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数字时代馆界突围路径开始明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4/9/23 作者:夜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夜雨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已经进入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商报·卷藏”数据显示,近5年来,纸质图书馆配市场的规模在持续扩大——高校馆市场“小步慢行”、公共馆市场高速发展。与数字时代的图书馆正加速转型升级相伴,产业链各方正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我们期待,经过转型洗礼的出版商、馆配商和图书馆将形成定位明晰、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生态链。

秋季馆配会遍地开花

每年秋季是馆配市场的繁忙季和收获季。“趋于极致”,人天书店集团董事长邹进用这四个字来形容9月21日在安徽合肥落幕的第二届全国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暨全国馆配商联盟秋季图书订货会。

此次会议由中国出版协会、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全国馆配商联盟、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人天书店集团、安徽时代出版发行有限公司、安徽万品图书经营有限公司为执行单位。作为首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中的一项活动,在开幕式当日,曹征海、谢光祥、李宝中、车敦安、郭永年、樊希安、吴宝安、王亚非、邹进、田海明等安徽省委、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版协、出版传媒集团及馆配商等相关负责人出席。

在不少参会人员看来,此次全国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是中国出版协会联合全国馆配商联盟、时代出版传媒,秉承行业共享的理念,共同搭建的一个公益、公平、开放的全国馆配商服务性公共平台。正因如此,参展的出版商超过700家,参展图书达10万种,800余家图书馆参会,参会人员超过2000人,预计销售规模1.3亿码洋。交易会期间举行了多场主题报告研讨会,如邀请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长、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凌主讲《高校图书馆与信息产业开放协同发展体系》,为业界和图书馆界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与第二届全国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举办时间相近,还有第十届(秋季)地方版图书博览会、2014南京秋季馆藏图书展销会、陕西嘉汇汉唐书城2014秋季馆藏图书展示订货会、重庆地区2014秋季图书现采会、2014年吉林省外文书店高校图书馆专场馆配会、江苏知识书店2014秋季馆配会、“广东才华”2014年秋季馆配会等已经或即将举行。上述馆配会有不少由民营馆配商组织,如第十届(秋季)地方版图书博览会由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今年恰逢十年,博览会增加了开幕式环节,更有多条庆贺的红条幅将三层大楼裹得“严严实实”,一团喜庆。

馆配会遍地开花、热闹异常,但欣喜之外,仍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迫在眉睫,比如信息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业界和馆界的困扰,没有完全解决。

馆配商出手促数据对接

在图书物联网概念下,馆配市场将由信息系统带动物流系统,从而带动商流,订单数据采购将成为馆配市场的主流模式,图书馆采到率和采到速度将超乎想象。据了解,人天书店集团和湖北三新都在进行与各出版社之间EDI平台的搭建工作,以实现数据及时对接。

今年夏天,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旅黄考察了十余省的200余家图书馆后,提出数字化战略,宣布公司在夯实纸质馆配的基础上,向电子书馆配商转型,力邀众出版社与其进行EDI数据对接,加盟其数字平台。(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致力于做“全国大中盘”的人天书店集团,在全国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可供书目数据交换平台和人天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平台,目前前者收录的图书品种超过110万种,与660余家供应商展开合作,进行EDI数据接口的对接,试图做到在统一标准下的数据交换。人天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平台由人天提供平台系统、技术服务、数据加工与销售渠道开发,出版社提供内容,通过人天和中盘联盟的销售渠道,覆盖全国馆配市场的客户群体,共同建立馆配市场数字资源生态系统。第二届全国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现场,安徽出版集团、青岛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代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和北京中青雄狮数码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22家出版机构就电子出版物交易平台与人天书店集团签约。

图书馆开启数字化转型

对于图书馆来说,传统图书馆目前面临着馆舍拥挤、热门书和教参书复本不够、服务模式转变等难题。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数字化转型是唯一出路。目前,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正走向新一轮的OA转型,图书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开始,但远未完成。以高校图书馆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趋势来看,电子资源的购置费近年来持续走高。据《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2012年,501所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约为12.5亿元,从2010年以来持续走低;446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总采购费用约为8.39亿元,约占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37.4%,自2006年以来持续增加。

宋旅黄曾多次提及他对全国高校图书馆考察后的思考。此次考察让他喜忧参半。喜的是,虽然高校已经评估结束,但高校图书馆仍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图书馆采购经费稳中有升,馆配市场潜力仍在;忧的是,纸质馆配市场面临数字化时代冲击,纸质图书将好景不长。他分析,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取消纸质书,并入借阅流通领域;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进行单复本采购,图书馆追求品种全渐成趋势;更让人担忧的是,图书馆进馆人数以每年7%到10%的速度递减,在校生以90后为主,读者阅读习惯发生变化。

就电子图书市场的前景,有人算过一笔账。目前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图书馆、公共馆等有一定购买力的用户至少有1万家,国家正在大规模建设社区图书馆,对电子图书有大量需求。目前我国年出版一版一次图书约20万种,图书馆平均采购约2万种纸本书,每年平均纸书采购经费约200万元,未来需要同步配套100万元的电子书。这样算来,未来每年电子书市场整体规模达200亿元左右。对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具有渠道优势的各方不能不也不得不留意和出手。

出版商转型瞄准数据库

对于产业链上游的出版商来说,当阅读需求发生变化,就要做出战略调整以应对这一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专注于内容价值的发现和出版资源的整合,自主开发有清晰产权的数字产品。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皮书”数据库和“列国志”数据库,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为代表的多个数据库,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孙中山全媒体数据库”等。

此外,抱团取暖也不失为在产业变局中的应对之举。人民出版社正在联合全国80多家出版社准备在年底前筹备成立“中国出版数字传播联盟”,试图以“联盟”的形式联合出版社,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开发一系列数字出版产品。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沈水荣在接受本报采访中表示,这一联盟将充分吸纳产学研和产供销渠道各方,力图打造一个纵向的行业联盟,以应对数字化浪潮的挑战。人民出版社还联合联盟内多家出版社拟定了“图书数据库鉴定标准”,以入库作品字数、入库作品质量、系统化程度、结构化程度、功能先进性、传播形式和时效性等要素为衡量数据库的鉴定表,并向图书馆人普及这一标准,试图改变当下采购数据库只注意入库作品字数、入库作品质量这种单一的采购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图书馆迎来全面发展,图书馆将成为中国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电子阅读、数据服务、特色馆藏以及人际互动的公共空间,都将成为其主要功能。图书馆资源建设被看作是立馆之本,正需要产业链各方合作共赢、合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