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北大社重磅回归古籍出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4/7/22 作者:刘海颖


经过海内外近500位专家学者的努力,《儒藏》“精华编”目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00册,共6000余万字。以此阶段性成果为契机,北大社组织举办《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发布会,深入呈现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推进意义和项目运作经验。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杨庆存、中宣部《党建》杂志社总编辑刘汉俊、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等出席,会议由《儒藏》总编纂安平秋主持。

李卫红表示,2003年,“《儒藏》编纂与研究”作为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获得立项,教育部先后投入1500万元,使该项目成为教育部迄今为止投入力度最大的学术文化工程。教育部为《儒藏》设立24个重点项目、147个一般项目,有效调动编写人员的积极性。“精华编”100册的出版问世,标志着该出版工程已进入集中涌现的收获时期。《儒藏》工程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传承经典,突破创新。《儒藏》“精华编”荟萃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域外文献三类于一编,这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尚属首次。二是编研并举,培养人才,有《中国儒学史》等多项成果问世。三是联合攻关,协同合作。该工程实现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研究,特别是韩、日、越三国百位学者的加盟,使《儒藏》工程成为我国人文学界迄今规模最大的一项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四是加强管理,积累经验。未来两到三年,既是“精华编”编纂与出版的冲刺阶段,同时也要为接下来“全本”的适时启动做好准备。教育部将推动后续工作稳步前进。

邬书林指出,编纂《儒藏》可以使亚洲特别是东亚找到文化根蕴,更重要的是儒家经典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最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要在文本、研究方面有精准的记录、描述及与时俱进的表达,这样民族文化之根才能植立,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思想支撑、文化支撑,而编好《儒藏》在这一方面意义重大。他还对《儒藏》编纂的数字化提出了建议。

作为《儒藏》总编纂,孙钦善介绍说,《儒藏》卷帙浩繁,为求时效,其编纂分两步走:第一步,先选取历史上较有代表性或影响较大的典籍编为“精华编”,然后再扩展为全本《儒藏》。《儒藏》“精华编”没有采取较为容易的影印方式,而是采用简明校勘并加现代标点的排印方式,这不仅可避免与已出版的一系列大型影印丛书形成重复,更重要的是方便当今海内外读者的阅读,以及得以与数字化接轨而便于检索、利用。这样做增加了整理工作的学术标准和含量,也极大地增加了运作难度,因此如何保证质量和进度就成了非常突出的问题。为了协调进度,特别是保证质量,《儒藏》中心制定制度,规定严密的审稿、编纂流程,在管理上实行合同制,与部类主编和校点人分别订立撰稿交稿合同,严格执行退改、退稿规定。在书稿选题中,有不少与已整理出版的古籍相重,为保证此类书稿的质量,《儒藏》中心吸收已有成果,同时力争在水平上加以超越,杜绝抄袭侵权之嫌。实体机构“《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为骨干的团队。该团队与校内外部类主编和广大校点者、审稿专家密切联系,与北大社默契配合,形成《儒藏》编纂出版整个链条的有效周转机制。《儒藏》中心还注重培养新生力量,招收博士生,引进博士后,收到出成果与出人才同时并举的双赢效果。

北大社社长王明舟表示,借助这一出版工程,该社培养了一批古籍出版的优秀编辑。北大社也重新回到古籍出版领域,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力量。据悉,《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性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00余种,同时收录韩、日、越三国历史上以汉文撰写的重要儒学文献150余种,共计339册,计划于2017年完成。《儒藏》全本将进一步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儒藏》首席专家汤一介等到会致辞,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巡视员袁越伦、教育部社科司成果处处长魏贻恒、北京大学出版社副主编张凤珠等。           (刘海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