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声音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4/1/3 作者: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胡鞍钢的观点》 胡鞍钢著 2014年2月版 39.00元 中国正在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智库时代。著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倾情分享中国智库建设经验,全面披露清华国情研究院成长之路,尝试分享数十年国情研究成功之道。

在改革布局方面,您预测将在哪些方面率先突破、重点发力?

郝振省:最应该先突破的是怎么能使文化企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现在企业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的第一步,已经显现出对生产力的推动和发挥作用,但是还很不够。根本性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完备,加快进行股份制和公司制的改造,使我们的企业真正地成为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科学管理与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李嘉珊:重点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开放以后可以更多的吸收、借鉴西方文化强国的精髓。

魏鹏举:整个三中全会从改革的角度来看,核心还是如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来带动五大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和升华。所以市场问题是这一次的着力点,文化领域的发展也应该以这个为着力点。一个是优化资源配置,还一个是本身推动文化体制的进步,再就是最大程度上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创新活力的提升。

在构建文化市场体系方面,您预测会有哪些重要举措?

魏鹏举:首先是国有文化企业的管理问题:一是国有文化资产的集中管理,现在已经形成基本的模式,就是中央和地方都纷纷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监督与管理办公室,这种机构在国有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而且要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产的真正变革。这会是一个大的趋势,会逐渐加强。管企业就是管微观,管资产实际上是宏观管理。二是混合所有制的问题,实际上也是进一步解放和发挥国有文化资产杠杆作用最理想的制度,非公资本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作用。

此外,特殊管理股制度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思路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混合所有制。我们要注意,特殊管理股制度只是针对部分重要媒体企业,并不是所有的,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在特定的转轨时期,或者说基于文化领域的特殊意识形态属性可以尝试的好的方式,但不宜过于泛滥。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您预测会有哪些变化?

郝振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要与文化产业体系对接,公共服务要走购买服务、竞投标的道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10多年中,前一段时间主要是硬件如文化场馆、设施、网络等的建设,但真正提供服务的还是各类内容产品。内容产品有市场机制才能做活,如果老百姓不愿意消费,政府配置了一堆文化产品也是枉然。还得让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起作用——老百姓的需求也不会是同质化的,而多样化的服务没有市场机制是做不出来的。政府可以采取招投标、采购的方式,采购到尽可能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出去。

李嘉珊:演艺企业最缺什么?不是人才,我们的杂技,歌舞在国际上都是很顶尖的。我们缺少的是两头的创意人才和营销人才。走出去的过程中,资源一点不缺少,只是缺少可以交易的产品和服务。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资源的分配,例如教育领域,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经营、贸易及管理的人才,同时还会辐射到其他领域。

让老百姓更多地共享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可能未来还有一些新的形式、新的模式,不再是目前的单一模式——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摆在那,让大家去参观,应该设法加入更加友好的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