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专题组金霞龚牟利蓝有林倪成马雪芬任志茜潘启雯张倩郑杨
壹 “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
搭建中外文创产业展示与交流平台
强强联手,首届推选破冰创意产业“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方兴未艾,但条块分割严重,缺少打通文化创意产业理性与实务、贴近文化产业实际需要、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解决方案的平台。中国出版传媒行业的权威媒体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与全球著名国际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不谋而合,自2013起联合主办一项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公益性的推选活动——“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意在鼓励中国创意工业创新,促进与国际创意工业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酝酿、筹备历时两年,首届评选于2013年底完成,并于2014年1月7日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举办颁奖发布活动,同期发布《2012~2013中国创意工业创新报告》,并向国际推介主报告及评选结果。
“首届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获奖项目或有重大创新,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或以创新的营销手段、形式、操作设计赢得市场关注,取得了商业上的空前成功;或是独立研发的新技术,代表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这些项目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进步,促进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正因如此,评选活动及报告一经推出,迅即在业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其创新性也得到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充分肯定。新华网、人民网文化频道、中国新闻网及中国文化报等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进行了密集报道。
法兰克福书展将主报告翻译成英文,在法兰克福书展信息平台上线,并在由法兰克福书展主办的、欧美书业界颇具影响力的电子刊物《法兰克福季刊》上进行重点宣传推广。此举首次实现在国际平台上宣传中国出版业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报道落地,也是宣传“走出去”的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与突破。
沟通中外,持续推选打造创意产业“创新工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步伐,日趋紧迫和稳健——2014年是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年”,涉及体制改革、财税优惠、产业融合的政策频发,给行业带来一项项的利好释放行业活力。2014年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年”,中央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思维,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服务业、金融业的融合也进入实操阶段,不断促进文创产业规模扩张、业态升级。2014年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互联网年”,互联网跨界渗透加速改造传统行业。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从技术上与互联网融合,同时还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商业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积极布局文创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为“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沃土。在2014年初“首届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二届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再度启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创意的角度、国际的视野,重点推选中国创意工业创新案例,评选出新产品、新营销、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管理模式、新手6大奖项。(获奖名单详见第6~7版)
“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推选立足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有优势资源,全面整合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出版、影视、新媒体、艺术、体育、旅游、动漫、游戏等领域的资源,开展活动评选、行业报告、咨询服务、信息推送、项目孵化等一系列运营,拟打造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工场”,成为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发展的“风向标”、“信息港”和“资源库”。
法兰克福书展始终关注创意产业和传统出版业的融合,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暨主报告的推出,正是法兰克福书展这一主旨思想的体现,同时可以促使更多的中国创意工业企业亮相法兰克福书展,为中国的创意产业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创意工业的创新与发展。
贰 2014中国文创产业发展五大基本面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指出,“中国消费结构正在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升级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也表明,近几年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呈逐年提高,但我国文化产业总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尚不足4%,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了1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文化市场有着庞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及地方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顶层规划出台及各省市部委政策的落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与2013年度相比,2014年度中国文创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五个基本面。
投资增长近两成,新闻出版领衔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结果,截至2013年末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23万家,有证个体户17.2万个,从业人员分别为309万与73.6万人。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1~11月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505亿元,同比增长17.5%,高于全国整体15.8%的水平;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066亿元,同比增长20.7%,各月增速普遍高于全国总体投资水平。“文化艺术业”2014年前10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190.56亿元,同比增长1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消费价格指数(CPI)2014年前11月同比增幅约2%。高投资说明市场对这个行业良好预期,不仅是文化产业本身,来自房地产、旅游业、制造业等其它行业的资本也纷纷下注文创产业。
而文创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据《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4)》披露,国有文化企业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截至2013年末,全国国有文化企业共计12159户(按独立法人统计),同比增长12%;从业人员120.5万人,同比增长5.9%;资产总额22420.2亿元,同比增长23.1%;实现营业总收入10715.7亿元,同比增长18.8%;利润总额1081.2亿元,同比增长23.2%;净利润946.4亿元,同比增长22.3%。在各大类国有文化企业中,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企业规模和产出具有明显优势。截至2013年末,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企业资产总额6067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2313.2亿元,在国有文化企业中占比分别为27%和21.6%。
资本追逐文化,电影最热
2014年是文创产业并购井喷年,跨界融合屡见不鲜。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国内公司共发生169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包括影视、游戏、广告、出版等子行业,涉及资本超过1600亿元。其中影视为61起,占比近三分之一。
随着业外资本的进入,影视行业也在经历重新洗牌,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正在改变影视响行业的生态。华谊兄弟定增36亿元引入了阿里巴巴、腾讯和中国平安三大战略投资者,且阿里和腾讯的持股比例均为8.08%,并列成为华谊兄弟第二大股东。华策影视定增20亿元引入百度和小米,百度认购金额达到10亿元,占比50%。可以预见,未来的电影业可能会出现少数寡头。美国80%左右的电影市场由好莱坞六大电影制片发行公司占据,未来中国电影市场是否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值得期待。
投资的火热也伴随着超高速的发展。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2015年年初通报,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同比减少2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66部;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32.25%;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8.3亿,同比增长34.52%。电影行业从整体规模、平均效益、出口水平、受众规模等方面都在经历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要冷静地看到其中的问题: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泰亚股份、熊猫烟花等企业终止了对影视企业的收购,欢瑞世纪、华海时代等影视公司上市计划也暂停。2014年A股市场共发生超过50起电影与娱乐行业并购案,逾半数未完成。
文创产业并购规模很大,但能够借助并购实现企业转型和价值链提升的案例较少,并购泡沫需要警惕。同时我国2012~2014年年均银幕增长速度(42.8%)远高于票房增长速度(28.9%)和故事片增长速度(6.9%),且全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仅为15%。北京电影学院校务委员会主任、理事长侯光明指出,银幕建设与观影需求检存在着明显的供需结构矛盾。
互联网思维席卷,IP模式当道
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融合”与“互联网思维”成为文化领域的最热词。
如果说上述文件主要关注新闻出版与舆论领域,那么《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配套的文化金融、文化对外贸易政策则将文创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升到战略高度。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还在于提升我国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文化含量附加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互联网思维”则是高层提到的指导企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思想。如在电影行业,姜文新作《一步之遥》积极利用粉丝营销,距离正式上映还有整整一个星期预售票房就已经过亿。在动漫领域,2013年我国新媒体动漫产值达到了71.85亿元,同比增长23.1%,以网络动漫和手机动漫为代表的新媒体动漫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已发展成为我国动漫产业的新增长点。在互联网思维席卷下,网络游戏企业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对用户体验尊重的最大化,更加直接体现在互联网企业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
而互联网企业则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产业融合最积极的践行者,其中“IP模式(IntellectualProperty)”最热。“IP模式”指围绕人气高的作品和形象开发网络文学、游戏、动漫、电影、电视节目、电视剧等文化产品。“IP模式”可以围绕内容和粉丝深度开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腾讯互动娱乐旗下四大业务平台——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文学、“腾讯电影+”同已有的营销、视频等平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中国文化企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产业很多正在或已经搬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企业正在主导文化产业并购和资源整合。
文化金融产品迭出,衔接文企需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专业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相结合”。2014年也是文化金融政策落地最为密集的一年。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为文化与金融的双向合作提供了框架。深化文化与金融的合作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阶段的突破重点。除此之外,国务院连续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文化部与财政部启动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文化金融扶持计划”,为92个文化产业信贷项目提供了4.61亿元的贴息支持,撬动了700多亿元信贷投入。文化部部长助理刘玉珠表示,今后将继续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在做好贷款贴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保费补贴等,探索文化产业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创新方式,鼓励文化企业在项目实施中更多运用金融资本,实现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文化企业需求有机衔接。
目前金融企业也积极创新金融产品、组织结构和信用评估机制与文化企业对接。例如,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进出口银行为文化企业境外投资、并购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中国工商银行为40余部电视剧的拍摄提供贷款并承销了首笔文化企业私募债;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开发文化产业专属保险产品;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等在文化类无形资产融资、抵押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民生银行与平安银行新设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等。北京银行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为北京市文化企业提供不少于800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授信。
财税补贴过百亿,中小微企业尤受惠
除了金融手段,多项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也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依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的精神,一系列财税政策利好依然被延续。
《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在2014年初即已发布,与之配套的《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继续实施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以及《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纷纷落地;加上2013年年底发布的《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动漫产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一系列覆盖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及出口税收优惠的政策悉数出台。
除此之外,中央2014年还下拨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亿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45亿元,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3.6亿元。
有专家指出,对于目前的文化产业,政府已经进入了“保姆型”阶段,利用各种财税、金融政策为其保驾护航。要实现中国文创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就要靠各级各类企业主体的创新与努力了。 (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叁 2014中国创意工业创新表现
与上一年度相比,2014年在外部刺激与内生需求两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意工业的特质潜能更为凸显——政策频发、资本涌动、产业边界逐渐被打破,整个行业在热情、躁动与迷茫中前行;备受瞩目的,不仅是新政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更重要的是新思想,“资本”、“融合”、“互联网思维”“数字化”不断冲击着行业从业者的神经。
2014年,影视行业总并购金额超过文化创意产业并购总额四成,且大投入大制作越来越多,但仍处于跑马圈地的时代,对内容的精耕细作有待时日;出版领域的传统业务在压力下加速转型升级,数字化处于深耕期,上市收购等不亦乐乎,跨媒体发展成定局;发行领域O2O、3.5代大书城、多元经营等新模式促其焕发新生;BAT三巨头入主数字阅读领域欲重构数字版图;数字印刷、绿色印刷、按需印刷风生水起;动漫领域在经历资本热潮和补贴“断粮”后进入调整期,深耕内容是不二法门;游戏领域手游行情一片看涨,同质化仍引人担忧……
这是资本涌动、思想激荡的一年,也是改革深入、市场巨变的一年。在汹涌的大潮中,不少企业勇于探索、扬帆前行,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标杆,闯开了一条又一条新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可资观察与研判的样本。“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锁定“创新”,尤以出版、发行、期刊、动漫、网络游戏、电影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创新经验等为重点,解剖个案,解码实践,解读趋势。
出版分报告
BAT抢滩,传统出版压力山大
对于出版产业来说,2014年是科技与出版融合发展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成为业界顺应行业大势、应对生存挑战、壮大自身实力的现实选择,传统出版企业纷纷结合自身优势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跨媒体发展成定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相辅相成,是2014年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最明显的趋势。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不仅评选出70家数字出版示范单位,还出台了一系列对数字化升级的相关扶持政策;出版单位言必称数字化,或专设部门招兵买马,或联手技术公司上马数字出版项目。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短短几个月时间,即完成移动基地阅读业务、动漫业务、图片业务和有声业务的接入,实现了资源多元化经营。2014年被频频提及的“慕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两家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出版的流程和模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跨超本红楼梦”,更是成为中国首创的“红楼梦世界虚拟产品中的龙头产品”。化学工业出版社推出的网络出版物“指尖探索·科学”则是致力于构建小学科学探究式在线学习平台。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卡魅3D产品,核心是把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和设备创造性地应用于教育。类似的,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KINDLE版的上线、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AR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发的“想读”学生客户端和“小孩来了”阅读客户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学科网建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译云”平台、金盾出版社网络电视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中国建筑出版在线等都在数字化方面做了探索。
互联网思维融入出版,众筹模式小试牛刀。当然,数字化的结果不仅仅带来相应的数字产品,也促进和培育了出版人的互联网思维。
如2014年被炒得火热的众筹模式,中信出版社联合京东众筹和360公司围绕《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策划的众筹活动“周鸿祎约你私密午餐会”,一月众筹突破160万元;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来出书”图书自助出版平台,发起了国内知识产权界的首次出版众筹活动;时代光华与逻辑思维联手,利用微信平台推出无名书套装1小时销售8000套;中华书局联手电视台举办“诗词中国”大赛不仅仅是媒体融合,也创新了出版的营销和盈利方式。
内生裂变与外延扩张,品牌延伸广受关注。2014年,欧美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对中国巨大市场的渴求,出现被收购的诉求,吸引国内大量资本奔赴海外。
一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收购美国出版国际有限公司童书业务项目尘埃落定,二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二者的并购都可以算作是借船出海式扩张。与此同时,在集团化的大趋势下,陆续有出版企业提出建立“子集团”的构想。“巧合”的是,这些个案多以市场活跃程度较高的少儿出版单位为主,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公司先后亮相,均希望通过实施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扩张,进一步做强做大,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版图重构。以盛大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经多年市场培育之后,网络阅读及付费习惯慢慢已经在新一代读者中养成;同时在线阅读也是互联网流量的重要导入口之一,几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在线阅读,整合以IP为核心的内容产业链。
全版权运作全面加强,其中以百度文学板块和腾讯文学板块尤为引人瞩目。前者2014年总营收2亿多元,在平台创新上整合成立了百度书城,推出千人千面的运营方式;后者2014年启动了文学泛娱乐运作计划,先后推出了《择天记》、《天域苍穹》等代表作,并斥资5000万重点打造《择天记》动漫,成为网络文学业界首次自主投资;《从前有座灵剑山》、《冠军之光》等作品实现小说、漫画同时发布。
三大运营商参与数字阅读平台建设的同时,探索利用现有资源的盘活与整合。其中三大运营商阅读基地收入占整体市场的67.9%份额,中国移动“和阅读”一家独大,市场份额高达49.1%;中国联通“沃阅读”和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分别占有12.5%和6.3%市场份额。
展望有业内人士判断,2015年,出版业还将围绕科技与出版融合、资本与内容融合、国内与国外融合三大主题进行延展。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在产品本身,也将延伸到营销环节,而随着越来越多出版发行企业上市和行业外资本的进入,也将促进内容产业的提升。同时,无论是国外同行走进来,还是国内同行走出去,版权贸易和资本并购都将更加频繁和习以为常。2015年,全版权运作将成为包括传统数字出版及网络文学等的全行业新增长点。
发行分报告
O2O升级综合平台,书城进入3.5时代
2014年,渠道生新变。无论是线上电商平台、线下体验店的经营模式创新,还是资本运营所引发的全面变革,在这个以文化为支点、创意为根基、资本为动力的新时代里,传统渠道跨界融合发展成为主题。渠道在融合中创新发展前行,拓延了文化产业链、搭建了全新生态圈。
线上平台、线下体验,业态融合拓延文化产业链。线上O2O平台由简单的图书销售向基于合作模式的综合电商平台拓延,线下3.5代大书城、个性化小书店由单纯图书销售向休闲文化体验中心升级。这种模式以图书文化为核心,以多元业态融合、网络融合为基础,专注渠道外延扩张和文化大产业延展。不只做销售商,也要做服务商和创意提供商,全面打造升级属于图书文化的产业链。
发行企业的线上O2O平台已不再是垂直电商。由河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采采网,作为农产品电商网站,是河北新华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一次全新探索;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自有酒类销售连锁品牌“新华名酒汇”,通过线上线下跨界融合拓展,都是发行企业O2O平台向综合电商拓延的先例。以深圳书城南山城、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为代表的大书城升级改造,围绕图书主业有机融合多元业态,全面进入3.5代;珠海新华书店等大卖场,也以文化休闲体验中心为业态引进、拓延的目标。大书城之外,像京广传媒“漫悦美”书店、深圳书城社区书店等个性化小书店,进驻商圈、社区,打造有别于新华书店的全新文化品牌。
左手资本、右手文化,创意融合搭建全新生态圈。发行集团有着丰富的内容与渠道资源,部分上市公司的背景也使得其不缺乏资本及运营经验。在传统渠道面临电商平台冲击、传统出版行业转型升级以及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发行集团利用“文化”元素转化,已准确找到了投资点并付诸行动,在资本、文化与渠道的融合中抢占先机,快速获取新兴资源、弥补短板,能够在短期内进行业务开拓与转型,为企业整体运营与创新经营提供“助推器”。
新华文轩成立文轩投资公司,出资收购重庆云汉网络传媒有限责任公司50%的股权;皖新传媒以1.57亿元收购蓝狮子文化创意公司45%的股权等,都是2014年上市书企以并购实现新业务拓延的典型。而北京台湖国际会议中心通过定期举行大型行业展会、业内外交流等活动的经营模式,安徽新华、江西新华投资文化广场项目打造文化综合体等,也是发行企业通过资本投资、文化运营,搭建经营生态圈的全新探索与尝试。
展望 2015年,渠道融合的整体趋势仍将延续,并随着各大发行集团、民营渠道商投入的增加、创新力度的加大,融合进程将提速,也意味着或将出现优胜劣汰,市场大浪淘沙的局面加剧。一是资本与创意的融合,将加速渠道传统业态、运营、经营、赢利模式等发生巨变;二是渠道与文化融合进程加快,发行企业文化属性将广受关注并以此为中心发挥集聚、扩散效用;三是商业模式出现新变化,线上O2O平台向综合电商、“智慧书城”模式延展,既重图书销售、服务,也重多元产品推广与阅读体验,打造线上多维度销售体验空间;更多大书城提速升级迈入3.5代,个性小书店布局逐步下沉;文化MALL、商业地产模式将更多被渠道引入运用,围绕图书的文化业态经营更加多元、更具创意。同时值得警惕的是,资本投资、业态融合拓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布局调整不及预期的风险或将显现,部分渠道线下门店、线上平台遭遇市场饱和,在激烈竞争中或将面临淘汰。
印刷分报告
印业增速高位回落,绿色印刷孕育希望
2014年对于印刷行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但同时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随着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逐渐加大,印刷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汇率波动对印刷品出口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根据总局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印刷业总产值达10398.5亿元,整体规模居全球第二位。从2012年开始,中国印刷业总产值的增长率由多年的两位数回落到一位数,同比增长9.6%。2013年增速继续回落为9.3%,略高于GDP增速。这一年,印刷企业纷纷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奋起迎接挑战与机遇。
印业继续推进数字印刷、绿色印刷。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图书全球按需印刷服务体系”以“易阅通”国际数字资源交易与服务平台为基础,与国际上百家大型数字出版商和集成商达成合作,构建全球按需印刷合作网,实现中国图书24小时全球直供。2014年7月,天津长荣健豪云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运营,顾客可以直接在网上阅览样本、制作文稿式样、校对、上传到印刷厂印制,用网络完成印刷的采购程序。全国已有716家企业通过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认证标准在全行业得到贯彻;第一批绿色印刷系列行业标准也已起草完成;绿色印刷自我声明平台已经基本建成,正在进行测试;全国已建立绿色印刷检测中心或实验室13个。
增速放缓、调整转型。中国印刷业增速逐渐下滑。印刷产业转型调整,效益低下、污染严重及创新能力差的企业淘汰出局,使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印刷企业所经历的成本压力、收益变薄,只是其正在经历的印刷设计、形态、质量、增值服务等一系列剧变中的阵痛。相信在大浪淘沙后,会进入一个升级发展新阶段。
展望工信部下达的2014年第三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中,造纸行业需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29.7万吨。2015年造纸印刷行业将进一步洗牌。柔性印刷版市场虽然基数不大,但是出口增长幅度高达93.93%,相信其市场充满未来。
期刊分报告
微信微博营销忙,广告实体两手抓
2014年,中央强力推进媒体融合,传统期刊也进入全面转型期;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正处数字化浪潮中的中国期刊业向移动端再推进一步。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形态、营销方式和商业模式,期刊业在移动媒体生态圈中寻找产业的生存空间。
营销流程重构。互联网带来的传播层面的结构性变化正在重构期刊业的营销流程,从提供资讯到提供服务,新技术为营销带来了更多新的玩法。借助微信、微博、二维码、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媒体手段,期刊业用更多有趣的方式到达用户的内心,同时也为期刊经营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新周刊》签约艺术家薛继业在微博发起艺术品拍卖;倡导绿色有机生活的《乐活》杂志将网站打造为电商导购,产品线包括母婴、有机棉、有机蔬菜、有机护肤品等;《城市画报》熟练运用社群和意见领袖,开创了国内微信电商化的成功案例,其“午间狂拍”已经成为杂志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移动互联带来“用户体验至上”创新思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用户体验至上”的创新思维已经改变着中国期刊业的出版模式。不仅出版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营销也是如此。2014年微信营销几乎成为期刊媒体的营销标配,借助这一目前全球最活跃的社交平台,大量的刊社找到了另一种与读者对话的途径。
诞生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壹读》,重新诠释了“杂志”,其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印刷版。现在,《壹读》视频部门可以承接一些品牌的商业视频,微信实现广告经营,同时,《壹读》团队还承接企业内刊、微博、微信平台运营等代理业务。
多维延伸拓展产业链条。2014年,信息业和传媒业快速融合,产业链条呈现进一步延伸的态势。
《昕薇》和《米娜》借助传统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从产业链的上游延伸至下游,通过策划和包装相关时尚类产品,与企业实现利润分成。商界传媒集团旗下《中华手工》杂志推出了专注于传统手工艺品线上交易的漫淘网,成立不到一年便实现经营持平,同时覆盖国内领先的电商渠道,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亚马逊、当当等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名为“百工制器”的品牌旗舰专营店。2014年,时尚传媒集团全面转型升级,创新性地将业务领域分为传媒、教育、投资及产业结合设计,以核心业务传媒业为依托,通过其影响力拉动在教育、投资及产业领域的拓展,带来全业务线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全产业链发展将成为时尚传媒集团新的支撑点和利润增长点,从目前模式上看,时尚传媒集团将不再是一家传媒企业,而是一个以传媒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企业。
展望 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中国的大型期刊集团均已开始向多元化拓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原有的商业模式。期刊的生意不再局限于发行和广告,而是在与实体产业的融合中释放价值,实现着商业模式的创新。
动漫分报告
移动动漫看涨,衍生开发待加强
近几年我国动漫产业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后,其经济价值与巨大市场发展空间已经初步显现,动漫产业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2010年~2013年我国电视动画备案公示和制作完成的部数和长度可以发现,2011年我国电视动画的产量达到最高峰,制作完成了435部、261224分钟;产量从2012年开始逐年下滑,2013年制作完成了358部、204732分钟。文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为870.85亿元,而2011年和2012年同期则分别为621.72亿元和759.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3%和22.23%,增长幅度之巨大可见一斑。
延伸品开发亟待加强。动漫产业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业,也有着文化创意类产业的通病: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难以确定、市场展开缓慢等。在动漫行业内,有一个通用的盈利公式——1:2:9,即动漫产业的盈利中最初产品播出获利占1,图书音像出版物占2,而后续的衍生品如服装、玩具、鞋帽等等周边产品则占9。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动漫产品仍停留在通过播出获利的层面,后续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新媒体动漫产品层出不穷。国家相关部门在2013年出台了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行业标准,正式发放了4G牌照,为新媒体动漫的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基础。2013年,中国三大运营商相继推出了动漫APP,如中国移动的和动漫APP、电信的爱动漫APP、联通的沃动漫APP;腾讯微漫、漫库、有妖气、布卡漫画、漫画魔屏、魔漫相机、开卷漫画等也推出了动漫APP。进入到2014年,新媒体动漫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儿童教育类APP市场繁荣,手机动漫内容在儿童教育类APP运用广泛,也为手机动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高端人才缺失。动漫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创意型产业,人才是动漫产业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我国长期以来在动漫专业上投入的精力不多,一些电脑技术掌握不够,造成了这方面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当前,我国不仅在对国际文化市场系统研究、对品牌战略和国际传播渠道应用研究和对市场培育应用研究等方面缺乏专门人才,而且在产品内容编创、制作技术创新、经营管理优化、传播渠道融通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展望动漫生产不断增长与播出平台的有限矛盾会逐渐显现,随着补贴的减弱,鱼龙混杂的市场逐渐进入裁汰的过程,好内容会逐渐筛选和保留下来。同时平台局限的倒逼会迫使动漫企业增加对外出口、寻找多样化平台以及精炼内容;动漫受众的主要观影模式逐步从电视向互联网转变,也将促使动漫逐渐从向电视电影要补贴到互联网播出演进。 (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