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林风眠:追寻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表达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3/3 作者:


《林风眠全集》林风眠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2月版/30.00元

○万玉云(编辑)

林风眠为新世纪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条包孕中西、触及本性的精神道路。

有没有一种喜爱,最初开始于一个名字?对林风眠,我就是。记得几年前,在策划黑皮书《人间四月天》时,我们精选了林徽因作品中适合中学生的散文、诗歌,配上林风眠的画作。林风眠画的画、林风眠做的事、林风眠的性情、林风眠的品格,越看越洞明,再要不喜爱,已是不能。

林风眠生于1900年,是20世纪的同代人,又是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的曲折命运的见证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纪的重大变迁: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这些大事件,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他的人生几乎映衬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寻觅和苦难。但他的艺术,却仿佛孤行在这一切之外,吸取民族民间的养料,秉持东方艺术的理想,从抒情诗意的一端,到苍凉忧郁的另一端,创造着一方清新隽永的新天地。在那里,“家园”之思的凝痛和个人命运的郁结,都被滤成咫尺之间的诗,被凝成一道历史天空下新东方艺术的凄美而又真切的身影。

《林风眠全集》从创作、理念和思想等方面原生态地诠释林风眠以“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使命的一生,含画集(3卷)、文集(1卷)、年谱(1卷)三部分,共计5卷本。其中,“画集”部分以时间先后为序分主题展示林风眠作品。“文集”部分将林风眠一生的文艺作品以时间先后为序编排,含著述篇章、书信札记、经典语录等,尊重和保留了林风眠原有的用词方式。“年谱”部分则重在呈现林风眠的生平事迹和艺术创作道路。

林风眠和那一代的许多文化大师一样,人生和教育紧密相联。他传奇般的青年际遇,使得他很早就站在一个高点上,参与和领导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向着现代转型的文化大业。他先后执掌中国两所最高艺术学府,锐意推行艺术运动的理想,潜心艺术教育的创制。1928年,林风眠秉持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换人心”的实验宗旨,坚守以艺术运动来“为艺术而战”的实验理想,创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确定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使命,揭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新篇章,构建了我们今天的“国美之路”的学术脉络。此后,林风眠的学生李可染、席德进、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刘开渠、王朝闻、赵春翔、艾青等艺术家也都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出来的。

从旅法之时起,林风眠就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民族艺术现代化的问题。那时,正值现代主义在欧洲鼎盛时期。林风眠被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所深深吸引,更加深入地研究学习祖国的艺术传统。经过潜心研究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林风眠领悟到中西艺术是相通的:“其实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是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同时,他也深知二者融合不易,回国后,即以不懈的开拓精神,将其理论思想运用于大胆的艺术实践。他画山水、画静物、画仕女、画戏剧人物……但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却飘荡着一种独特的气韵:孤独、磨难和忧郁。

林风眠的追求却是没有止境的,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他研究汉画象砖,研究皮影民艺,临摹敦煌壁画,甚至对立体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中西艺术两端的深入理解赐予他一种能力,使他能洞悉视觉痕迹和灵魂之间那神秘的牵线,并从内心的深处含英咀华、风餐露宿,细细地编结和吐纳而成一个演变的轨迹和网络。

在近一个世纪的潜行中,林风眠带给我们如此丰饶而神奇的心灵风景,为新世纪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条包孕中西、触及本性的精神道路,使中国的艺术家们能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完全中国化的感受,且从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中得到解脱。从林风眠身上,可以读到中国美术百年发展的艰难历程,可以读到中西文化融合的深重讯息,可以读到命运的乖戾和人性的磨难;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可以读到每个观者自身真实本性被轻轻拨动的颤音,读到百年知识分子的忠诚和激情,领会艺术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