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届主宾国一览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经过20余年的精心打造,已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文化集聚功能的大型出版文化盛会,让读者分享世界各地的出版精品,让全球出版人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展示。可以说,如今图博会已经不只是来自世界各地出版人的盛会,而是逐步演变为全球文化的狂欢派对。
国家交流的舞台
图博会的使命已远远超出对一两本书的宣传,而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思想、审美观、价值观,进行的是国家整体文化面貌的交流。
传统意义上,国际书展的功能主要是版权贸易,随着通讯手段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书展的展示及贸易逐渐弱化,不必完全通过物理空间来完成版权贸易、实物交易或了解出版信息。创立20余年来,北京图博会的功能与原来单纯的版权贸易相比,已经拓展、延伸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文化在书展上广泛交流,各国人民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在这里集中展示。可以说,每年一届的北京图博会已经成为世界出版文化展示与交流的盛宴。
正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原总经理刘伯根所言,北京图博会的使命已远远超出对一两本书的宣传,而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思想、审美观、价值观,进行的是国家整体文化面貌的交流。最后促成的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而且希望世界理解中国,喜欢中国,适应中国。
事实上,从主宾国、主宾省,再到特邀友好城市,从单纯的版权贸易到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深层次的产业合作,一个渐趋成熟、前景广阔的图博会正向我们走来。你在BIBF现场,可能与王室成员偶然相遇,看到荷兰王妃劳伦廷绽放亲切的笑容,介绍她撰写的童话《芬尼先生的世界》;可能被主宾国俄罗斯带来的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吸引,驻足于尺寸小于1厘米的微缩书面前,尝试阅读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最小的书——安东·契诃夫的《变色龙》;可能在中国作家馆开馆仪式上发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想要突破众多粉丝的重重包围与其亲密接触;也可以在现场感受沙特融合清真寺建筑特色的展馆设计,通过沙特妇女为女孩子手绘花纹图样的“汉娜”和穆斯林书法家为读者送上的“吉祥话”对阿拉伯国家多一点点了解。
活动云集的盛宴
每年图博会期间举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已经超过1000场,图博会逐渐变成以出版为出发点,综合了各种文化因素和特征的文化展会,成为中国人奉献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岳根·博思评价: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书展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经成为及时反映世界出版业动态的两面镜子。
的确,在北京图博会这面镜子中,异彩纷呈的中外出版交流和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风景。一位参加过十几届图博会的资深出版人向记者回忆:过去参加国际书展主要为了两件事,一是做生意,买卖版权;二是看望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如今又多了两件事:一是在中图总公司举办的北京国际出版论坛、文学之夜等各类专业活动上“长知识”,了解世界文学的热点、全球出版业的趋势;二是在主宾国、外国展商等举办的文化活动上“长见识”,在扑面而来的异域清新中感受世界文化跳动的脉搏。
北京图博会也是向外国朋友展示中国文化的便捷窗口。2009年北京图博会期间,荣宝斋举行的传统工艺现场展示是展馆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在展台前,老师演示着荣宝斋的“绝活”——木版水印工艺。一张张恍如从画家笔下刚刚诞生的名家名作,都是用模板套印而成,笔触细腻,可以乱真,让参观者赞不绝口。
中外作家之间的交流更是北京图博会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2013年图博会期间,首次在中国举行的中德文学论坛上,中国作家铁凝、莫言、贾平凹、刘震云、李洱、毕飞宇、方方、劳马、徐则臣、张悦然等与来自德国、瑞士的德语作家同行就“全球化时代的文学”、“责任与自由”、“家园与乡愁”、“技术、交流与变化”等主题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对话,可谓中德文学大师的首次集结。
如今,专业研讨、文学之夜、新书发布、圆桌对话、企业合作、文艺演出……每年图博会期间举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已经超过1000多场,涵盖各种文化类型的展示,图博会逐渐变成以出版为出发点,综合了各种文化因素和特征的文化展会,成为中国人发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事实上,除了展会功能和活动的演变,从参展的广泛性也可看出,图博会正向大文化交流转变。从过去仅出版商参加,到后来印刷业、数字企业、IT业、电商、渠道商等相关产业从业者纷至沓来;从过去的作者,到现在的作家、文学艺术家、研究人员等,可以说跟文化有关系的各方面的从业者及关心文化的工作者都来了。
正如西班牙文化大臣所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始终坚持“把世界图书引进中国,让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办会宗旨,让各国灿烂的文明利用北京图博会的平台展示各自文化,开拓发展空间,以包容和融合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助推器。
BIBF主宾国:文化名片的有效传递
本届图博会的主宾国是土耳其,以“五彩缤纷的土耳其”为主题,将在展馆内的三个展区展示“土耳其语言翻译资助项目”TEDA展、“来自土耳其的图书”、“中国人眼中的奥斯曼”摄影展、土耳其文化景点3D摄影展等内容,并在图博会开幕式后进行一场具有土耳其文化特色的文化演出。
从首个主宾国法国到2014年的土耳其,每个主宾国都想方设法地利用北京图博会的平台展示各自文化,开拓发展空间。
沙特:高官“坐镇”推介文化
2013年,沙特阿拉伯王国携500余种图书参展,这些图书均为沙特高等教育部、各高校、图书馆、政府机构等12家参展商的最新出版读物。沙特阿拉伯王国高等教育部部长、驻华大使等亲自坐镇。沙特展区,两侧尖顶穹窿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展厅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在展馆的一角,身穿传统服装的沙特女士坐在桌前,用阿拉伯传统染料汉娜粉为现场观众在手背上画着漂亮的花纹。在展区的另一端,阿拉伯书法表演展厅人头攒动,两位书法家被读者里三圈外三圈地围在中间。人们一边欣赏曼妙奇特的阿拉伯书法,一边猜测着写的是什么。大部分参观者虽然不懂阿拉伯语,仍然对这种“陌生”的文化充满了兴趣(见图1)。
韩国:科技与文字刮起“韩流”
2012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主宾国韩国带来了一场出版与高科技融合的“文化秀”。从三星平板的电子阅读,到坡州出版城的城市缩微图;从韩文的拼字积木,到韩国的服装设计、雕塑设计、纸质模型设计,随处都散发着高科技的现代感与时尚感。尤其是各种好玩的韩国文字展示,吸引着许多人来这里体验韩国的“文字游戏”:参观者移动、插入、搭建韩文积木,通过辅音积木和元音积木不同的旋转和排列,组合成不同的字形并发音。现场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玩韩文积木、韩文磁石游戏,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见图2)。
荷兰:王妃领军推广文学
2011年,荷兰组织了以荷兰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国务秘书赛尔斯特拉为团长,包括25位作家及100余位出版社代表的代表团参加博览会。荷兰王妃专程作为作家代表来华参加主宾国活动并推广文学作品。在与“童话大王”郑渊洁热烈的“切磋”中,荷兰王妃劳伦廷身穿粉色洋装,举止优雅,幽默风趣,认真地卷着舌头跟着郑老师学说“神马都是浮云”,让观众现场领略荷兰王室的平易近人。荷兰展区设置得格外精妙,以白色为基调的展区,如迷宫一般,有序地将整个空间区分开来。抬头望去,蓝、白色的丝带营造出宛若天空的效果和意境,这“云下的展台”令不少驻足其间的读者赞叹(见图3)。
印度:佛教连接中印文化
2010年,北京图博会的主宾国回到亚洲,花落印度。印度带来了一系列颇有意义的展览(见图4)。佛教是联系印度和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纽带,现场展出的近300种有关佛教的小型图书展览吸引了不少读者参观。泰戈尔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2010年是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在印度展馆举办的有关泰戈尔和泰戈尔作品的展览恰逢其时。印度独立后,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第一任首相的印度政府在1950年和中国建交,在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这一背景下,展示这位开启中印对话之路的灵魂人物的生活和思想,是印度主宾国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印度展区还举办了有关科技、社会科学、现代文化等现代印度主题的展览,展示现代印度的发展。
法国:首个主宾国浓墨重彩
2005年适逢“中法文化年”,北京图博会的首个主宾国是法国,近8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内设60平方米图书销售区,现场出售中国出版的法国图书的中文译本(见图5)。法国特别准备了4场研讨会,分别名为“中法图书在法国和中国的创作和传播”、“知识产权、版权、翻译及其他附属权利”、“社会科学和人文”和“生活的艺术”,中外出版人从出版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活动中,不乏法国知名作家的身影,在开幕式上,法国“新小说运动”的主将、法兰西学院院士阿兰·罗伯-格里耶和法国作家博里斯·马尔坦以及一些法国作家陆续出现。之后的主题交流会上,阿兰·罗伯-格里耶和余华进行了对话。
BIBF文学之夜:体验世界文学的温度
交流让一切更近了,没有距离,没有界限。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正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是中国和世界之间一座友谊和沟通的文化桥梁。文学显然是文化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自2010年开始,中图总公司每年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奉上的BIBF主宾国文学之夜如一道文化大餐,每年都有不同的口味,但是绝对让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并意犹未尽,期待明年再次相逢。
中外文学思想碰撞
文学没有国界,它用它的魅力打动每一个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人的内心。每年的BIBF主宾国文学之夜为中外作家畅谈文学、交流思想提供了固定的平台,也让文学爱好者对中国和主宾国的文学家与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0BIBF主宾国文学之夜邀请了10位80后新锐作家,畅谈自己文学创作的理念和追求。俄罗斯80后作家德米特里·法列耶夫表达了自己如何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历程,并认为写作唯一的标准是喜欢。中国作家笛安讲述了自己19岁到法国上大学,在独孤中开始写小说的经历。文学评论家白烨在点评中强调,自己是怀着对俄罗斯的崇高敬意来的。
2012BIBF主宾国文学之夜,刘震云携手中国诗人舒婷、韩国诗人黄东奎、韩国作家黄晳暎,分别以“想象与意向”、“生活与艺术”为主题,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文学精神与艺术创作。
朗诵对谈意境深远
BIBF文学之夜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如何让大家都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朗诵是非常好的带入方式。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与荷兰文学基金会举办的2011BIBF主宾国文学之夜将主题定位为诗歌朗诵会。荷兰诗人安娜·恩奎斯特、贝恩勒夫、诺姆西·拿瑟尔和中国诗人颜峻、西川、王家新以“诗歌、社会、青年”为题,共同演绎“惊喜”、“理想”、“爱情·激情”三个情感主题,探讨现代人的诗意人生。现场观众用心聆听,在作家的朗诵和对谈中进入诗歌文学的意境(见图6)。
在韩国主宾国文学之夜期间,韩国著名的小说家黄晳暎用情感充沛的朗读方式为在场读者读了刘震云的作品《我是刘跃进》中的一段节选,语调抑扬顿挫且不说,随着不同人物的登场,黄皙暎还能用不同的语音模仿,让在场的读者听得鼓掌叫好。2013BIBF文学之夜现场,中国作家江南朗诵了作品《龙族》片段,以此为切入,与中国作家杨志军,俄罗斯现代著名作家、记者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分享自己的创作及生活。
活动选址匠心独运
此外,主办方在活动举办地点的选择上也有各种巧思。2011BIBF文学之夜诗歌朗诵会的地点在方家胡同46号猜火车主题餐吧。那里原本是一个颇有背景的旧机床厂,改建后为高大的挑层,天花板一前一后开了两个天窗,西侧的白色透明玻璃房是加建的阳光空间,纯落地玻璃结构,紧依厂房原有的青砖,现代和过去得到了完美共存,窗外是新铺的养眼草坪,爬山虎苗能依墙爬上房檐。在这样一个简约温馨、优雅开放空间举办文学之夜,观众们自然而然得到了放松和融入。
2013BIBF文学之夜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该艺术中心位于北京798艺术区核心地带,由比利时的尤伦斯夫妇创立的尤伦斯基金会出资建造,除展览空间以外,中心还设置有当代艺术图书馆、阅览室、档案室、讲演厅、书店等活动场所。观众一走进艺术中心,即被浓郁的创意和艺术气息包围,听讲座成为一种放松、唯美的生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