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古籍专业社守正出新愈馨香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12/17 作者:刘志伟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志伟

在古籍图书出版市场日渐低迷,古籍图书读者群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怎样更好地整理、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如何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发展经济效益,成为了不少有识之士深切关注的话题。隶属于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黄山书社,几年来从一个“举步维艰”的地方性古籍出版社,到一家年收入超亿的“全国百佳出版单位”,其在体制改革的契机下,经营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出版能力跃居全国古籍出版社第一位。这华丽的蜕变背后显然有着很多独到理念值得其他出版社借鉴与参考。

黄山书社成立于1984年9月,2014年是该社建社30周年。近30年来,黄山书社的专业性和品牌形象在业界和社会上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2年度该社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利润1900万元。2013年出版新书千余种,销售指标达1.46亿元,利润指标达2030万元。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统计数据显示,该社年度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古籍社第一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古籍社第二位,仅次于中华书局。

在经济效益看涨的背景之下,黄山书社又始终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百年老店”作为努力追赶的品牌标杆,着力在丰富专业内涵,夯实人文底蕴方面下足工夫,出版了一大批不失社会效益的佳作。黄山书社积极创新思维、寻求突破,寻找着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守正紧随学术动态、出新看准市场先机

“‘守正出新’是黄山书社依据自身定位提出的经营思路”。黄山书社社长任耕耘解释说,“守正”就是坚持做富有学术含量和文献价值的古籍类、学术研究类图书,尽管这些品种投入大、时间长,经济效益差,但黄山书社通过这些书评大奖,报国家重大项目,做品牌,提升专业化水平,社会效益很明显。”为此,黄山书社设立了古籍出版整理中心,集聚了全社60%的编辑,专攻古籍和学术出版。社领导亲自带队,率古籍中心编辑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频繁拜访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名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紧跟学术潮流,密切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和成果。“比如,我们先后有《中国红》、《近世中国的西方影像》等近40种图书入选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其中14种图书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总量安徽省第一;《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唐宋乐古谱集成》等17种图书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荣列全国出版社第7位。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古籍类、学术研究类图书。此类作品对黄山书社的品牌化道路会有所补益,对‘百佳评级’而言亦占有相当比例的权重。”

至于“出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集团、公司和新闻出版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黄山书社开发教辅教材图书,这是我们的经济基础。通过‘以书养书’,黄山书社实现了良性循环,迅速形成规模化发展,出版能力上跃居全国古籍社第一位。”任耕耘如是说。二是,黄山书社依托古籍学术出版优势,重新发现了富有文化含量的经典普及图书、特装书、礼品书等领域,并在这些市场中深耕细作,迅速使单纯的图书业务,升级拓展了收藏、馈赠、欣赏、展示等多种附加功能,开辟新的图书市场,“此类品种,我们通过机场书店、图书馆馆配等高端市场销售,深入做B2B。”三是积极与高端媒体合作,开发符合时代主题需要的理论解读和通俗出版物,先后与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等单位合作,先后开发了数个品种“梦之书”,逐步打造“中国梦”图书品牌。此外,黄山书社还逐步与民营书业在选题开发、图书发行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同样受益匪浅。

明确差异需求服务、力拓衍生投资空间

差异化竞争已经成为出版社经营战略的发展潮流。黄山书社也着眼于差异化竞争,其立足专业视角,认真研究市场潜在需求,通过对细分市场的个性化服务,更好地争取和维护读者。“我们根据本社的优势,突出特色和专长,把‘出版’按照‘大文化’的概念去看待,开发了不少异于他社、优于他社的产品。比如我们定制开发的‘徽州茶’这套产品,有茶叶、有茶具、有茶书,有内容、有载体、有故事,当作礼品书很上档次”。此外,其还利用珍贵文献的稀缺性特点,以国家图书馆馆藏编号为BD14668《律藏初分》写本为底本,制作了高仿限量版典藏礼品书,配以紫檀镇纸、楠木宝盒、翡翠玉佛,使之成为市面上难得一见的高端文化礼品。针对礼品书,除了传统的销售方式,黄山书社还有计划地进入了文化礼品销售渠道,“我们与各大电商合作销售;同时开展全员B2B营销,向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定向营销,力求开辟新的蓝海市场”。

而且,现今出版业要想单一依赖纸质图书来赢利已是捉襟见肘,出版社在努力做原创、出精品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打开思路大力开发图书衍生品,向上下游哪些产业延伸拓展,提供多种深度增值服务,提升传播能力,拓展赢利空间。任耕耘举例说,宣纸在近两年受到收藏界等文化市场的热捧,由于供给不足,日渐成为稀缺资源。黄山书社根据社里的古籍宣纸影印图书、特装书多,与宣纸厂、宣纸印刷厂合作密切,宣纸消耗量大等特点,计划深度介入宣纸及其关联产品业务。据了解,黄山书社与老牌专业宣纸制作公司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投资开发宣纸新产品,抓住宣纸上游资源,占领产业制高点。与宣纸工艺品厂商洽共同成立宣纸印刷包装公司,深度开发宣纸印刷,宣纸销售,特种装订,特种印刷辅助工艺等业务,延伸宣纸下游产业链。依托拓展宣纸产业优势,黄山书社还与北京数家公司合作,陆续开发宣纸图书近百种,全力打造中国宣纸出版一流品牌,同时进军整体书房等个性化馆配业务,拓展B2B精准营销领域。

数字化需循序渐进、走出去应根植海外

面对古籍出版的数字化,这一难以回避的趋势,任耕耘认为,古籍数字化需要循序渐进,先从数据库做起。早在2003年左右,黄山书社就和北京大学的有关专家一起,合作开发了《中国基本古籍库》数据库产品,该库是中国古籍数字化的一个“巨作”,是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共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历代名著和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其内容总量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每种均提供1个通行版本的数码全文和1~2个珍贵版本的原版影像。该数据库在全国数十家大型图书馆配备,“目前,黄山书社与有关机构合作,正在开发建设《中国边疆史地资料数据库》,做成后将成为国内该领域规模最大、最权威的古籍数据库,主要是针对国内外的大型图书馆馆配市场”。并正陆续着手开发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数据库》、《中国服装服饰数据库》、《中国佛教信息数据库》等多种专业数据库,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古籍数据库品牌。

如何做到推动文化“走出去”,深化国际文化合作和交流,深化外向型发展,是黄山书社思考的另一问题。黄山书社认为提高走出去水平,要积极配合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就要走进去、扎下根。“为此,我们专门成立走出去出版中心。还在海外某地区创办了同名出版机构,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中央领导作了批示高度评价。同时,我们积极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正在德国注册同名出版机构。只有这样走进去、扎下根,才能真正了解境外市场,融入其商业环境,在交流和合作中提升国际化发展的能力。”任耕耘如是说。上述举措自然为黄山书社赢得了诸多先机。据了解,其出版的《一个总裁的微思考》、《非名言》等书均已实现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4个语种版权输出,成为时代出版输出语种最多的单品图书。重点图书《中法建交始末》法文版权输出到法国最大的出版集团阿歇特出版集团。此外,近年来,黄山书社在承担重大“走出去”项目方面硕果累累。先后策划出版和正在制作《中国历代文物集》(英文版)出版;《中国美术全集》(英文版)、《中国美》(葡萄牙文版)、《中国梦》、《中国道路》(波兰文版)、《非名言》、《悦读中国》等数十个品种,获得各类文化走出去资助名列全国单体社前列。百余种图书被国新办、国家汉办采购,用于对外宣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