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采用“春秋笔法”体现编辑想法
摘要:

○许全军
识美、审美、炫美——编辑也算是采用“春秋笔法”通过作者的文章体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也许是编辑这份工作的乐趣之一。
编辑一职,古已有之,据传商代即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简册的工作。浩瀚中华历史中,不烦有大名鼎鼎的“名编”,如孔子、司马迁、刘响、杜牧等。孔子以编撰《春秋》的“春秋笔法”闻名于世,有褒之亦有贬之,甚至孔子自己也不讳言:“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所谓“春秋笔法”指的是对事实并非秉笔直书,而是通过有选择的文章记叙而不是通过议论的方式表明作者的观点。
现代出版中,编辑也会在编辑文稿(特别是选编、文选类出版物)中,往往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双效”作为现代编辑工作的考核标准,同时也在鞭策着编辑拥有“三美”之心——识美、审美、炫美。笔者以编辑“尤今小语”系列读物为例谈一点图书策划的个人体会。
早在201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发现了新加坡知名作家尤今有2、3本图书在出售版权。身为“70后”的我对尤今有一定的印象。经过上网查询,发现她著作颇多,以小说、散文见长。作家梁羽生曾评价其作品:“古人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我似乎也可以说尤今的小说是‘小说中有游记’。”笔者当时就感觉尤今的这个选题可以开发。所谓“识美”,对于编辑来说就是能在浩瀚无边的信息中搜寻到值得操作的“美”;所谓“审美”,则是对于作品进行深度策划,凸显其闪光点。
某机构调查显示,2013年文学类作品销售排行榜前50种图书中,有将近一半是海外作家特别是海外女作家的散文选集。其中新经典文化公司重新开发的“三毛系列”作品尤为抢眼。新经典认为:三毛的作品不应该是经典的。他们将三毛的19本作品重新打乱,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线分为5本图书出版,目标读者群是年轻人,结果该系列图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尤今被媒体誉为“东南亚的三毛”,在新加坡文坛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作品风格同样细腻而充满温情。
我闪过一个念头:考虑到国内小说类图书市场的不确定性,何不将尤今的散文按类集结出版?于是我联络了新加坡的出版社并向尤今转达了我的想法,对方充分肯定了我的想法。于是尤今的10部可授权作品半个月后就摆在了我的桌面。通览这10部书,再结合尤今的背景——她曾长期从事中学教学并环游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我觉得“尤今小语”系列读物可分为4本,并主攻散文类别的4个方向:《倾听呼吸的声音:回首岁月,种一株快乐的树》主攻亲情及子女教育;《走路的云:用脚步丈量世界,品味生命》主攻旅游散文;《把自己放进汤里:欢喜的豆花,抑郁的茄子》主攻美食散文;《清风徐来:在门外挂串风铃,叮叮咚咚》主攻生活感悟。书名既要符合现在“标题长长长”的潮流,同时又要体现内文的特点,为此我与尤今多次沟通和讨论,终于确定了以上书名。接下来就是艰苦的文章筛选过程了,有苦有乐。
选题策划文稿编辑的过程中,必须要提前考虑书稿的展示了,这就是我所谓的“炫美”。我认为该系列图书总体定位是精致,因此我确定内文采用双色印制,重点感悟以深蓝字体突出,封面采用布纹纸的来印制,更显雅致。新加坡版权方和尤今对于最终的展现效果非常满意。
经过半年的运作以及和作者充分的沟通协商,“尤今小语”系列终于面世了。识美、审美、炫美——编辑也算是采用“春秋笔法”通过作者的文章体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也许是编辑这份工作的乐趣之一。(作者系深圳市海天出版社海外读物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