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文东
8月16日上午,南国书香节的重点活动“首届粤台港澳出版论坛”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主题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出版合作与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岸四地出版界代表人物齐聚论坛发表演讲,共享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创新思维,共谋大数据时代的出版转型之策。广东出版业近200人与会。在此刊出论坛主要内容,以飨读者。(以发言先后为序)
融合发展应把握四个机遇构建三大平台
■王桂科(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董事长)
当前,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出版传媒业带来颠覆性冲击,这要求出版传媒人走融合发展的路子。要把握住四个方面的发展机遇:政策环境多有利好;市场方面,纸媒不死,内容必然有销售平台;技术推动,顺应而行;资本运作,最低层次是资金运作,第二个层次是资产运作,最高层次是资本运作,只有资本运作才能实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推动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考体现在:资源整合、多媒融合、整体突破和加快转型。要处理好“三个结合”,一是媒体融合与重点突破结合,二综合平台与专业平台结合,三自我开发与对外合作结合。
融合发展不会一蹴而就,要构建三大平台:内容平台,国内每个出版集团都有大量音频、视频、动漫产品资源,它们完全可以动态整合;出版平台,即可把不同内容针对不同读者群体,以不同载体进行内容整合,甚至二次创造、多次运用;渠道平台,有多种形式,尤为重要的是服务平台。
以科技应用推动媒体融合
■钱永红(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
新媒体的演变已正从内容提供型传媒走向关系运营型传媒,且新媒体产品变异速度在加快。以客户端来说,正在从单纯的内容包向“内容+互动”服务转变,迅速增长的下载量与活跃用户使其成为更有生产力的新媒体形态。传统媒体的提供方式与传统内容产品,定位核心是类别化,满足类别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定位核心是满足移动需求。
华文出版要对国际传播秩序有深刻理解,向世界传递华人的声音;对国内传媒发展环境有深刻理解,融合分技术融合、呈现形式融合、终端的深度融合。机遇是可以全球传播,要从内容供应商视角进行技术创新,传播内容要适应移动时代的浅阅读,且多角度、立体化并基于终端。
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科技应用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媒体集团,努力建设现代国际传播体系,切实增强华文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以南国书香节构建两岸四地出版交流平台
■陈恩泉(台湾出版协会理事长)
这次论坛是对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的延伸,我非常赞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年会上提出的五点:持续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为融合发展创造条件;持续注重内容建设,为融合发展夯实基础;加强技术应用驱动产业升级,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为融合发展提供思路;推进产业协作,为加速融合发展提供有效途径。这五点是推动传统出版实现融合发展,带动数字出版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领域应有的努力态度。我们应以广东毗邻港、澳,连接台湾的地理优势,深厚的文化优势,以南国书香节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为契机,努力建构两岸四地出版交流平台,推动深化两岸四地的出版文化交流和媒体融合,增进合作,共谋商机,共求发展“大中华出版共同体”。
从6方面把握媒体融合和出版创新
■陈万雄(香港出版总会会长)
要从6个方面把握当前媒体融合和出版创新:不可逆转的媒体革命,最终会成为文化传播和学习的主导和主体力量;电子化的文化和学习平台成为主导和主体的力量,尚要经多阶段的“尝试成功”;现在仍是媒体革命推进的初步阶段,为新旧形态的过渡阶段,其特色是试验性性质较强、无可攀附,世界在同一个起点;纯理论和科技的可行,如视之为实际的应行,结果是“虚无飘渺”,不切实际;新旧过渡时期,最现实的是实行双轨策略,而非舍旧取新,在旧的基础上转新;不同媒体的互动与融合是当前出版创新的重心,亦是关键所在。
中国出版集团的融合发展实践
■李岩(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无论是传统出版企业还是新媒体都需要认清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与信息化)时代有关出版业的本质,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内容为王”仍是互联网环境下出版的核心要素;“选择”仍是互联网环境下出版本质特征,即互联网时代赋予传播媒介与载体更多的技术含量,要对出版什么、传播什么做出选择;“内容+科技+服务”是融合的完整呈现,其带有更多的个性化定制特征。基于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整合的实践如下:
抓基础:通过“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书目数据总库”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出版资源总库”的建设,集聚起了一批有价值的资源,逐步向集约化运营迈进。建渠道:通过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合作,在资源集约化的基础上朝集约运营迈出重要一步,改变了以前运营规模偏小、资源分散的状况。自有渠道——大佳书城已开始试运营。专业化:集团依托旗下一些出版社专业化的优质出版资源,建成一批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数据库产品。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在线、百科局域网版、百科个人版、少儿百科等产品;中华书局今年6月发布的“中华经典古籍库”产品。国际化:集团旗下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的“易阅通”平台于2013年8月正式运营。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国际数字资源交易与服务平台,对机构团体和对个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重拓展:2013年7月上线运营的“译云”平台,以语言服务为核心打造信息交换和沟通互联的网络,凭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在语言服务领域的独特优势,集国内最庞大的语料数据库、国际翻译专家人才库和智慧网络应用处理为一体,实现快速而便捷的跨文化、多应用、多语种远程语言服务。
澳门出版物努力融入世界主流平台
■戴鹰(澳门出版协会监事长)
澳门几家大刊都有数字版,图书数字化还很少。原因一是当地读者还不太习惯,二是数字化费用较高,所以不常用。具体来说,澳门出版物的对象以本地读者为主,尚无对外主动发布的迫切性。另外,数字出版目前在国际上尚缺乏主流形式,澳门自行研发又耗费巨大且市场有限,不符经济原则,因此在澳门暂时难以铺开发展。如果业界出版格式统一(或出现占据市场主流的格式),而且发行交易盈利模式可靠,澳门才有可能跟上潮流,转向数字出版的方向。不过,澳门出版业要加强与外地业界的联络和合作,了解出版行业的最新技术,掌握世界主流编辑、制版、发行等环节的技术,使我们的出版物融入世界主流平台。
未来的图书类似“软件”
■翁嘉宏(台湾数字出版联盟协会秘书长)
未来的数字时代,书与作者的运作形式不只是图文编辑,更有广播、影音等内容纳入,让浏览者享有更多重的观点与享受。未来书籍与阅读型态的改变,将会让书本变得越来越像“软件”。比如,手机版本:报导内容简约、以滚动标题满足阅读需求;电子杂志:主要满足海外与移动精英的阅读需求,要注重计算机与电子阅读器的整合。面临数字化冲击,出版社应及早做好准备,评估本身的竞争优势,掌握核心资源,寻求同业或异业合作(取得产品授权、弹性定价等),主动积极与作者签定数字著作权,与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共谋共赢,在新的产业价值链中奠定数字化营运基础。
香港电子书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梁荣钅宗(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展望香港电子书市场,未来数年间会有较快发展,这源于网上阅读日渐普及、电子图书供应增加与电子书阅读体验有所改善。需注意的是,电子书店的发展无损传统书店地位,调查发现,通过电子书店购买印刷书籍的比率,按年显著上升。但有95%的受访者表示,会在书店买书。香港出版社多是中小企规模,一般倾向通过与销售平台合作销售电子书,以取最佳效益。我们得到母集团支持,2013年建构了“超阅网”网上书店。“超阅网”提供包括香港主流出版社电子书在内的超百万本中英文纸本书及电子书,并采用线上线下合作营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