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1995年1月20年前的《中国图书商报》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1/2 作者:


今日追访

对书店情有独钟对商报情有独钟

20年前,《中国图书商报》创刊时,在“经理风采”栏目中第一个亮相的是江苏省新华书店经理张佩清——1月16日的商报以“我对书店情有独钟”为题刊出对她的采访。20年后的今天,已经退休的张佩清告诉记者,20年前我对书店情有独钟,20年后,我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情有独钟。最令记者感动的是,退休以后,她还自费订阅着商报。她说,除了《扬子晚报》,我自费订阅的唯一一份报纸就是商报。

1995年1月商报创刊时,正好是张佩清到书店工作20年、担任书店经理10年。电话里,对书店情有独钟的她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她说,我在书店工作了35年,应该说是中国出版发行业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眼见着传统书店变成了现代文化企业。对书店,对发行业,她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至今,她还担任着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和江苏省书刊发行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

对书店、对发行业、对商报,张佩清有着深深的厚爱。这么多年商报上的很多重点文章她都记忆深刻。而把握正确导向和接地气是她对商报的中肯评价。她说,商报记录、推动了图书发行事业的改革发展,接近基层实际、接近改革发展的大方向,有思想观点,有分析导向。所以退休以后,她已经把对发行事业的情结、关注、期待转到了商报上。          (郭虹)

“商报论坛”的重量级作者——周立伟

编辑追记

1995年《中国图书商报》开设了理论·新知版,我兼带新入职不久的戴昕编辑该版。“商报论坛”是该版的主打栏目,刊发业界要人的产业研究文章。时任浙江省新华书店总经理的周立伟是堪称书业“理论家”的栏目重点作者。1995年1月9日刊出的其文章《规范批发渠道理顺书业结构》,是其对此前提出的书业双向树状发散结构的一次阐述。周立伟的这一书业结构理论在1994年底的全国省级新华书店经理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令在场采访的我颇感新颖独到。此文刊发前又和作者有过几次沟通。当月,该栏目三次刊文,周文是分量最重,颇具新意的一篇。(陈斌)

今日追访

出版业的喜怒哀乐写在商报脸上

《规范批发渠道理顺书业结构》这篇文章是时任浙江省新华书店总经理的周立伟为刚刚创立的《中国图书商报》理论·新知版“商报论坛”所写的专稿。在中国出版发行业中,用大腕来形容周立伟一点也不为过。退休以后的周立伟也没有闲着,受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童健之邀,他一直在主持研究集团化条件下出版社的库存管控。他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中国出版业出现了库销倒挂问题,即库存大于销售。这些年来,整个行业的库存量逐年增长,问题越来越大。接手这一项目时,童健提了三个问题,一是库存问题到底在哪里?二是什么原因?三是如何解决?我们采取的是四维测评的方法。目前,已经在运行,测试结果很好。

谈到1995年1月在商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电话那头的周立伟思路依然清晰。他说,当时那篇文章是希望通过外力,通过政府规范市场,现在想来,在市场经济中,更多应该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来规范市场。商报是一份行业报纸,它伴随着中国出版业共同成长。1995年商报初创时,正是中国出版业改革转型的重要节点,商报关注了很多大的事件。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转型升级依然是重要内容,希望商报继续关注业界的大事要事。对中国书业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都很熟悉的周立伟对商报的评价颇有意思。他说,20年,出版业的喜怒哀乐都写在商报的脸上,未来20年商报的脸将会更加生动和灿烂。              (郭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