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小企业“信用”破题文创融资潮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4/6/20 作者:龚牟利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龚牟利

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自今年3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以来,各地纷纷在促进文创企业与金融的对接上下功夫,相关项目一波接一波落地开花。

5月13日,在北京首次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融资对接会上,北京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联合杭州银行、天安财险和北京银行分别与辖区三家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进行了授信签约,创新推出了“文创企业银保共担信用贷款”和“纯信用贷款”两款产品。5月16日,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与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分别签订《文化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为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基地、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提供信贷支持,并推出以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以及艺术品作为质押的贷款。5月16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实力电传、大陆桥等六家文化企业签署投资合作协议。5月22日,中国光大银行北京分行与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搭建金融机构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平台,计划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文创企业融资正迎来高潮。

据本报记者了解,各类文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等能提供的服务之间,仍普遍存在信息不对位、落地缺实措的尴尬。如接受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数家企业,其现金流状况都比较良好,而投资机构的频频示好甚至让他们有些“烦恼”。

北京实力电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表示:“去年8月份节目刚热的时候,就有很多大型的影视机构来谈收购或投资。但我们真正看重的不是资金,而是有没有合作和资源互补的可能。”

与实力电传这类面临“幸福的烦恼”的文创企业相比,那些同样具有文化创新活力,但严重受制与企业发展资金之困的中小微文创企业,其资金饥渴如何被满足,才是当务之急。

金融与文化对接更具实操性

前文提到的“文创企业银保共担信用贷款”和“纯信用贷款”,让《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等政策、精神,从鼓励、引导层面向现实操作性层面转换,或可成为中小微文创企业与金融对接的破题之举。   (下转第10版)


(上接第1版)

这两款信贷产品之所以吸引多方面的关注,不仅在其纯“信用”性质,还在于其对金融机构与授信企业都比较有吸引力的政策:一是风险补偿资金,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发生代偿时,有50%左右的风险补偿。比如某中小微企业100万元贷款违约未还,银行为其代偿100万元,其中50%左右由政府来补偿,企业规模越大,补偿比例越小。二是创新风险补偿资金,金融机构创新一款产品,其初创期最为困难,政府对创新产品给予创新风险补偿,形式上采用资金补偿和非资金支持相结合的方式。三是贷款贴息,小微企业贴息50%,中型企业贴息10%,重点支持的企业适当加大。

在北京海淀区金融办牵头的对接会上,现场签约的三家企业——网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梦之城文化有限公司和精典博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来自不同细分领域,资产规模从数百万到上亿元不等,正是海量中小微企业的代表。

除了文化企业的轻资产属性,文化创意产品较快的市场更新周期也使得信用贷款更有用武之地。精典博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陈黎明告诉记者:“比一般的银行贷款有一定的优惠,有效节省企业的资金成本。同时没有了资产审核这个中间环节,申请进度就能快一些,从申请到审批也就1个月左右。”梦之城文化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玲也表示,信用贷款省去担保及质押物的评估等环节,能有效的减少相关费用,缩短融资时间。网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张弓惊跟记者算了笔账:“贷款最终的成本比基准利率高(加上各种手续费),超过10%,但不会到15%,政府政策贴息贴掉一半后又回到基准利率左右了。”

虽然银行的信用贷款对于满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作用有限,但是对于积累信用、防范资金链风险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王玲认为:“重要的不是利用这笔钱解决未来发展的问题,而是与银行建立起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未来肯定会有效降低公司的金融风险。提高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可能在临时资金链条上发生一定问题需要紧急周转的时候起作用。”

建立信用金融体系任重道远

《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中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针对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融资的信用评级制度,充分借鉴外部评级报告,提升对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贷款的信用评级效率。”依靠“信用”作为风险评估的手段,可能会成为一个中小企业融资的突破口。正如北京海淀区金融办的相关负责人所说:“拿到这笔信用贷款意味着企业的信用(银行企业征信体系中的信用)开始值钱了。”

目前主要的信用信息来源为央行的“企业征信体系”或“个人征信体系”,“企业征信体系”包括“政府监管信息、银行信贷信息、行业评价信息、媒体评价信息、企业运营信息及市场反馈信息”。但实际上企业征信体系建立10多年来,信息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府监管信息及银行信贷信息,其它方面的信息相对缺乏,甚至政府监管信息中税务、法院、环保信息仍不完善。除了普遍适用的“企业征信体系”,由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来建立专门的文创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也是可以考虑的对策之一。

要建立一个广泛的中小文创企业“信用”金融体系,任重而道远。除了第三方评级机构的建设与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各大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这是需要长期推广的过程,需要有关政府部门推动金融机构、各类市场主体,以及包括律师、会计师、中介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及交易所等陆续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同时鼓励相关协会及园区等积极参与,各方形成合力。

虽然这两款信用贷款产品不需要繁琐的资产审核及审批手续,但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拿到。据介绍,这种纯信用贷款对企业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良好的信用及规范经营记录,包括央行企业征信体系中良好的信用记录、财务规范、公司治理体制及商业模式规范。张弓惊认为,之所以被选择成为签约对象,信用是关键,“信用,相当于你的品牌,同时企业的发展历史、现状甚至资金往来银行后台都能看见”。二是申请主体行业类型必须是文创类,规模必须是中小微企业,其中营业额为2000万元到1亿元(含)的为中型企业,2000万元(含)以下的为小微型企业。据海淀区金融办了解到的情况,“真正面临资金困难比较多的,是处于初创期的动漫类、新媒体类、会展类企业”。

企业融资渠道仍需探索

采访中不少企业提出,信用贷款是否能够在其它地方大面积的推广,目前尚不能一概而论。据了解,北京海淀区金融办之所以能够推广信用贷款,为银行提供代偿担保,是因为海淀区的企业信用质量非常好,在海淀区已经展开的科技及其它领域的信用贷款中,目前的违约率是零。此外,虽然政府已经为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做出了努力,但光靠银行贷款还是不能为文化企业解渴。银行等类似金融机构的低风险偏好,对各方面的要求会很严格,放贷数额往往也会远不及企业的需求,所以对于文创企业的发展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

“在企业的成长期,银行贷款不过是推你一把”,有专业人士指出,“现在社会上过分依赖银行,这救不了企业发展。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考虑不同的融资方式,如初期的傻瓜融资,之后的天使投资,再之后的VC/PE、三板四板、债券融资、甚至上交深交上市等。”陈黎明提出:“银行贷款丰富了融资渠道,公司也在做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丰富的融资渠道,对于新作品的开发、新作者的签约合作,都会带来好处。”王玲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公司快速发展,一定要有多种资金匹配,比如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银行贷款。”

采访中,记者也向部分中小出版社了解发展中是否有资金需求、是否关注热度正兴的“文化+金融”话题。对此,有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坦言,之前确实鲜有这方面的考虑,认为金融机构、投资基金之类更青睐大集团、大项目,特别是一些新业态项目,而自己所在的出版社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务,也因此错过了一些拓展新业务的机会,未来会留意这方面的信息,适时寻求与金融服务的对接。还有一些工作室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可以尝试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