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三新”获馆配核心出版社力挺并发布数字出版布局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4/7/29 作者:夜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夜雨

馆配市场的激烈竞争,让一直刻意在媒体面前保持沉默的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三新)终于发声。在七月举办的“G20峰会”后,其董事长宋旅黄首次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独家专访,袒露三新未来布局,并发出倡议,希望社店馆要共建健康的生态链和产业链,而不是扼杀性的、杀鸡取卵式的生态。

开仓库、签协议

三新邀出版社齐聚武汉共商合作

7月9日,三新举办了第一届馆配核心出版社高层峰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领导们奔赴湖北武汉。一同赴汉的,还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这也是一向低调的三新首次敞开大门,邀请行业媒体全程参观报道。

这次峰会被该公司董事长宋旅黄称作G20会议,包括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总经理翁铭泽、人民东方出版社总裁潘少平、中国铁道出版社副总编郭宇,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涛、电子工业出版社副社长宋猋、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陈建华、化学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杨建忠、清华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黎鹰、机械工业出版社副总编汤小明、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李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社长杨小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社长孙立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华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开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李丕光、中国电力出版社副社长丛德强、人民出版社副主任房宪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营销总监蔡继光、商务印书馆副主任俸倩、中华书局营销总监胡大庆以及湖北人民出版社社长袁定坤、湖北教育出版社社长方平、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阮海洪、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何龙等近60名出版社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从名单上来看,受邀参会的出版社多为商报·卷藏数据馆配市场码洋排名前20位的核心出版社及其高层领导。

除了与众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颁发奖牌之外,三新还开放了仓库以供参观。此举也被视作三新在今年实行分仓制管理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和对业界传闻的一次反击。此前,三新因爆仓事件引发业界各种传闻。三新去年为实现“7天到馆”,对物流进行了改革,要求全国出版社向其主发图书,但事与愿违,因其处理量与出版社发货量的巨大差距,仓库全线爆仓。对于这一爆仓事件,宋旅黄回答说:“现在看这件事反而是好事,这提醒我们,只要不是道德问题,在经营改革上出现的问题很快就能扭转。”在重新思考后,从2014年春天开始,三新设立分仓制,邀出版社进场并承担相应的入场费和管理费,对图书入场、加工和发货进行全流程集约化管理,图书在仓库进行加工处理后,可以直接向图书馆发货和上架。获悉,目前已有近40家出版社交费入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以科学出版社为首的各出版社仓库区与图书加工区图书摆放整齐、不同工作组人员处理有序,看起来有条不紊。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已进场的出版社之一,该社馆配经理张建民评价说,三新图书加工服务流程清晰、程序规范,虽然很多人对馆配商把成本转加到出版社会有议论,但如果能明显带动销量和增量,出版社并不介意这笔费用的支出。而且,他认为,三新此举和出版社的理念一致,都是为了“把好书配到图书馆,让图书馆有好书”。

众实干派发表对市场看法

强调各方应以行业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

宋旅黄在此次峰会论坛上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分享了三新的成长史和他对图书馆市场的看法。宋旅黄对当前市场有两点趋势判断,第一,以当地出版社和当地图书馆为主的区域性馆配会将愈来愈多,出版社和馆配商携手面向图书馆的落地营销活动将越来越多,馆配渠道建设将日益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第二,图书馆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仍将稳中有升,公共图书馆市场尤其地市级市场才刚刚开始,而且图书馆的数字建设将带动馆配市场的增长。

与一般图书市场相比,销售更为稳健的馆配市场近两年被产业链各方愈加重视,渠道竞争日盛。但对于市场的产业态势,宋旅黄并不乐观,他认为中国馆配市场仍处于混沌阶段,因为强者不强,产业的改观要靠时间来换空间。对于目前馆社店三方存在的博弈和不信任的关系,他希望众人能站在共同的利益链上进行全局考虑。以胡华强、杨建忠、张涛等为代表的出版社众人,也在发言中一致呼吁要抵制折扣战,希望行业上下游应严格自律,以行业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与会者还呼吁,电子书馆配市场,也应有相应的标准和规则,尤其大型数字提供商要带个好头,起好的示范。

在呼吁行业和谐发展之外,翁铭泽建设性地提出当下的馆配市场有5大值得业界注意之处。第一,重视互动,馆配市场可以让出版社在了解客户想法、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出版规划和大型出版物的选题策划;第二,重视信息,目前正开展的社商信息对接,是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第三,重视服务,他认为采访数据应由出版社统一制作,提供给供应商,以提高产业效益;第四,重视现采,现采会的直接交流会大幅带动销售;第五,重视数据智能比对,数字系统的建设可以直观监控实时库存,让添配管理更为科学。

要冲锋,但不当烈士

三新悄然开始电子书馆配商转型之路

教师出身的宋旅黄虽因创业下海,但在管理企业的同时,仍保持学习的热情。目前他正从师武汉大学目录学界泰斗彭斐章,攻读博士研究生。为了写作主题为纲目选书的论文,他已经考察了十余省的200余家图书馆,这一走访让他收获颇多,也让他修正了自己对纸质图书的看法。他曾经认为,5到10年内,纸质图书仍将称霸高校馆馆配市场,但在走访后,他改变了这一判断。

宋旅黄发现,图书馆进馆人数正在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减,进馆看书的学生越来越少。此外,许多图书馆取消了原本作为典藏书籍的种子书,将其进入流通。再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单复本采访,如青岛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甚至作为纸本崇拜者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该馆从今年也开始了单复本采购。这一趋势虽与目前图书馆库容量不足,难以剔旧以及经费有关,但让宋旅黄担心的是,图书馆采购品种多、副本量低,加工环节一道不少,既考验大型馆配商的吞吐能力,也让中小型馆配商面临更困窘的盈利压力。

因此,在对三新和馆配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后,宋旅黄发布了三新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在夯实当前纸质馆配的工作基础上,向电子书馆配商进行转型。他公布了三新正在进行的数字化战略,并力邀众出版社加盟其数字平台。

从纸本馆配商到电子书馆配商的转型之路,当然不仅仅是售卖数据库,更要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其中,三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其数字平台。宋旅黄介绍说,这一平台可以当作是中国版的Overdrive,既是图书馆读者可以进行一借一还式的在线阅读电子书平台,还是供应链管理系统平台。“大家都在讲智慧图书馆,讲知识发现,其实归根到底,就像图书馆为读者做服务一样,一切都要围绕读者大做文章,而不是仅仅把数据库联系起来。”宋旅黄如是评价这一平台。

据悉,三新已经和多家出版社进行了数据对接,既保持信息流畅通,更希望借此打通出版社和图书馆的通路,建立一个大的信息平台,把好书推送到读者面前。这也是三新在继续扎实推进传统业务的同时,着眼于未来的应对之举。宋旅黄预测5年后按需印刷将大行其道,甚至“出版社不再印刷纸书,将通过数字平台,直接向图书馆供货”。

这十几年来,三新在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对接做了大量努力,但至今都没有一个行业认可和参与的解决方案。这让宋旅黄一直感到遗憾。不过,看起来他们正建设的这一数字平台可以让他更快地圆这个梦。“我们要做基业长青的企业,并会朝这个方向一直有激情地走下去。”在三新公司的会客厅,在挂着“基业长青”的字轴下,宋旅黄如是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