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4方观点:商业模式创新亟需解决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4/3/28 作者:


安德斯

●郑砚农(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曾辉(北京歌华集团总裁助理、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

●张琦(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在世界创意产业博兴和中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中国创意产业的机遇将在何方?问题又有哪些?

郑砚农:中国创意产业的机遇,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政府优惠政策和政府促进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这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其次,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艺术资源丰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发展创意产业的主要机遇。第三,创意产业整体而言是属于体验经济、虚拟经济的范畴。在此范畴里,中国的技术力量、技术平台的创造力,整体水平不低,技术平台制造优势很大。

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发展创意产业时,中国也有两点劣势:其一,从文化领域、从战略思维的角度讲,我们缺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其二,国内创意产业过多注重技术上的创新,欠缺模式上尤其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不能够发展起来的。

魏鹏举:投资、消费、出口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角度来看,这两年增长非常快。以银行信贷为例,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窄口径(统计口径是指统计数据所采用的标准,即进行数据的统计工作所依照的指标体系——编者注)的数据约为1500亿元,而我个人认为宽口径的数据大概4000亿元。我之所以说4000亿数据,是因为我们给国家开发银行做课题时,他们的宽口径数据是去年文化创意产业投入达到了2000亿元。也就是说现在做文化创意,有很多涉及到旅游、甚至体育的内容,这部分投资在央行窄口径里面是没有的。而且这还不包括其他领域的兼并重组,包括走出去的部分等,如万达2012在美国的一笔投资AMG就是30多亿美金。

从消费角度来看,这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前非常大的短板。短板又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但实际上文化消费始终低迷不振。文化消费的增长幅度甚至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尤其是农村居民这块。按照国家统计局大致的估算,整个文化消费潜力至少在3万亿左右,目前大概能实现的所谓文化消费潜力略超过1/3,这是文化消费的现状。

从出口角度来看,我们通过商务部有了大概了解。按照当前国家文化贸易核心文化产品目录统计口径,2012年进出口额达到38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达到359亿美元,比前年同比增长38.5%,进口15.55亿美元,比前年同比增长28.6%,顺差达243.45亿美元。按照目前商务部的统计或者海关的统计口径,文化产品的出口形势是非常好的。但这里面又有统计意义上的问题。我们的进出口目录只有六大类,而非常多的出口实际上是简单的、没有多少文化附加值的产品,比如说印刷品。而国外用创意产权来赚钱,这是目前现状。

对于中国创意产业的方向,我认为比较优势有3点:首先是文化资源;第二是人力资源;第三是资本优势。首先要把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本。如何转?一是通过创意的方式把它变成目前有效的知识产权;二是通过现在的文化产权模式来把资源变成资本。比如说文博系统掌握着大量的文博数字资源,图书馆系统掌握着大量的数字内容资源,这些资源如何转变为资本,进而转变为推动产业发展的资产,潜力很大。

国务院近期推出的关于产业融合的文件中,特别提到了创意人才培养、转换问题。我认为可能的增长点是众筹机制,这是一种互联网模式,其在开发人力资源转变为创意资源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投资价值。

曾辉: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最大的机会是市场机会。未来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市场空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潜力。某种意义上来讲,如何真正让创意和设计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变成我们生活品质的需要,这个是我们在未来寻求文化创意进入生活和市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介入点。

中国的创意产业规模看似很大,但高度不高,如果比喻的话,我们不是一个木桶,我们是一个木盆,因为我们是按照最低的木片高度确定产业水平的。如何构建一个以设计市场为核心体系的产业链,交易的服务平台,这个是我们现在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从我们的设计版权的认证与保护,到设计价值的评估与认证,到设计的金融服务、投融资到设计市场的交易各个环节,一直到设计消费。这个体系要形成一个闭环,我们才有可能让设计真正变现,让创意真正能够变成产业,变成市场。

近年来,我们正在利用北京工业设计周平台,不断地推动设计消费概念的形成。当我们提出概念时,也有很多人质疑,我们是这么解释的:创意设计越来越成为产业的核心价值。如我们购买服装,面料仅占销售价格的10%,甚至不到。消费者剩下的90%花的是什么钱?商家可能会说渠道成本和营销成本。但是消费者看不见这些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多体现在款型、舒适度和身份,这些都是创意设计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设计消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可以成立的。建立起这样一个创意设计的消费观念,就使得我们改变过去传统不成熟的一些消费形态。

人们在消费上更多强调“材贵为美,技繁为美”,现在来看已经不是成熟消费时期的一个消费模式了。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成熟形态有文化自信的消费观念。推动中国创意设计进入到新型消费形态,这是正在开拓的新市场领域,是开拓未来市场所努力的一个方向。

张琦:属于中国的机会在哪儿?实际上是一种困惑。这种困惑从何而来?其一,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中国错失两次工业革命。从历史界面来看,当下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创意文化产品也会有断层,这是断层导致的困惑。第二,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一二百年的历史,从传统以农耕时期为主的传统设计到工业文明时期的现代设计,设计已经发展到3.0版本。而3.0版本设计主要在中国当下的制造业领域里面,文化领域里面有很多短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办?2013年,我们在布鲁塞尔成立了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实际上2010年,我们就开始跟欧洲对接,举办世界绿色设计论坛,让绿色设计、绿色消费、绿色制造统领我们的创意、我们的制造。在手段上要以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作为方向去追求。其中,最关键是关于绿色设计的人才培养,在政策利好的整体环境下,如何靠市场驱动,把人才潜能在短期之内激发出来,这是目前能够实现效益最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