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尚有1378.38亿元消费缺口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4/10/21 作者:金元浦 刘敏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 金元浦 刘敏

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文化消费指数与调研课题组”对外公布的北京文化消费指数研究和文化消费现状调查指数显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一直领先于全国。2013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10022亿元,同比增长7.6%,从业人员达到104.7万人,是引领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火车头”。

2013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9500.6亿元,经测算,2013年北京常住人口居民文化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3%。北京市正在逐步缩小与亚洲四小龙之间在经济、文化特别是消费等方面的差距。同时,北京市目前拥有2280.42亿元的潜在文化消费量和1378.38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这些潜在的消费量对北京的文化消费市场乃至北京整体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深入挖掘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使居民能够将“储蓄”转化为“消费”,真正实现“文化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北京市文化消费主要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二是教育支出占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最大,三是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呈现下降趋势,四是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迅速,五是高低收入家庭文化消费水平差异变化较大。

此外,北京市不同群体文化消费能力呈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第一,不同区县居民每月文化相关活动消费支出集中在50~300元区间;第二,城镇居民每月人均文化消费支出363元,农村居民每月人均文化消费支出335元,城镇居民的月均文化消费支出高于农村居民,但差别不大;第三,低收入居民的人均每月文化相关活动消费支出仅为214.16元,而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消费支出则分别为336.53元和566.67元,不同收入组居民之间消费支出差距较大;第四,26~35岁年龄组居民月均文化消费支出最大,消费支出达到389元;第五,北京市常住和流动人口的文化消费支出总体存在显著差异,常住人口的月均文化消费支出为356元,高于流动人口的319元。

调查显示,北京市文化消费指数综合得分71.91,其中文化环境指数得分81、需求指数得分72.66、供给指数得分65.16、行为指数得分72.88、信心指数得分66.11。从综合指数情况来看,朝阳、西城、东城和海淀四区处于领先地位;从环境来看,北京市文化消费环境指数得分最高,为81,与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氛围、良好经济环境、稳定的治安环境高度关联。分区县来看,西城区、昌平区及朝阳区文化消费环境较优,各区县得分几乎都在70分以上,且差异较小;从需求来看,北京市文化消费需求指数得分为72.66,石景山区、朝阳区和西城区的需求指数领先于其他区县,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从供给来看,北京市文化消费供给指数得分最低,为65.16,供给作为文化要素链上的重要一环,反映北京市文化消费市场供给不足、供给效率偏低或文化产品消费不对路的状况,而且城六区供给指数领先于其他区县,城六区中仅石景山区得分相对较低;从消费行为来看,北京市文化消费行为指数得分为72.9,仅低于环境指数。其中怀柔区的行为指数明显领先于其他区县,高出第二名昌平区5.38分,门头沟、海淀、朝阳、延庆、平谷和东城的行为指数得分较高,在北京市平均水平以上;从消费信心来看,北京市文化消费信心指数得分为66.14,仅高于排名最低的供给指数,信心指数较低与北京市居民对当前全国的经济形势乐观度以及当前的文化消费满意度有较大关系。分区县情况来看,信心指数最高的区县基本上都是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城六区文化消费信心指数反而较低。

经测算,第一,按照北京市居民月均文化消费支出和流动人口来京的文化消费量情况,北京市文化消费总量将不低于2000亿元;第二,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9500.6亿元,据统计,2013年北京常住人口居民文化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3%(未计入流动人口消费),加上流动人口消费,北京市文化消费总量实际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以上;第三,北京市常住人口居民拥有2280.42亿元的潜在文化消费量和1378.38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第四,北京市文化消费市场的财政支持度为0.1086,即每扩大一单位文化消费市场产品的生产,分享政府财政投入0.1086个单位。

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尽管北京市文化消费增长存在抑制影响因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在北京人均GDP已经达到15052美元、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的背景下,新一代青年消费者成为消费主力,习惯性储蓄传统正在改变,新的更适合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正在迅速增多。未来三年,北京文化消费将迎来新的高增长期。一方面高学历和高收入人群对文化消费拉动大,另一方面文化消费的精神需求属性越来越明显,因此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消费政策对于优化和改善全市文化消费总体环境、调整和升级全市文化产品供给结构,以及全面提升居民文化消费信心和能力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