隔绝带来的乡愁氛围,四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因此迅速引发了两岸读者的深切共鸣。

《我们台湾这些年》的畅销,充分说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原创作品,能满足大众层面、学术界、文学界等两岸不同读者层次需求的作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能填补空白的作品,都具有畅销的潜质。

继2009年推出《我们台湾这些年》热销大陆后,2012年,重庆出版集团依托中国作协、台湾文学院等海峡两岸权威文学机构,与台湾宝瓶出版社联手,同步出版了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把9位(其中大陆5位、台湾4位)“这世代”最优秀的大陆和台湾新生代小说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介绍给海峡两岸的文化人士和广大读者。在两岸同步出版的同时,该书系还尝试了数字阅读的同步发行。

集团还与台湾有关机构合作,搜集整理大量史料出版了“抗战大后方”书系,围绕二战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传播的合作,就此拉开序幕。最近,由前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夫人授权的大陆著名学者张宪文先生用5年时间搜集整理完成的长达150万字的《宋美龄文集》,将由重庆出版集团隆重推出。

细分工的台湾出版业

○黄荣华(凌网科技公司数位内容部总监)

台湾目前一年出版约4.7万种新书,注册在案的出版社(含官方、个人)16154家,年出版超过4种以上图书的出版社在1000家左右,相关就业人数约41万人。每家出版社平均员工数大约10人,供应链分工非常细,出版社只掌握核心能力。

台湾市场很小,为何出版社却如此之多?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多品牌策略使然。因为在竞争市场下,各公司有许多品牌及公司分散营业额(目的在于减少税赋或分散风险),如城邦旗下就有数十个品牌。二是出于专业性品牌考虑。因应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公司及品牌,如商周之于商学,侬侬之于女性,所以产生同一集团出版的教科书会有书系不同、发行的出版社不同的现象。第三是因为开设容易。不同于大陆出版社动辄数百员工、数百万元资本额,台湾由于印刷、排版、版权、编辑都有外包人员,因此台湾一般出版社资本额大约在数十万元人民币。

台湾的销售通路大致可分为四类。零阶通路:亦称直接营销通路,系由制造商直接销售产品给最终顾客的通路模式,如城邦门市(只销售该集团出版之图书)或教科书。一阶通路:包含了一个销售中间机构,如零售商来销售,如博客来网络书店或是百货公司附设书店。二阶通路:包含了二个中间机构,通常在消费品市场为批发商及零售商,如由书商代表配销给学校单位或是老师。如敦煌书局。三阶通路:包含了三个中间机构,如图书出版品代理总经销、中盘商及零售书店,亦属间接营销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