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在阅读中,如何做一个专业的旅行者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4/6/17 作者:王振华


○王振华(书评人)

阅读犹如呼吸,是我们的基本功能。书籍让原本无华的生命迸发出灿烂的光彩。对于是否应该读书、为什么读书,我们并不感到迷惑,但在“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上,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大多乐于读书,而面对浩瀚无边的书海,却容易望而却步、不知所措。精明的读书人应该是专业的旅行者,借助书单的指引,在有限的生命里,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尽享读书天地的无限风光。本报特约具有多年编辑和阅读经验的资深编辑林振华对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书单的图书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成文如下,以飨读者。

跟着大师的脚步阅读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读书单相伴随行,人类文明的传承也离不开书单。专业人士笔下的书单是读书人不可缺少的阅读指南,是妙趣横生的书话,是风光无限的图书世界的精华缩影。虽然少有人将那些关于书单的书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但在读书人的心目中,它们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有趣的是,在许多书单中,一些关于书单的书也常被列入其中,成为书单中的书单。今年四月,在“书香中国·第十届江苏读书节暨第十九届南京读书节”启动仪式上,江苏省全民阅读领导小组向全省读者推荐了12本好书。这份书单经过榜单调研、部门推荐、网上投票、专家评审等程序推出,涵盖文学、历史、生活等主题。美国作家兼编辑克里夫顿·费迪曼的《一生的读书计划》(译林出版社,2013年)荣登榜上。该书在这份十分短小的书单中显得有些另类,因为它本身也是一份书单,是一本关于书单的书。

读书人乐意接受别人的荐书,乐意与人交流读书心得,所以,古今中外,总有人孜孜不倦地为别人推荐好书,也一直有人喜欢阅读那些关于书单的书。一些书单的作者倾注大量精力,希望向读者奉上一份能与他们相伴一生的书单。上面提到的《一生的读书计划》首版于1960年,后经过反复修订,一版再版。作者克里夫顿·费迪曼给读者奉献的是一份十分厚重的书单,他在《给读者的话》中指出,“这里讨论的这些书你可能要花50年才能读完”,读者可将这份书单视为相伴一生的宝库。在那些被称为书单类别的图书中,不乏大师之作。美国文学理论家兼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2011年)和英国文艺批评家约翰·凯里的《阅读的至乐:20世纪最令人快乐的书》(译林出版社,2009年)就是其中的典范。耐人寻味的是,这两本书对于推荐书目的甄选标准几乎是完全对立的。

哈罗德·布鲁姆被称为文学百科全书式的当代美国批评家,他编撰《西方正典》的出发点是为了捍卫经典。他以自己在大学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从但丁到贝克特等二十几位西方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其所论使人有触类旁通、耳目一新之感。尽管哈罗德声称这份500多页的书单“并不为学术界而著”,但在他所推荐的那些伟大作品中,确实有不少读起来并不轻松。事实上,普通读者严格按照布鲁姆的书单去完成阅读任务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西方正典》之前,布鲁姆还出版过另一本同样厚重的专著《天才:创造性心灵的一百位典范》,堪称《西方正典》的姊妹篇。布鲁姆以对抗性批评来贬低大众文学和文化研究,致力于重建经典的事业。他认为,阅读是一种认识和审美的经验,是建立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

约翰·凯里的《阅读的至乐:20世纪最令人快乐的书》只有一百多页,从篇幅、内容到荐书的出发点与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凯里致力于为普通读者开出一份推荐书单,“挑选的标准是快乐”。他为读者挑选图书,不是因为它们具有“伟大的价值”或是其他类似的理由,而是单纯从阅读愉悦的角度出发,希望这些给他本人带来快乐的图书,也能给读者带来快乐。他甚至直言指责那些由专家编造的“伟大的书”的清单,指出那些令人生畏的书单更像是开给上帝的汇报材料,只会把普通读者吓跑。他认为,书籍不是富人的专属品,也与精英主义无关;读书就像走路,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作为《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所著的《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总理和书虫荐书》(译林出版社,2014年)特别引人关注。2007年,一件偶然的事情让扬·马特尔突发奇想:为了让领导人在百忙之中能够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宁静,也为了让领导人能从阅读中获得滋养从而更好地“引领国家”,他决定为在任的斯蒂芬·哈珀总理荐书。于是,他开始每两个星期写一封信、谈一部文学作品,并将相应的书籍随信寄给哈珀总理。就这样,他坚持了四年时间,共寄出101封信,寄送的图书多达101本。虽然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哈珀总理从没有以个人的名义给马特尔任何亲笔回复,而只是让自己的下属写了几封公文式的回函,但在这场为期四

年的以作家和总理为主角的读书会中,哈珀对马特尔给他荐书的个人态度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活动的意义与影响早已超出最初的预想。扬·马特尔不愧是一位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家,他向人们诠释了书单的魅力,让参与者在读书荐书活动中感受到与人分享的极大快乐,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书单类图书的另一番风景。

读书世界里的独特风景

以上谈到的由作家、书评人、出版人等单方面推荐的书单固然对读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由个人、媒体或专业机构发起的,包括作者、读者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推荐书目的活动则影响更大、效果更好,也更有意义。如此丰富的多方面互动,成为读书世界里独特的风景。多年前,由法国贝·皮沃和皮·蓬塞纳编著的《理想藏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备受关注。该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主办方设计的荐书活动的独特构想。从1986年起,法国《读书》杂志陆续为读者提出了一个读书计划。首先,他们列出了49个阅读的专题,从各种语言的文学作品,到政治、哲学、宗教、儿童读物等等,每个专题推荐49本书。49本书里,又分最核心的10本,以及第二层的25本,第三层的14本,层次分明。为什么都是49呢?因为他们希望读者能加上另外一个自己主张的主题,并在每个专题里加上一本自己认为应该读的书。在这样的活动中,读者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被要求加入到建立书单的活动中来。

此类荐书活动,国内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2008年,由中国出版集团主办,江西出版集团协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等承办的“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系列推介活动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20家大型媒体作为支持媒体发布新闻后,迅疾在全国成为舆论热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该活动的衍生产品,《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30年中国畅销书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等出版项目在中国图书出版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成为追忆历史、启迪现在、塑造未来的功德无量的伟大工程。同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还有《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无论是“60年600本”还是“30年300本”,它们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书单,而且对我们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业和中国国民阅读的重大变迁,追寻中华民族集体心灵的成长轨迹也是极其难得的珍贵资料。两份书单均大大超出了书单本身的意义。

而由文建明等主编的《中国家庭理想藏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也是集体荐书的成功典范。该书是“百种中国家庭藏书书目公益推荐活动”成果,收录了由众多学术名家、知名作家和资深媒体人推荐的120种重点图书和500种延伸阅读图书的书目,内容涵盖了文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和家庭生活诸方面,自始至终成为广大读者营造家庭藏书的蓝本或重要参考。

哈罗德·布鲁姆说:“每个人都会有或应该有一份荒岛书单。”我想,他的意思肯定不是让我们对某一份书单照单全收,而是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的那样,要有自己的“书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化书单,逐步营造自己的书圈;我们的书柜里也应该有几本书单类图书,那些关于书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