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拓延战略发展路径
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实习记者 杜萍萍
2013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武汉大学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双方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学培训互动、活动举办等立体化合作内容。除了高教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不少出版企业近期在与院校合作方面都有新动态,并且均从不同角度探索相关合作模式。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出版企业与院校合作呈现了一个较明显的趋势:校企合作不仅再局限于教材编写等传统出版业务层面,而是更加注重整合双方资源,在充分了解双方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逐步进入到出版资源合作阶段。如高教社社长苏雨恒就曾坦言,高等教育社将校企合作提升为未来出版社发展的“战略性布局”。而这一点,对于在当下面临发展转型的出版企业而言或可带来新的发展路径和前景。
特色模式搭建战略合作平台
每家出版公司都有自己的业务特色和发展思路,在校企合作实践上采取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合作模式。
与武汉大学的合作上,高教社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将出版社发展的三大战略与合作内容进行了紧密对接,彰显出合作方式的立体化设计。高教社提出了精品战略、数字化战略和人才强社战略三大发展战略,并将这些发展战略落实到与武汉大学的合作框架之中。在落实精品战略上,高教社以精品出版资源为依托,为武汉大学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持,双方还合作成立了“中国教育出版研究中心”。在落实数字化战略上,高教社与武汉大学、美国佩斯大学共同主办了“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凝聚业内专家资源。在落实人才强社战略上,一方面武汉大学为高教社员工提供出版、工程硕博等学历学位进修机会以及专题培训讲座;另一方面,双方还在筹备实习基地建设,优秀毕业生将成为高教社充实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
近年来,外研社在校企合作模式上不断创新,将项目合作、资源合作、战略合作层层递进式推进,将自身出版资源与院校学术资源、教学资源相结合,形成了特色发展模式。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社长彭冬林表示,一般的项目合作或者资源合作已经难以满足出版企业与高校的发展需要,双方进行战略合作将有利于双方进行长远期的规划,通过内部融通资源去实现一个长期目标,实现出版社与院校全方位的合作对接。作为新型出版企业,外研社依托原有外语教研的深厚优势,提出了一站式教育解决方案的业务发展思路。彭冬林表示,合作的前提是共赢,校企合作不仅要给企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要给学校发展提供独到的支持。2014年1月,外研社与北京城市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为后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育服务解决方案:服务支持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教师发展、科研支持、教育共建以及国际合作等领域。合作将分为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发展方面,外研社帮助院校规划课程设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共同举办教研活动,促进学科建设并参与院校推动教师发展计划;第二步,在教育共建与国际合作方面,利用出版社资源平台和国际合作的经验与渠道,共同推进搭建国内、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从出版企业自身发展来说,这一系列运作也将有力推动外研社在从传统的图书出版社向教育服务机构的转型。
作为一家以“翻译”业务起家的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简称“中译”)在经营业务中以翻译与出版作为核心内容,因此,中译依托这两大业务平台,在校企合作上主要以人才培养为主,在教学培养与基地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学培养上,中译在北京语言大学设立“中译奖学金”,在帮助学校进行外语类学科教学的同时培养、吸纳了不少公司紧缺的人才。2013年,中译与北京语言大学在高级翻译学院联合设立了英文编辑专业,培养具备双语素质的编辑出版人才,扩充自己的人才资源。为此,中译还参与到专业课程设计当中,成功策划编辑出版概论、数字出版概论、国际出版概论等一系列课程,获得师生认可。到目前为止,中译已经成为了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多家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了出版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对接。在国际合作方面,中译公司作为重要参与方牵线搭桥,达成了其上级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联合办学的合作,双方联合设立国际出版传媒专业和同声传译专业,首批学员已经于2014年1月入学。这在国际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关于未来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前景,中译公司副总经理张高里表示,“高校就像‘智库’,拥有大量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为出版业提供了大量的图书作者和翻译人才,能够解决出版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从国际化角度来看,与国内外的高校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得到了不少出版企业的认同,除了以上的合作方式,记者还了解到,江西出版集团与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合作创办出版传媒培训学院的形式,解决目前存在的编辑专业人才短板问题。同时,贵州出版集团也在逐步尝试校企合作的新规划,与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办学新机制以及创新办学模式方面进行探索。
战略合作更需实效运作
校企合作尤其是战略合作能否取得双方所预想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企业与院校双方目标的一致性、项目执行上的规划性以及项目本身的实用性。
“校企战略性合作最怕在后期实施过程中计划落空、流于形式,所以双方在进行合作之前必须充分论证,优势互补,并提出存在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步骤,保证合作方向上的一致性和可持续发展。”彭冬林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战略合作要基于共赢的思路,同时要有长期合作、共同面对挑战的思想准备。”他表示,对于出版企业而言,不能急功近利,一味追求能够早日收回投资。校企合作,尤其是战略性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出版企业进行前期的投入。这种公益性的投入虽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检验,但是一旦能够获得成效,可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规模效应。
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在校企合作中还需要保证内容资源的质量和实用性。将教材、课程体系引入到院校,与一线的消费市场接触,师生的反馈将成为合作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不容否认的是,在进行战略合作的过程中,出版方与院校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双方共同协调解决。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万智认为,出版企业与高校作为两种体制下运作的机构,在沟通合作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出现合作方式上的不适应,尤其在涉及资本运作的合作项目上,审核时间过长可能对项目的市场化推进产生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业内人士都将院校作为出版业发展最切实、最接地气儿的平台,“不能在象牙塔里生存”是业内一致的呼声。对于众多教育出版企业来说,校企合作既是解决方案制定的策源地,也是方案实施的试验田。通过校企合作,出版企业能够在业务持续发展和战略规划上解放思想、创新模式,以更加开放、更加贴近用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设计自己的业务和解决方案。彭冬林告诉记者,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不少高校老师在合作中表示特别关注教师发展服务模块,对外研社的外语教师发展课程关注度高。一些教师对外语教材设计与编写的方法和规范规定了解得不够全面,为此,外研社为他们做了几次关于《外语教材编写设计与出版规范》的指导性讲座,反响比较强烈。“这种指导性讲座也是我们服务支持的一个方面,充实了我们自身的教学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