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书之书:一场邂逅,一场狂欢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4/21 作者:郑 杨


■郑 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无论书的介质如何变化,读书始终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正如西方公认的顶级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尼古拉斯·巴斯贝恩所说,“书籍”是这世间最文雅精贵,值得前赴后继的一个“追求”。因此当你去搜索和关注那些“关于书的书”,各种叹为观止的奇闻怪谈,缠绵隽永的书情人事一个赛过一个地扑面而来。至于那些“书的知识”“书的趣闻”“书的格言”“书的故事”“书的寻找”“书的收藏”“书的编辑”“读书的方法”等等话题更是横跨古今,格局恢弘,而且篇幅浩大。在这里,我们只遴选那些或经典耐读,或新鲜有趣的“书之书”来展示一番,愿书中那些鲜明的立场、独到的见解、亲切与率直的文字、耐人回味的箴言警句带给读者一个渴望,那就是:读书!现在就去书店,去图书馆找一本你喜欢的书开始阅读吧。让我们也像那些文雅与疯狂共舞“书痴狂人”一样,让书籍成为我们永恒的爱恋。

《莎士比亚书店》[美]西尔维亚·毕奇著 恺蒂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4月版/38.00元

《书店风景》钟芳玲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4月版/98.00元

《我与岩波书店:一个编辑的回忆:1963~2003》[日]大冢信一著 杨晶、马健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3月版/38.00元

《1978~2008私人阅读史》张清、胡洪侠/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年1月版/48.00元

《阅读史》[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版/36.00元

《阅读整理学》[日]外山滋比古著 吕美女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9月版/25.00元

《越读者》郝明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32.00元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 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版/38.00元

《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陈晓维编/中华书局2014年10月版/44.00元

《最伟大的书》[美]爱德华·纽顿著 陈建铭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30.00元

《嗜书瘾君子》[美]汤姆·拉伯 陈建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版/28.00元

《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莲·汉芙著 陈建铭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18.00元

爱书

谈到关于书的书,我第一本想到的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有时,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一个暗号,知道它,读过它,说明你和还算是一个爱书之人。如果你的曾为书中的故事唏嘘不已、黯然神伤。那就说明你的阅读是一个与“黄金屋、颜如玉”无关的阅读,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就像书中的女主角海莲一样,在冬日没有暖气的破旧公寓里,可以将世间的无数嘈杂关在屋外,去体会一本好书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查令十字街84号》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20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

在如今天涯若比邻的时代,重温这样一本书刺痛内心的书,也许变得更加有必要。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句句寻思、字字落笔书信时代已经远逝,信息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地等待的过程也荡然无存。但是,我们和海莲一样明白,人无常、世事无常,只有书是我们朝夕相处的灵魂伙伴,我们藉由它探寻上下5000年的岁月,藉由它俯瞰整个世界。

如果说《查令十字街84号》让人若有所失地伤感,那么《嗜书瘾君子》就令人轻松愉悦,捧腹大笑了。编辑与自由撰稿人汤姆·拉伯信奉“买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不买书的日子喜爱旅行,足迹遍及印尼、新加坡、印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与欧洲各地。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手笔,带读者回顾了图书的历史、风格娓娓道出对书籍的搜求、阅读与收藏的痴迷,把爱书人的种种病状一一列举出来,书痴的百态,收藏癖的种种表现以及各种类型的买书人尽在书中表现,可谓妙趣横生,别有风味。

美国著名藏书家和书话作家爱德华·纽顿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嗜书瘾君子。他屡次造访伦敦,多为购置心仪的古籍、手稿。1918年,散文集《藏书之乐》问世,不但立即畅销,并成为同类著作之经典。《最伟大的书》也是他的藏书代表作之一,书中主要介绍他收藏的各种珍稀版本圣经的故事,从古登堡圣经到英国十六、十七世纪出版的各种珍本圣经。作者在书中还谈到他书话的写作方法以及美国古书收藏家贝弗利·丘的藏书趣事迹等等,非常好读。

《买书记历》也非常值得一读。这是一本汇集两岸三地39位爱书之人的“淘书回忆录”。39位爱书人,围绕“私人买书史”的主题,展开各自表述。这些人既有闻名海内的藏书大佬,也有深藏不露的民间高手;既有学者、媒体人,也有旧书店老板、自由职业者。他们甚至在冬日凌晨四点就起床奔赴旧书市场,他们的足迹遍布琉璃厂、潘家园到旧书网站、拍卖场,他们的网罗涉及线装、新文学、签名本、近代诗词、非正式出版物等各项专藏,这是一群为了买书倾注全部热情的人。其实,淘书的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谈的是书,书后面到底还是人。

读书

收藏了那么多书,该探讨一下如何阅读这些书了。一读书就老想睡觉怎么办?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怎么办?《如何阅读一本书》能帮读者解决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但是怎样更有效地阅读不一定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人,他们所阅读的书比我们在大学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因为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敌,于是他们被称作权威人士。美国学者、教育家、编辑人学者、教育家、莫提默·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中文版译者郝明义也写了一本教读者更有效阅读的书《越读者》。在书中他告诉读者怎样躲避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如何阅读小说、诗、历史、哲学?为什么要阅读漫画与影像?做笔记的方法?等等问题。郝明义认为这是一个人人都必须建立自己个人知识体系的时代,也可以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时代。因互联网勃兴而忽然打开的阅读世界知识的丛林,有好处也有风险,对于没有自己知识体系的人而言,知识的丛林深度广度都暴涨了10倍,令人更加马不停蹄地走马观花,匆匆浏览而一无所获,而对于一个成熟的阅读者,知识结构完备的人,不会在丛林里迷路,随意采撷,自然编入自己的体系,探幽发微,既能饱览路途的风景,又深知自己的目的所在。对于建立知识结构这件事而言,读书显然要好过在网络上乱转。

郝明义的观点与日本语言学大师外山滋比古有些类似。后者在他的著作《阅读整理学》中让读者静下心来,重新思考阅读的方向和意义。外山滋比古认为,阅读应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阅读已知信息的α型阅读,一种是阅读未知信息的β型阅读。他指出,虽然大部分人更偏爱轻松愉快的α型阅读,但具有挑战性的β型阅读才是让人打开大脑、收获新知的最佳途径。他还从多年教育经验出发,向读者传授了诸多将α型阅读转化为β型阅读的实用技巧。读过本书你会发现,“音读”“素读”“读古典”等已经被人遗忘的传统阅读方式,恰恰是帮你开启β型阅读大门的金钥匙。让我们跟随这位阅读大师的指引,摆脱海量信息的纷扰,细细品味阅读中那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艰辛与欢乐。

书史

基于从小的家庭教育环境,养成了翻书、读书的习惯,总是把自己牢牢地封印在阅读的世界里,自认为书即世界,世界即书。只是有一天拿起了《阅读史》后,却对封底的一段说明产生了共鸣:阅读乃是一种符号的解读。此外,天文学家认识星图、动物学家识别森林中动物的痕迹、农夫看天气等等无一不是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当我认同这段话背后的意义时,却突然发现它仿佛撕开了自我意识的一角天窗,我陡然跌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观察,主动认知的世界。因为书中有一条贯穿的论点,即文字本无意义,是阅读者通过自身的反应赋予了其不同的意义。因此,一切皆源于自我。

《私人阅读史》书写了在这30年当中,阅读是怎样以改变生活的面目出现的。当财富和新的梦想向着每个普通人招手的时候,读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找向新生活靠拢的最佳路径。高考制度的确立更是为功利阅读打开了一扇大门,而学位论文、职称评定等等事关房子与票子的世俗考量,又无不改写着“读书无用”的老话,读书大到使国家振兴,小到使生活富足,这些可爱的目的性,恰恰是阅读改变生活的最初动力。30年间中国人知道的一切也许超过了以往的世世代代。尤其是好奇心驱动下的阅读,使“知”与对“知”的谈论,获得休闲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愉悦与欣快。功利阅读极大地改变了人生,而休闲阅读又极大地丰富了生活。阅读之路未来该走向何方,也许是这本书带给读者最迫切的思考。

淘书

淘书的第一选择,肯定是路边或街巷中那些小书店,这些书店本身具有多样的可能性。无论是书店的类型,历史、藏书量、地点,还是装潢、服务、活动,甚至店名,都可能是一大特色。一家家书店其实就像一幅幅风景,有的婉约秀丽,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细致精巧,有的古意盎然,每一种书店总能吸引与它相契的顾客。日本的岩波书店以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闻名,《我与岩波书店》是该书店前社长、总编辑大冢信一的回忆录,记述了一个资深编辑最好的人生40年里经历的人与事,读者可从中一窥日本学术文化和人文出版的黄金时代。

在书的世界里,每个人自有他的天地。钟芳玲,一个以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教书与写书当工作和志趣的女书人,她的《书店风景》就像一本夹叙夹议的抒情导览,反映一个爱书人外在的观察与极自我的品位,它同时也希望挑引人们对这些风景的渴望。钟芳玲认为书店之美一如山水之美,等待那些有心人的开发。

所以说,一个好书店绝不只是卖书的经营场所。“莎士比亚书店”就是人们梦想中的书店——它是书店、图书馆、出版社;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文人雅士汇聚的据点,英法文学交流中心,是“迷茫的一代”的精神殿堂。1919年,西尔维娅·毕奇在巴黎左岸开了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1922年,她以莎士比亚书店的名义,为乔伊斯出版了英美两国列为禁书的巨著《尤利西斯》,因而名噪一时。1941年,她因拒绝卖给德国纳粹军官珍藏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灵记》而受到威胁,不得不将书店关门。随后毕奇被纳粹逮捕,投入集中营,1956年,毕奇小姐写下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在她书中以率直风趣的文笔,将繁华热闹的左岸风景徐徐展开。一个看遍作家百态,尝尽人世冷暖的爱书人西尔维亚,见证了一段段以书结缘的文坛传奇。